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個中國大學教授在美國幼兒園(1):疫情中艱難的一年
原創 佛州倪妮 倪博士在美國 收錄于話題#中美教育比較57#早期教育2
入職新學校七個來月,已經有二十多個老師來了又去,能夠留下來的,都是體力和心理素質相當高的。我竟然是其中之一。
1.“誤”入早教行業
2019年7月底,提交調整身份的表格一年后,我終于等來了有效期僅為一年的工作簽證。
原先的打算是找一份中文教師的工作,本想著我有博士文憑,有教學經驗,應該不是問題。但一則美國學校的教師招聘一般在四五月份,甚至更早;二則,我所在的區域需要中文老師的學校極少,位置也早被人占了。窮極無聊的我整天在網上瞎逛,在Facebook上看到一所蒙氏幼兒園招聘老師的啟事。
當時我想,既然寫教育類的公眾號,要想比較中美教育的不同,那就從頭開始。
寫作,在我內心里,始終是從事一切活動的原初動力。
而這,還真的是從頭開始。美國的幼兒園(kindergarten),往往是與托兒所(daycare)和學前班(pre-school)混在一起的。托兒所四個月就可以上,學前班是3-5歲的孩子,幼兒園是5-6歲的孩子。
在這所蒙氏幼兒園,我一開始被分到2歲孩子的班,然而第一天換尿布我就吐了(非常慚愧),于是我被調到了5歲孩子的班。一天八個小時,工作很辛苦,但我確實了解到很多東西。比如,美國幼兒園對安全、食品衛生的規定,對教師的嚴格要求(必須有急救證,通過背景調查,不能虐童,看到虐童必須舉報)等等,后面的文章再詳細地講。

2.學校關閉了
2020年二月,我拿到了綠卡。然后,評估了學歷,拿到了佛州教育局的“有能力獲得中文教師資格證”的官方說明,這意味著,如果在K-12找到中文工作,我就可以得到三年的臨時教師資格證。通過相關考試后,就可以得到長期的教師資格證。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然而,新冠來了。找中文工作變得更加艱難,很多學校凍結招人,一些學區開始裁員。在新聞中看到,連一些大學的終身教授,都被裁了。
度過了一周的春假之后,我所工作的幼兒園關閉了。其實,在此之前我便有預感。春假前的最后兩天,同班的另一個老師生病請假,我盡量帶著孩子們瘋玩,因為知道也許再也不能見到他們了。
學校的老板是印度裔,這我是后來才知道的。有人早提醒,在美國找工作,千萬不要在印裔和華裔的公司。話是這樣說,在主任的爭取下,老板也把工資發到了三月底,多發了十天。
然后,我在家呆了三個月。其實這三個月我是很開心的,終于可以靜心學習、寫作,準備以后的考試。

(離開那所學校前和孩子們在花園里種下的植物,不知如何了。)
3.困難才剛剛開始
三個月后,我終于閑不住了。看到家旁邊一所幼兒園在招聘,我于是投了簡歷。
老板一看我的學歷背景,加上此時我已通過了州里45個小時的培訓和考試,有了工作經驗,非常高興,當場拍板要我。工資比之前的學校高了一半。
我一看學校的情況,也是非常興奮。學校比之前的大很多,更加正規,而且是美國排名第一的連鎖幼兒園(小孩每個月的學費一千多美元)。在我看來,學校的早教理論也是最好的:相對于蒙氏的孩子自我探索,它更著重于老師指導下的“玩耍中學習”。課程也是非常正規:有專門的課程設計專家,內容包括語言、數學、藝術、體育等各個方面。
學校的標準既高,對老師的要求也高。學歷至少專科以上(一般托兒所高中即可),preschool以上的老師需要本科文憑。所以,同事中碩士以上的,我知道的就有好幾個。
每個新老師必經的過程是要在各個班上走來走去,觀察學習,也給機會選擇自己喜歡的班級。最初的三個月,我有很多次幾近崩潰。每天無數的信息紛至沓來:培訓的新內容,不同班級孩子的名字、日程表,每個老師的不同要求??再加上文化的差異,和家長、辦公室交流的誤解??甚至連小孩子都要霸凌新老師。每一天,我都有無數的自我懷疑:我是不是不適合從事與小孩子相關的工作,我是不是做事很慢,我是不是最差的那一個??
在學校那一面,也是非常艱難的一年。先是經歷了學生數目的斷崖式下跌——有些班級只剩下兩三個孩子。之后才慢慢恢復,但比起疫情前,仍然少了三分之一。作為私立學校,學生數目的減少,意味著經費的減少——雖有政府對中小企業的資助,但維持起來仍很艱難。為了省錢,老師的數量也得減少。常常是,一旦某個教室的師生比符合州標準,多余的老師就得跑去另一個教室,工作量的增加是必然的。
也因此,導致一些老師的離職。我工作僅七個月,有二十多個老師來來去去,雖然原因多樣,但工作辛苦絕對是第一位的。

據2020年12月的一份報告,至今仍有四分之一的托兒所關閉著。有些,可能是永久性的。
作為一個身在其中的人,同時也是一個觀察者,我深深感到和理解每個人的無奈。
但在極度的勞累之中,有時我甚至感到某種驕傲:在做大學教授的時候,我曾一度懷疑工作的意義和價值——那些理論,塑料花般美麗,但能在多大程度上對真實生活產生影響?而今,我在做著實實在在的工作,實實在在地幫助著別人,我也是essential worker中的一員。
但可能不會是長期的,因此,這一段經歷會非常珍貴,關于美國職場生活,早教職業的苦樂,我所學到的與小小孩溝通的技巧——如今,我也算半個專家了。
那些故事、理論、美好的時刻,讓我決心慢慢把這段經歷寫下來。是為引子。
原標題:《一個中國大學教授在美國幼兒園(1):疫情中艱難的一年》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