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不陽剛就不配做男的?“男性女性化”又是什么?
原創 奕斐 奕斐有話說
前幾天,“陽剛之氣”忽然成為了一個熱詞,關于性別的討論再一次激起千層浪。
教育部在官網回復了一份《關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并提出要更多注重學生陽剛之氣的培養,主要內容是加強體育鍛煉和教師配置。

回復內容節選
很多調查也顯示:大家希望男性有“陽剛之氣”。

其實我自己沒有看到原來的提案到底是在講什么,單單看過教育部的回復,我覺得把那個標題拿掉,只看倡導體育活動,我還是非常支持的。
僅僅從內容角度來講,我覺得現在的孩子體育活動真是實在太少了,其實身體健康,體育活動,社交跟學業成績是一樣重要的。

但我也想說,男性需要體育活動,難道女性就不需要嗎?我們女性也需要體育活動,也需要健康啊。
不過這個提案能夠更多地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能給孩子更多到戶外跑跑去運動的機會,這一點我覺得是非常有價值。
01
什么是“男性女性化”?
但是回到這個提案和標題本身,我就一直覺得這個事情是個倒退。
都進入21世紀了,怎么還有人討論這樣的話題?

我們在做社會學研究的時候,首先要做概念界定,什么是女性化呢?
要防止,說明“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是個很糟糕的事情,他給的解決方案就是提升陽剛之氣。
這背后隱含的前提假設就是:“女性化”是不好的。這讓我是極其不舒服的。

讓男孩子變得更擅長情感表達(這長期來看是女性比較擅長的),這不好嗎?
讓男孩子放下拳頭更溫柔,更和平,這不好嗎?
讓男孩子能夠也更細致點,能夠更有同理心,能照顧到更多的人,這不好嗎?
你講的“女性化”是什么呢?
我相信很多人在想象女性化的時候,可能是有個男孩子,他比較矮小瘦弱,有些行為相對來講比較軟弱。

可是你要知道,矮小瘦弱又不是他的錯了,又不是體育運動能解決的,這是基因決定的呀。
也有人跟我講說是因為他比較愛哭。

可是你也要知道,男性學會哭是非常重要的,學會情緒的表達是提高男性壽命很重要的步驟,這是個進步,有什么不好的?
還有人跟我講說什么男孩子翹蘭花指,現在男孩子現在都化妝了。

可是我們在研究里沒有看到這種現象,我們沒有看到很多的男孩子化妝,也沒有看到男孩子都翹蘭花指,這些群體一直有但是一直比較少。
如果你是指媒體上出現的小鮮肉,他們看上去臉型更小一點,都化妝的情況。

之前被一些網友吐槽“娘”的某流量新星
那是商業文化的問題,跟體育活動也沒什么關系,跟教育也沒什么關系。
而對青少年來講,其實我們沒有看到青少年覺得男性化妝是個常規的,大家都要去化妝,我們都還沒看到這種情況呢。
何況,我們經常去嫌棄男性大大咧咧或者很油膩,讓他們稍微注重一下儀表。難道這不是一種進步嗎?
所以我這里一連串問題都是在追問,我都不知道這個“男性女性化”到底是指什么?02
什么是“男性氣質”“女性氣質”?
我們腦海里還依然會有“男性化”,“女性化”這樣的概念,在學術上講“男性氣質”,"女性氣質"。
這兩個氣質是怎么來的呢?
有一種理論流派就認為,整個社會有兩種帶來生活生存的必需的文化
第一個,我們稱之為采集文化,比如說去找一些能吃的果子,做一些基本的耕種,種些東西出來。
還有一種,叫狩獵文化,就是出去打獵,能夠把肉給帶回來的。

由于過去男性相對來講在體力上是具有優勢的,所以更多的女性負責采集,男性是負責狩獵。
我們今天想象中的“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其實跟這兩個分工是緊密相關的。

大家想象一個陽剛的男性,是不是身材比較壯碩,比較有力量,然后也比較勇敢,因為狩獵就需要有這些特征。
能夠出去打獵,能夠和動物搏斗,這就是我們想象中的陽剛之氣和男性氣質。

女性主要負責采集,所以女性比較細致,還需要分工。
她還要負責照顧者的角色,對他人比較有同理心,注重情感的聯結。
這就形成了我們想象中的女性氣質。

你會發現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最早的時候只是因為體力的不同,它其實跟我們在后面想象的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是沒有關聯的。
女性就是比較感性,比較溫柔,比較會照顧人,更加和平;男性就是更加理性,更加勇敢,更加主動。
這都是我們后面想象的刻板印象。

我們在研究里都沒有找到任何的依據,去證明的確兩性有這么大的分別。
也有人跟我講說,男女腦部結構也不一樣。
有本書叫《粉色大腦,藍色大腦》,它就做了很多大腦相關的研究。

原名《pink brain,blue brain》
在研究里只能看到,如果你是女性,你更多地從事家務勞動,那你大腦的這個區域會更活躍。
如果你是男性,你更多地從事男性所崇尚的活動,這個對應的區域也會更加活躍。
但如果你們兩個人做同樣的工作,同樣的事情,你們的腦部是沒有差異的。

所以兩性之間的差異沒有我們想象那么大,甚至女性和女性內部的差異,男性和男性內部的差異遠遠大于兩性之間的差異。
03
傳統的“男性氣質”走向式微
但在這個時代的發展過程中,你整個現代社會其實是按照采集文化的邏輯體系前進的。
我們的社會分工是不是越來越精細?我們是不是越來越需要做事情很細致?
你會發現孔武有力的體力勞動,在現在社會中是慢慢走向邊緣的,那些最掙錢的工作都跟體力勞動沒什么相關。

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原來崇尚的那些男性氣質,在現代社會中的用武之處是越來越少的。
隨著時代文明的發展,我們越來越少地通過體力和武力去解決問題,這是時代的進步。
當我們不再用體力和武力去解決問題的時候,傳統意義上的“男性氣質”自然而然會有些式微。

而這不是所謂“男性女性化”的問題。一個時代發展的時候,我們對人的需求是產生變化的。
同樣的,對女性來講,我們也沒有女性說要還是回到原來那種文化,今天的女性也需要擁有所謂過去的“男性氣質”。
比如說你需要有決斷力,你要去做判斷,你不是只是個照顧者,你也需要去做公共領域的事情。

今天這個時代,男女之間的差異其實是在變小的。
每個人要在社會上發展的好,那些美好的品質,都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講到這里其實是特別想告訴大家說,其實我們沒有出現所謂“男性女性化”的特征。
只是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希望男性也能主外和主內,也希望女性也能主外和主內。
我們希望大家都擁有那些美好的品質。

當有人提出“防止男性青年女性化”的時候,其實我們看到的是一種對過去刻板印象的懷念,也就是說很多人還是想回到過去的分工體系。
首先,這是回不過去的,今天我們回不到過去狩獵,采集時代了。
我們也不能像過去一樣用孔武有力來解決問題了,甚至暴力本身都是讓我們很警覺的。
過去的粗獷,我們現在會說是粗魯,這種氣質也不再是我們今天所喜歡的。
這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也恰恰是文明的進步。

04
“男性女性化”問題在哪?
但我特別擔心的是,當我們不斷去強調“男性不能女性化”的時候,它其實是會加劇性別歧視。
這個性別歧視不只是針對女性的,更多的是針對男性的,是針對那些跟所謂的陽剛之氣站在對立面的男性。
比如說,你會發現有些男孩子可能天生性格就比較的內向,比較文靜,長相也比較瘦弱,皮膚又比較白凈。

可是呢,當你把他冠以所謂“女性化”的時候,就很容易把他貶低,甚至對他進行歧視。
我們在過去做男性欺凌研究的時候,發現特別容易被霸凌的男性常常就是這一類型。
如果官方的成人的聲音告訴他“你看這些是有問題的,你就是‘女性化’了”。
它是會加劇這種霸凌,這才是我們更值得重視的問題。

同時,如果我們公開宣揚“防止男性女性化”,實際上會進一步加劇性別對立。
當我們不斷的告訴大家:
“男性和女性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體系,男性就應該擁有男性氣質,女性就應該擁有女性氣質”
“如果你們互相有對方的特征體系哦,那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這恰恰是加劇了性別對立的。

最后回到這個提案,其實我自己是非常支持加強體育活動的,但是“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本身是個偽命題。
我覺得從男性來講,我們希望他能夠勇敢,能夠體貼他人,有一定的堅毅性,也能夠有一些情緒表達。
反過來講,我們對女性也是這樣的,今天的女性也要勇敢,也要有判斷力的,也要有同理心,也要學會情感表達。
這些所有的美好品質,其實我們都需要擁有。

所謂的性別教育,是希望每個個體能不被自己性別本質屬性局限,根據他的特質,能夠走出他自己想要的發展的方向。
比如說我們女性,我們也可以選擇做拳擊手,因為我特別熱愛這個運動;你是男性,你也可以選擇去讀幼兒園老師,因為你很喜歡孩子。

每個個體,都不因為性別的局限性,影響到你的選擇,只要你能夠承擔選擇的后果就可以了,這才是我們想要的性別教育。
我們需要每一個個體,在成長的過程中都能擁有那些你喜歡的美好品質,美好品質從來不分性別,也不分等級。
我希望男性和女性在未來是能夠發展的的時候能更忠于自我,更忠于自身不同的特點,這才是我們想要推進的。
每個人在發展的過程中,都不被這些沒有價值的東西所局限,每個人都能更好地走出自己的人生。

我們也希望公共機構能更有性別敏感意識,這不是說“男人有男人樣,女人有女人樣”。
而是要更敏感的意識到,時代在變化,這種過去的性別刻板印象可能對群體造成不好的影響,這一點才是我們要強調的。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