▓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阿塞拜疆的“諾魯孜節”,相當于中國的春節?

2021-02-17 09: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原創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錄于話題#傳統節日41#世界史110

年味

正如歐美國家的圣誕、中國的春節一般,大多數國家在每一年的年末歲初都有凸顯本國文化特色的節日,用以表達對新年的美好期待與祝福。在西亞的阿塞拜疆,年末也有著自己的盛大節日,這個被稱作“諾魯孜節”的盛大節日,如同中國人的春節一樣,是阿塞拜疆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

一、諾魯孜節的起源

阿塞拜疆擁有漫長而輝煌的文明與歷史,而諾魯孜節在阿塞拜疆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據傳在遙遠的上古時代,生活于此的阿里亞人根據氣候將一年分為兩種季節,一半是暖季,另一半則是冷季。人們于暖季放牧播種,于冷季休憩收獲,而處于冷、暖季之間的日子則被人們叫作“春天節”,即“勃哈爾節”,這正是今日阿塞拜疆諾魯孜節的最早緣起。

隨著時間的流逝,諾魯孜節逐漸演化成今日阿塞拜疆乃至西亞若干國家的重要節日。在眾多說法中,流行范圍較廣的說法是諾魯孜節是瑣羅亞斯德教的七大節日之一。這七大節日由瑣羅亞斯德教的信奉者發明,其目的是希望更好地傳播瑣羅亞斯德教的教義,而諾魯孜節則是七個節日中的最后一個。在教徒看來,諾魯孜節的存在,正是正午神重返人間的日子,他的到來帶來了光明與希望,整個人間都會因此重新煥發生機,一切都是春意盎然的樣子。2009年,諾魯孜節成為世界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并成為西亞與中亞十幾個國家的共同節日,其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瑣羅亞斯德教

二、諾魯孜節的習俗

中國的春節以農歷為準,對應公歷則差不多是在每年的1-2月期間,而諾魯孜節一般在每年公歷的3月21日左右開始,其持續時間也在兩周左右。

除時間不同外,諾魯孜節的習俗與中國春節也是全然不同的。在阿塞拜疆,人們會在諾魯孜節到來前的一段時間里,于家中種上麥苗,等待種子發芽后在葉子上系上紅絲帶,并放置于餐桌上。麥苗是糧食的一種,這項活動的寓意也是希望每家每戶都能在新的一年里獲得豐收的喜悅,生活能夠越來越好。在餐桌上除麥苗外,人們還會將彩妝后的雞蛋放在桌子上,五顏六色的顏色象征著人們的生活能夠紅紅火火。除此之外,蠟燭與鏡子也是不可或缺的物件,一般家里有多少人就點幾根蠟燭,蠟燭的火在人們看來可以起到祛除邪魅的作用。

麥苗意味著收獲與希望

等到諾魯孜節到來,人們會舉辦更多的文化活動用來慶祝。阿塞拜疆人對水與火兩件事物十分崇拜,前者是生命之源,后者則為人間帶來光明與希望。為此在諾魯孜節中最為重要的活動就分別圍繞著“火”與“水”展開。就“火”而言,人們有著跳火與迎太陽的習俗。什么是“跳火”呢?跳火即人們在夜晚點燃篝火,每人無論男女老幼都要跳過篝火,次數一般是三或七,寓意用純真之火驅逐一切霉運,并祈求新年的健康與幸福。等篝火燃盡后,人們要將灰燼收集起來,并扔到很遠的地方,象征著將霉運扔掉。而迎太陽習俗,就是人們選一座較高的山坡,并在山坡上跳舞唱歌慶祝,在篝火中迎接朝陽的到來。

中國其實也有跳火習俗

就“水”而言,人們則有著“躍水”的傳統。這要求人們從溪水河流上跳躍而過,流淌的水會帶走一切悲傷與不幸,喝一口溪流中的水更會使人們身體健康。在晚上人們則會前往溪水邊取水洗澡,用以洗去身上污穢與疾病。人們還會在水邊打水仗灑水玩,并互相祝福對方新年快樂。

三、諾魯孜節的美食文化

每個節日除了有各自獨特的習俗儀式外,還有特別的飲食習俗。中國一向以美食文化為驕傲,作為中國人最為看重的春節,大江南北更是有多種多樣的飲食習俗。在阿塞拜疆,飲食文化雖然沒有中國這般多元,但也有獨特的一面。例如“抓飯”,與中國人用筷子不同,阿塞拜疆人以抓飯為主,抓飯的類型則是五花八門,有摻雜了各種干果蜜餞的甜味飯團、點心,也有以牛羊肉為主的咸味抓飯。據不完全統計,在面積狹小的阿塞拜疆已有上百種抓飯。

抓飯

除抓飯外,阿塞拜疆人還喜愛甜品,他們認為吃甜品能夠讓人身心舒暢。其中有代表性的甜品是以榛果、核桃仁等為主要佐料的果仁餡餅。形狀有象征太陽的圓形與象征月亮的月牙形,餡餅內除果仁外,還會有若干輔料,蜂蜜與糖更是不可缺少。甜甜的餡餅寓意著美好的新年必定是順順利利的。此外,阿塞拜疆人還有“七鮮桌”的傳統,七鮮即七種食物,且必須要以“S”開頭,分別是綠麥芽、甜食、蘋果、沙棗、漆樹、大蒜、醋。在他們的語言里,這七種食物都以“S”開頭,吃七鮮桌則寓意著人們的生活能夠五谷豐登、年年有余。

盡管中國的春節與阿塞拜疆的諾魯孜節并沒有太多的聯系,但兩者所反映出來的人們的情感卻是相通的。首先從節日的起源上來說,無論是諾魯孜節還是春節,都可以算是農業社會中,以農業為生的農民們,出于對豐收的期待與新年的希望而立下的節日。而且兩種節日都生動的體現了兩國人民對于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深層思考。兩種節日都十分看重祭祀,無論是祭祖還是祭祀神靈,都可以說是歷史遺留下的文化遺產。當時的人們出于對自然的敬畏而“制造”神靈并予以祭拜,今日的科學雖已突飛猛進,但人們依舊會通過祭祀活動表達對自然的敬畏之情。

而就文化層面來講,兩種節日強調最多的一點也是相通的,即希望全家能夠團團圓圓、和諧共處。家庭是中阿兩國乃至世界所有國家的基本單位,而人們辛苦工作一年,最盼望的莫過于能夠在年末與家人一道,放松心情享受短暫的休閑時光,同時又可以對新的一年許下期待與祝福。阿塞拜疆人與中國人一樣,都認為團聚才是一家人最幸福的事情,他們甚至認為如果在諾魯孜節還不回來與家人團聚,那么他可能在未來的十年內都無法回家。

不同的氣候、地理環境造就了不同的文明與節日,阿塞拜疆的諾魯孜節雖與中國的春節有著種種區別,但人們對未來的期待與祝福之意,卻能跨越山海的距離連接在一起。

文史君說

今天我們國家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并不只是意味著各國要加強經濟交流。就各方面的交流來講,其實經濟交流算的上是最為表層的交流,而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才是更為核心的。就如同諾魯孜節一般,其名稱、習俗和飲食與中國春節皆有不同,但核心寓意卻與中國春節是相似的。

參考文獻

奧爾汗:《跨文化視野下中國春節與阿塞拜疆春節對比》,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

隗斌賢:《“一帶一路”背景下文化傳播與交流合作戰略及其對策》,《浙江學刊》2016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陽)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

關注我們

專業學者團隊

有趣又有料的文史科普

投稿:公號首頁點聯系我們

稿酬優厚

原標題:《阿塞拜疆的“諾魯孜節”,相當于中國的春節,兩個節日有何異同?》

閱讀原文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卢湾区| 雅江县| 阿合奇县| 湖州市| 靖远县| 紫金县| 资源县| 巴林右旗| 兴海县| 涞水县| 肥城市| 桐梓县| 库尔勒市| 板桥市| 桦南县| 绥芬河市| 泰来县| 句容市| 松溪县| 三台县| 台北县| 洱源县| 浦北县| 巨野县| 浮梁县| 库伦旗| 临安市| 盘锦市| 龙州县| 武义县| 河北区| 合肥市| 徐州市| 青川县| 青田县| 西宁市| 淮滨县| 襄垣县| 南江县| 旌德县| 柯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