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視頻刷屏后,男女主角的故事更感人
原創 羅發財 視覺志
圖片來源 @CCTV網絡春晚及網絡
作者丨羅發財
···
朋友發我一段視頻,
跟我說,你快看看,
這才是一群不枉此生
不負青春的真少年…

我莫名打開視頻,
里面是一群平均年齡74歲的清華學霸,
他們頭發銀白,
但嗓音依舊清亮。
登臺合唱一首《少年》。
這是畢業于清華大學的一批老學子。
50年前,他們踏入清華大學,
學成畢業后,
馬上奔赴到了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數十年來,
用自己的知識和思想,
在祖國最需要的每一個角落默默地耕耘著。
看完了他們的故事,
我終于聽懂了這首歌……
···
合唱團中的張利興和朱鳳蓉。
是一對曾扎根新疆馬蘭核試驗基地的將軍夫妻。

上世紀60年代清華大學畢業后,
張利興決定跟隨部隊,
奔赴新疆馬蘭核試驗基地。
一年后朱鳳蓉從清華大學畢業,
她二話不說帶著兩箱課本,
一個人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車,
追隨愛人前往戈壁。

在這個最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之一,
他們投身于祖國的核事業,
參與了我國第一枚氫彈、
第一次地下核爆炸等歷次核試驗。
直到70多歲才重回故鄉上海。
記者后來問朱鳳蓉:艱苦嗎,很難吧?
她笑了笑說:
「當時也不是只有艱苦,
也很美,有雪山,也有藍天。」
在最苦的日子里保持樂觀,
無悔地奉獻著,
是少年。
···
這個藝術團的團長劉西拉,
和愛人陳陳也一樣,
在清華讀書時,
首席小提琴手劉西拉和鋼琴伴奏陳陳
就是學校的金童玉女。

畢業后他們服從組織分配,
來到四川投身國家建設。
一個在成都,一個在德陽。
相隔71公里。

每周唯一的休息日,
劉西拉都會去探望自己的愛人。
一次,雨季洪水沖斷了鐵路線,
見面的道路泥濘難行,
他干脆扛起自行車踩著磚石枕木,
就這樣一步一步邁到了陳陳的身邊。

圖片來源 @CCTV網絡春晚
陳陳喜歡彈鋼琴,
為滿足愛人的興趣,
劉西拉向同事借了一臺閑置鋼琴,
推車推了三里路送到陳陳身邊。
在投身建設的那段日子,
能如此詮釋愛情,
是少年。
···
陳陳的“學妹”曹玉英也是合唱團的一員。
她原本14歲就參加工作了,
但那個年代,愣是憑著不甘和韌勁,
從工農速成中學,
考入清華大學1958級電機工程系。
記者問她:
你為什么不繼續工作,
而是選擇難度遠超當時自己知識水平的電機工程?

她笑著說:
我聽說,國家工業建設中,
電和交通是“先行官”。
「那么我曹玉英,
就要當這個“先行官”。」
敢于突破,敢為人先,
是少年。
···
合唱團還有這樣一對夫妻——吳毓鳴和黃豪
畢業后,他們選擇分配到自然條件艱苦的云南,
參與了綠水河電站的項目。
黃豪有腎炎,
但還是堅持留在云南,
為國家水利建設出一份力。
夫妻二人住著最破的籬笆墻草房,
各種蟲子在里面串來串去。
為了照顧黃豪,
吳毓鳴養成了做家務的習慣,
這樣一直照顧著自己的妻子,
黃豪竟然真的痊愈了。

圖片來源 @CCTV網絡春晚
此后的四十多年,
不論遷移到了多少個城市,
他們從未分開,相伴至今。
守得住艱苦,不離不棄。
如此堅定,是少年。
···
73歲的嚴成釗,
是我國高分子化學資深工程師,
一生都沒有離開過化工企業,
見證了中國化工行業的發展。

記者采訪時他說:
「那時候的我們,
也沒想那么多,
祖國需要的地方,
給個通知就去。」
想的少,做的多,
用信念和熱愛奔赴著未知,
是少年。
···
女低聲部的曹耶南
在三線建設的浪潮中,
與丈夫先后被調往四川909核潛艇基地。

那時候住在簡陋的工棚里、
四周的墻,甚至是席子圍起來的。
夏天不隔熱氣,冬天被風吹透。
曹耶南回想起來,
卻依然覺得甜:
「那也是我的家,
是當時第一開心的事。」
蓬盧里也能燃起希望的燈火,
以國為家,以苦為樂。
是少年。
···
合唱隊全都是一群這樣的老人,
翻看他們的對比照片,
曾經的美麗容顏,
已經幻化成歲月的皺紋,
不變的是眼睛里的光芒。


圖片來源 @CCTV網絡春晚
1964年-1978年的“三線建設”,
是新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宏大、
歷史持久的工業體系建設。
那一代的清華學子,
懷揣著“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夢想,
在充滿不確定的年代,
無數清華人積極響應國家號召,
義無反顧投身這片艱苦落后之地的建設。


圖片來源 @CCTV網絡春晚
他們被采訪時說
「在那個年代,
沒有人要求留在大城市。
如果要寫留在上海之類的地方,
提起筆來是很沉重的。」
什么時候,我們這一代人,
身上已經沒有這種沉重了……


圖片來源 @CCTV網絡春晚
記住這群人吧,
屏幕里出現的一張張臉,
和那些這篇文章還沒有提到的人。
他們用清貧和辛勞,
用最艱難困苦的日子,
讓中國「萬丈高樓平地起」
為和平的日子填上了底氣的顏色。
比起熱搜上營銷起來的無數「少年感」
謝謝這群老人,
讓我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國家少年。
無論何時,祖國需要他們到哪里,他們就去哪里。
需要他們干什么,他們就一定要把它干好。



···
合唱團團長說的一句話很感動我:
「我們如果再有一輩子,
會不會比這輩子過得更好很難說,
因為我們不一定有這個機會,
能看到中國的躍進。」
人生長河無聲奔去,
原來,他們從沒后悔過自己的付出。
這些國家脊梁,一生就一個心愿:
為國家努力一輩子,別忘記我們就行了。



“記得我們的好,或者,記住我們就好。”
一句簡單的期許,卻是一輩子的承諾。
在這個大多數人不想做任何改變的今天,
真正的少年永遠足夠勇敢,
干驚天動地的事,
這群隱姓埋名的人,
國家不會忘,我們更不會忘。
參考資料:
@CCTV網絡春晚、澎湃新聞《科學家“轉行”唱歌?平均74歲的清華學霸合唱團再登央視》《唱著“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的清華學霸唱團,是怎樣一群人?》
看更多走心文章
原標題:《今天這視頻刷屏后,男女主角的故事更感人。》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