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月子之仇,終身難忘”:如何讓新手媽媽少點傷心?
原創(chuàng) 簡單心理APP 簡單心理
簡單心理的《2020大眾心理健康洞察報告》已經發(fā)布一段時間了。期間我們收到很多咨詢師同行的熱烈反饋,感謝關注!
魏湘是簡單心理的咨詢師,長期在平臺寫稿。她很關注“女性成長”的部分,看到報告中有關“新手媽媽”的抑郁數據后說:“內心有很多共鳴,并且很心疼”。
“女性懷孕生產階段,可以說是身體和內心最為脆弱的階段。也是在這個階段,家庭中暗流涌動的問題會集中爆發(fā)出來”。
所以,為了那些無法走進咨詢室的女性,魏湘老師寫了這篇“新手媽媽心理待產包”,希望能幫助媽媽們順利度過新手期,調整好情緒。
全文5000字,有點長,但值得一讀。
曾聽過一句話:“月子之仇,終身難忘”。
沒有孩子的女性可以問問自己的媽媽,不管多大年齡,月子里的恩怨,看看有幾個女人能忘的?
比如,懷孕生產,大部分周邊人關心的都是結果(男孩女孩、平安健康),但真正辛苦的媽媽,卻最容易被忽視;
出了產房,新手媽媽就開始周旋在多重身份中:丈夫、媽媽、婆婆、孩子。如果沒處理好,她在月子期的感受,很可能是“混亂而受折磨的”。
這篇文章,就從即將生產之前開始說起:
在每個媽媽準備好妊娠“待產包”以備于隨時去醫(yī)院外,還需要在心理上做些什么準備呢?

“產前家庭會議”:表達你所有的想法,不要默認丈夫都知道
1)在生產前,新手媽媽首先要和丈夫溝通好,自己產后的生活安排。
在這個階段,你需要充分評估自己的性格特點,還有你家庭的特別情況。在照顧孩子的階段非常考驗彼此的配合能力,所以你需要為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安全的,相對舒服的育嬰環(huán)境。這些問題可能包括:
誰來照顧你,誰來照顧寶寶;
白天誰來管,晚上誰來帶孩子;
開始階段是請月嫂還是到月子中心;
自己的丈夫的性格特點與你的關系,是否足夠親密和負責讓你放心,在后續(xù)的生活中他們是否能幫到你。
對于這些問題,相信你內心已經非常清楚了,所以客觀地評估好每個人的特質,才能讓你在虛弱的時候,盡可能得到穩(wěn)妥的照顧。
這些事需要盡量提前安排,不要等到生完孩子,因為那時候你可能會感覺筋疲力盡。

圖/《產后調理院》
2)千萬不要“想當然”,覺得丈夫都知道(事實是大部分不知道)
生完孩子后,你要為自己和寶寶安排一個舒適的環(huán)境。
這需要攤開了和丈夫溝通,這要提示一點,千萬不要“想當然”,期待丈夫能實現你沒說出來的要求,更不要不好意思,你不提出來,提前不說好,在孩子出生后,你會更委屈。
在這個階段,妻子和丈夫達成一致的意見,就將成為非常重要的前提。

圖/《婚姻故事》
在這里,我要強調一點——如果在這個家庭中,為孩子養(yǎng)育負責的是母親,那么一切以母親的意見為準。這是一個底線,必須提前說清楚,新手媽媽即使“新”,也有著自己的選擇,必須要尊重。在孩子出生后,丈夫負責什么事情,也要討論清楚,比如負責晚上帶孩子還是做什么?
在我做的女性個體咨詢或者伴侶咨詢中,月子里和產后最容易發(fā)生的問題,首先就是關系問題:
媽媽帶孩子,外婆是什么位置?
由誰來照顧新手媽媽?
婆婆是什么角色,要不要參與,參與多少?
丈夫是心疼妻子還是站在婆婆那邊?
——這些底線大家能否遵守,直接決定了未來很多關系走向。
我經常看到,因為婆婆的一句話、一頓飯、一個眼神,新手媽媽會非常崩潰,而這時丈夫如果不理解,也站在婆婆這邊,家里的關系就成為了時刻要點燃的炸藥包。
還有奶奶和外婆因為習慣的不同,壓抑的情緒而延伸到新手媽媽和爸爸之間。
所以,在生產前的溝通尤為重要,也許有的丈夫會成熟一些,考慮事情周全,但大部分丈夫是無法考慮到妻子細微之處的感受的。所以只有把自己的心里話說出來,兩人達成一致,才能建立起一個穩(wěn)定的系統。一方主要負責照顧孩子,另一方就要負責保護養(yǎng)育孩子的環(huán)境。

圖/《82年生的金智英》

允許自己“自私”,足夠舒服的媽媽,才能有精力照顧孩子
在我們看到的文章里,大都在表達著相似的觀點,那就是要無條件的滿足嬰兒的需要。為此,很多媽媽都有著內心強烈的超我要求,就是“要做個足夠好的媽媽”,不過,我想這首先得保障一個“足夠舒服的女人”,她才能做成“足夠好的媽媽”。
什么是舒服呢?
首先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比如吃得是否舒適、能否有相對穩(wěn)定的睡眠。
嬰兒六個月之前,對媽媽的功能需要無時無刻,但這時不僅是媽媽,也需要爸爸,或者其他養(yǎng)育人一起參與,來照顧和抱持孩子在最初階段的依戀需求。
但是,母親的舒服和內心的要求,經常會有著巨大的沖突,這就意味著是否允許自己是那個“獨特的自己”,而不是廣泛意義上的“母親”這個稱謂。
比如,不是每個媽媽生下孩子以后都有大量的奶水喂孩子,不是每個女人的乳房都能承受住孩子的撕扯,不是每個女性可以24小時照顧孩子,不是每個人都能體力精力能承受住每晚起夜幾次照顧孩子,折騰完了還能馬上睡著,白天繼續(xù)神采奕奕。

圖/《產后調理院》
真的不是“為母則剛”,我們都是普通的女人,有著平凡甚至虛弱的身體。
我曾聽到過一個媽媽告訴我,因為聽說“母乳喂養(yǎng)”對孩子最好,但自己又沒什么奶水,就強忍疼痛,每天猶如上刑一般讓孩子吃到自己有限的奶水,乳頭被孩子撕扯,卻擠不出奶水的痛苦讓她既內疚卻又不忍放棄。也有很多媽媽因為奶水問題,找通乳師,但每次的按摩猶如上刑。
——這就有著一個巨大的沖突,“母親”這個稱呼下,包含著女人多少委屈,當你做不到時,能否允許先做那個真實的自己,允許自己是個真實的女人,而無法做到那個內心“想象中盡善盡美”媽媽,放棄母乳喂養(yǎng)而給孩子喂養(yǎng)奶粉。
雖然在養(yǎng)育理論中,確實是希望母親能夠陪伴孩子時間久一點,但這一點,因人而異。
我們要考慮到得是孩子需要得是高質量的陪伴,也就是當母親和孩子在一起時,是心情愉悅,可以關注孩子需求的狀態(tài)。
當媽媽狀態(tài)不好,是根本沒有功能再去滿足孩子需求的。媽媽們自己過得舒服一些,才有能力去照顧孩子。

學著接受“不完美”,讓伴侶成為關系同盟
大家經常討論的話題“喪偶式育兒”,在我的工作中是真實可見的。
很多家庭中都有著一個“默守陳規(guī)”的潛規(guī)則,就是“妻子“成為了“媽媽”,就自然成了家務的承擔著,孩子的照顧者,丈夫只負責掙錢養(yǎng)家,其他事情一概不管,這個“潛規(guī)則”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深植在很多人的心理和行為上。
我見到一些家庭,有孩子前和有孩子后完全兩幅模樣。有孩子前夫妻兩人雖有爭執(zhí),但大部分能和平共處,但有了孩子之后,就再也無法泰然處之了。
好多媽媽跟我說:“要想看清男人真相就看兩件事,一個是生孩子,一個是離婚。”

圖/《82年生的金智英》
不過客觀地看,男性也并不一定就真的不愿意參與到育兒中,但怎么參與,他們很多時候,也真的不會。一個男性突然成了父親,他的惶恐絲毫不次于母親,這個時候他也處于焦慮之中,這時,他會怎么辦呢?
我看到好多男性就會跑回家求助自己的媽媽,一旦這個媽媽參與進來,他就終于舒了口氣,繼續(xù)回到自己的工作或者游戲之中了。等到妻子抱怨時,丈夫也感到委屈:我不是盡力了嗎?把我媽都搬來照顧你,你怎么還不滿足啊?于是,新的一輪矛盾開始了。時間久了,妻子對沖突厭倦了,干脆自己帶孩子,這就逐漸形成了“喪偶式育兒”。
如何從這個無奈的模式里走出來?我想先講一個我朋友的小故事。
我朋友是個特別喜歡照顧孩子的媽媽,對孩子一舉一動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但她家小姑娘上幼兒園之后,就越來越反抗她,孩子爸爸平時很少管孩子,在朋友嘴里,她就是喪偶式育兒的典型例子。丈夫除了上班,就是回家打游戲,家里家外多崩潰都是自己扛過來的,但現在孩子反而會覺得爸爸好,經常站在她的對立面反抗,弄得我朋友很尷尬,覺得所有孩子都是自己做,怎么孩子還這個態(tài)度對待她呢?于是,她多年的委屈和憤怒感就會在與孩子的關系里不斷升級。
面對這樣的困境,我們該如何理解呢?先從兩個字說起,那就是“信任”。
這句話在家庭中真的是舉重若輕。這意味著:父親照顧孩子犯錯誤,玩游戲,出問題時,作為母親能接受、能信任他嗎?
我朋友是不信任的。我們一起吃次飯,她要給丈夫打好幾個電話,囑咐給孩子怎么吃飯,幾點睡覺,怎么洗漱,孩子睡前如何講故事等等。
我很好奇:爸爸就這么無能嗎?
我朋友說:“他笨手笨腳的,平時都是我照顧孩子,他肯定不行。”
我問,你怎么就判定他就肯定不行呢?
朋友說:“每次我出門他帶孩子都有問題,我怎么能信任他?”
哦,好吧,這可能就是很多母親在內心的假設,就是父親帶孩子會出問題。越是不放心,當然要自己帶,當身累加心累時,心中的怨氣自然不斷升騰。孩子一旦有些超出母親預設,母親的憤怒就會不斷升級,進而成為家庭爭端。
家里有了孩子,意味著每個人都不得不發(fā)展,成熟,父母之間配合越默契,對孩子發(fā)展就越好。首先兩個人需要達成的一致就是:“這是我們共同的孩子,需要兩個人一起帶,一起承擔責任,長輩不能替代父母兩個人共同的參與。“這是需要兩個人內心共同都認可的規(guī)則,也是養(yǎng)育孩子的底線,在這個規(guī)則之下,兩個人交流就可以有了新的意義,那就是兩人是關系同盟,為了一個目標而共同努力。

圖/《請回答1988》
在這個“同盟”中,母親可能細心、父親可能粗糙。并且,有時父親的特質會激起母親自己內心特別不愿意接受的感覺,比如玩游戲會臟兮兮的,孩子會學著父親冒險,甚至會折騰出惡作劇。
在這其中,母親是否能夠接受父親的一些特質,而不把這些當成缺陷,或許才有可能容納父親帶給孩子的這些不同影響。
重要的是,在家庭這個小系統里,讓每個人都能發(fā)揮出ta的功能。
父親與母親兩個不同的人,相似的同時,還有沖突的特質——如果你們這么不同,還能和諧地相處,這就是孩子在家庭這個課堂里所學到的,如何理解情緒的真實體驗了。

從依賴到分離,接受一個“真實的孩子”
嬰兒的降臨,讓媽媽牽腸掛肚。每一天都在擔心孩子會不會遭受痛苦。
有的媽媽告訴我,不能看到網上一點關于關于孩子的社會新聞,比如拐賣孩子,虐待等等,一聽到馬上就想到自己的寶寶,忍不住就哭,非常憤怒,特別擔心自己家的孩子。
有的媽媽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時看著寶寶,孩子一哭,自己就內疚,覺得因為自己沒做好。
好多媽媽有孩子以后會更加多愁善感,因為多了很多牽掛,但一方面是孩子確實很小需要保護,但也許有時是我們內心自己脆弱部分的需要放到了孩子身上——孩子其實不一定這么弱小,他也有他的生存方式。

圖/《產后調理院》
那究竟我們應該跟孩子緊密依賴多久呢?
這里普及一點理論,英國客體關系學家溫尼科特在總結孩子和母親關系時,他分為三個階段:
絕對依賴期,相對依賴期和走向獨立期,在嬰兒六個月之前處于絕對依賴期,母親需要和孩子緊密聯結在一起,符合孩子的需要,有句話叫“孩子恨不得長在媽媽的頭里與心里”,就是這個過程的特點,母親暫時失去了自己的主體性,完全服務于孩子,只要他哭或者鬧,我們就要盡可能地第一時間撲過去安慰并且滿足他的需要,照顧他的身體,這就是“抱持”。
但到了六個月到兩歲之間,媽媽就要開始和孩子有分離的意思了,這個階段,媽媽就要回到自己世界了,比如聽到他哭,不一定第一時間跑過去,會逐漸放慢速度,媽媽開始要回歸自己的生活,工作,她不再那么時刻滿足孩子的需要了,當然,這個階段孩子也在長大,他可以慢慢接受媽媽不一定時刻在他旁邊了,但他也知道媽媽肯定回過來安慰照顧他,只是沒那么快了。這就是媽媽逐漸和孩子分離的第一階段,這個時候,爸爸或者其他養(yǎng)育人更多地參與進來,對孩子也是一件好事情,他需要感受更多不同人的特點了。
到兩歲以后,孩子就將走向獨立,媽媽依然會照顧他,但媽媽和孩子都更為獨立,逐漸媽媽和孩子分離,并支持孩子的發(fā)展和獨立。

圖/《82年生的金智英》
所以媽媽和孩子的關系,是從緊密到逐漸分離,直到獨立的過程。
寫到這,有點心酸的感覺,大部分媽媽在看著孩子的時候,都有著天然的母愛,不希望孩子受傷,希望自己永遠都能保護他,但他終究要長大并離開。所以,如果大量的關注,愛都放在孩子身上時,可能不一定是孩子的需求,而僅僅是我們做媽媽的自己內心的害怕,而不愿分離。
每個媽媽在養(yǎng)育孩子過程里都有著自己的期待和夢想,會不知不覺中把自己對生命的理解傳達給孩子,并且希望孩子能順利地長大,但你或許從他的嬰兒期,就感到了那個“陌生”,ta有著那么多的小脾氣,稍不如意就大哭,好不容易上了幼兒園,發(fā)現ta如此讓人失控,有時打別人,有時被人打,你越是希望ta怎樣,ta就越是不怎樣,不遵守紀律,大喊大叫,或者如此軟弱,你恨不得替ta上學,把欺負ta的同學打一頓,讓ta快點勇敢起來。
但我們都無法替代而走上ta的舞臺,孩子就像我們自己,經歷好多困難,挫折,摔很多跟頭,甚至傷得鼻青臉腫,但還要自己努力去長大。

最后,媽媽們永遠不需要做到“100分”
總結了一些新手媽媽養(yǎng)育孩子過程里可能碰到的情緒困擾和處理辦法。這像是一些方法論,但還是離不開我們自己的反思與內心成長,好像都在說著如何長大這件事。
自己堅定了,就可以學著在關系里劃邊界,提要求,讓自己舒服了,再說做個“足夠好的媽媽”。
這個過程,我們會和孩子一樣在學習和體驗中成長,都要哭,都要疼,有時吵架,有時和解,不斷地犯錯誤,不斷地修正,學著做媽媽,學著獨立,信任自己。

圖/nhungle.com
用溫尼科特在給他的朋友Roger money-Kyle信中對“足夠好的媽媽”的一個描述來結尾吧:
“在我看來,足夠好的媽媽就是一位平凡的、深愛自己孩子的母親。包括那些沒有受過教育的平凡母親,所擁有的令人稱奇的能力。”
溫尼科特對于“足夠好”的定義是:足夠敏感地感受到并滿足孩子需要的媽媽。
不過還有個基礎,那就是“真實的母親”,我想一個真實的女人,發(fā)自母性本能愛孩子的母親,就已經在做一個足夠好的媽媽了。
做母親,你永遠不需要做到100分。表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