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影視劇里送的那些定情信物有據可考嗎?
原創 一枕星河 博物館丨看展覽
今年的情人節又悄悄來臨,此時此刻的有情人是團聚還是分離呢?
今天推送文章的主角是意蘊繾綣溫柔的“定情信物”,它是青年男女在戀愛過程中、為表達真摯感情而互贈的物品。定情信物不僅以物寄情,還以此作為忠貞于愛情的憑證。
關于定情信物最經典的描述莫過于《詩經?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兩千五百年前,熱戀的情人互贈定情信物,嘉果換美玉,期盼愛情地久天長。
除了古老的詩歌,我們在眾多影視作品里都見過各種各樣的定情信物,比如《新白娘子傳奇》中白素貞與許仙“游船借傘”,以一把傘定情;

比如《錦衣之下》“人間小陀螺”陸繹把那根琴弦做成的手繩送了今夏三回;

比如《還珠格格》中夏雨荷與乾隆皇帝的信物——一把折扇和一幅卷軸;

比如民國戲《來不及說我愛你》慕容灃贈送意中人尹靜琬刻有自己表字“沛林”的懷表,打開還會發出八音盒的聲音;

又比如《慶余年》范閑從見林婉兒第一面到第一次約會一直念念不忘的“雞腿”……

這些定情信物有傳統范式的,也有天馬行空的,那么古代有據可考的定情信物是什么呢?
三國魏詩人繁欽有一首《定情詩》,借一位悲情女子之口大體概括了當時可用來定情的信物:
何以致拳拳?綰臂雙金環。
何以道殷勤?約指一雙銀。
何以致區區?耳中雙明珠。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何以致契闊?繞腕雙跳脫。
何以結恩情?美玉綴羅纓。
何以結中心?素縷連雙針。
何以結相于?金薄畫搔頭。
何以慰別離?耳后玳瑁釵。
何以答歡忻?紈素三條裙。
何以結愁悲?白絹雙中衣。
與我期何所?乃期東山隅。
從這首詩可以看到,定情信物一般以貼身的飾物為主,通常代表某種親密的暗示,這一點在很多作品中也有體現。
《步步驚心》玉鐲、玉簪


《步步驚心》中曾出現幾種有代表性的飾物類定情信物,分別是若曦與八阿哥的玉鐲、與四阿哥的玉簪。四阿哥贈送若曦的鼻煙壺也可視為定情信物。
先說玉鐲,如果按照首飾類型嚴格來分類,鐲是一種臂飾。在手鐲流行之前,人們使用“瑗”作為臂飾,瑗從新石器時期流傳下來,扁圓而有大孔,呈扁圓環形。
新石器時代的手鐲多以玉石為材料,金屬手鐲在商周時期出現,在秦漢之后逐漸成為女子專用的飾物,這種貼身飾物也就成為傳情達意的定情信物的一種選擇。兩漢時期逐漸增多,西漢以青銅質地手鐲居多,東漢至魏晉則盛行銀質手鐲。
隋唐至宋代,婦女佩戴手鐲成風。唐宋之后,制作手鐲的工藝有了高度發展,出現了金銀手鐲、鑲玉手鐲、鑲寶手鐲等。清代戴手鐲成為女性時尚。清宮手鐲種類繁多,有玉、翠、瑪瑙、金、銀等質地,有的有鑲嵌。

清翠鐲子,現藏故宮博物院

清金鑲四龍戲珠鐲,現藏故宮博物院
再說玉簪,簪是一種發飾,發簪是古人最重要、最尋常的一種飾物,主要用來挽髻或在插在發間作為點綴。秦漢時期,貴族婦女的發簪多以金、玉制作,工藝日趨精細。魏晉南北朝發簪的材質范圍逐漸擴大,玳瑁、琥珀等珠寶逐漸成為發簪制作的新選擇。
唐宋時的簪,用金、銀、玉等貴重材料制作,金簪除了鏨花、鏤花之外,還有用細金絲盤花的。兩宋時期還出土過玻璃簪。元代簪頭的雕刻花紋多種多樣,梅花、菊花等各種花卉和鳥頭、獸頭、龍頭等動物頭形。
明清時期的發簪工藝水平達到空前的高度,簪的制作日趨多樣,以細巧為特色,多用金銀作原料,并鑲嵌各色珍貴寶石,十分富麗。

清銀點翠嵌藍寶石簪,現藏故宮博物院

清金鑲珠石點翠簪,現藏故宮博物院
最后講一講劇中出現的鼻煙壺。鼻煙傳入我國之后,最初是使用大瓶盛裝的。從外國進口的鼻煙裝在木箱里,一箱中通常有13瓶鼻煙,故而鼻煙還有“十三太保”的俗稱。
鼻煙的價格很高,于是買賣人便用小瓶分裝出售,因為最初的鼻煙被看成藥品,很多鼻煙的經銷商就是用小藥瓶裝鼻煙的。藥瓶口很小,不易走味兒,攜帶也方便,最初人們把這種容器稱為瓶子,清代康熙之后逐漸改叫“壺”了。

清瑪瑙雕蟾蜍鼻煙壺,現藏故宮博物院

清嘉慶粉彩鼻煙壺,現藏故宮博物院
清康熙初年清宮造辦處就開始制作鼻煙壺,早期鼻煙壺以青花瓷質地居多,后來還出現了玻璃、銅胎畫琺瑯和寶石等材料。雍正時期的鼻煙壺種類更加多樣化,像玳瑁、珊瑚等材質的鼻煙壺也開始出現。乾隆時期的鼻煙壺出現了玻璃套料工藝。
到了道光、同治年間,由于鴉片進口,鼻煙不再流行,鼻煙壺的賞玩性質逐漸增強,品種、造型和工藝等各方面水平都達到巔峰狀態。興盛至今的內畫藝術,就誕生于這個時期。劇中四爺自己制作的鼻煙壺使用的就是內畫工藝,與史實略有出入。

清光緒周樂元內畫山水人物圖鼻煙壺,現藏故宮博物院
《紅樓夢》舊手帕、九龍佩、鴛鴦劍



上下滑動查看圖片
《紅樓夢》曾提到三對情人的定情信物,分別是賈寶玉和林黛玉的舊手帕、賈璉和尤二姐和九龍佩以及柳湘蓮和尤三姐的鴛鴦劍。這三種信物都算是常見的信物。
明代馮夢龍曾搜集到一首情詩:
不寫情詞不寫詩,一方素帕寸心知。
心知接了顛倒看,橫也絲來豎也絲。
這般心事有誰知?
一方素帕寄托欲說還休的情意,這是我們傳統文化里獨有的雋永與纏綿。

戰國晚期玉鏤雕雙龍首佩,現藏故宮博物院
玉佩是古代常見的一種佩飾,是用于人身服飾的玉件。《說文》釋佩:“大帶佩也,從人、從凡、從巾,佩必有巾”,是對玉佩使用情況的解釋。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人身飾玉,一直延續至今。
它具有禮儀性,古人使用玉佩目的之一在于控制行步的節奏,心態平和、步履從容,則玉佩之聲緩急有度、清雅悅耳;反之玉佩節奏雜亂失和,則為失禮。
玉佩作為定情信物從《詩經》開始就屢見不鮮,這是一種最為古老傳統的定情信物。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漢樂府《有所思》中也有:“何用聞遺君,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繚之”。
手帕和玉佩都屬于貼身之物,也有習武之人以刀劍贈與情人的,比如柳湘蓮,比如《神雕俠侶》的小龍女與楊過使用的君子劍、淑女劍,這也許是江湖兒女表達感情的獨特方式。

明早期白玉蟠龍環佩,現藏故宮博物院

清白玉夔龍紋佩,現藏故宮博物院
《甄嬛傳》同心結


《甄嬛傳》甄嬛曾收到皇帝送來的一枚同心結,還附了一句綺麗的詩:“腰中雙綺帶,夢為同心結”,這句詩出自《玉臺新詠》七《梁武帝?有所思》,同心結是舊時男女用錦帶制成的菱形連環回文樣式的結子,表示恩愛之意。
同心結在南北朝及唐時,就已經作為愛情的暗喻了,劉禹錫《楊柳枝詞》有句:“如今萬座同心結,將贈行人知不知?”
到了宋代,新婚夫婦行過結婚大禮之后,相偕進入新房,又有徼門綰結同心之俗。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娶婦》:“二家各出彩段綰一同心,謂之‘牽巾’,男掛于笏,女搭于手,男倒行出,面皆相向,至家廟前,參拜畢,女復倒退,扶入房講拜。”新房門楣掛彩緞,綰結同心,祝福新婚夫婦同心協力、永結同心。
同心結有的時候也會喚起令人惆悵的回憶,林逋《相思令》:“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晏幾道《蝶戀花?黃菊開時傷聚散》:“羅帶同心閑結遍。帶易成雙,人恨成雙晚。”這些傷懷的詞句都是借定情信物同心結表達物是人非之感。
《孝莊秘史》荷包


上下滑動查看圖片
《孝莊秘史》和《金枝欲孽》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曾有一枚荷包定情,這枚荷包由女方送出,由男方珍藏,蘊含了千轉百回的愛恨情仇。
荷包是古時一種用于盛放銀子或零星雜物的袋子。得名與其特征有關,荷包的“荷”是負荷、肩背的意思。清代汪汲《事物原會》:“晉《輿服志》:文武皆有囊綴綬,八座尚書則荷紫,乃負荷之荷,非荷蕖也。今謂囊曰荷包本此。”
該物件最早多用皮革制作,既可手提,又可肩背,后逐漸被絲織物代替。一般的荷包做成圓形或橢圓形,也有方形、長方形、桃形、如意形、石榴形等其他圖形;上面用彩線繡有吉祥、喜慶的圖案,由花卉草蟲、鳥獸、山水、人物、吉祥語、詩詞文字等構成。
荷包為放置零星物品的隨身佩帶小包,是古人出門必備的服飾品,圖案裝飾性強,繁簡不一、色彩鮮艷,并結合精細的各種針法刺繡表現,是集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間工藝美術的綜合體現。荷包也是民間男女定情物,圖案因此富有浪漫美好的意韻。

清刺繡荷包,現藏故宮博物院
非常時期,愿象征溫暖與親密的定情信物能夠豐富大家關于愛情的美好想象,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愿此刻分隔兩地的人們能夠等到平安團圓的那一天。
“但教心似金鈿堅”,親愛的朋友們,今天,你給你的TA送什么定情信物了呢?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館的那些事兒
原標題:《影視劇里送的那些定情信物有據可考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