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保人類“醫食無憂”?——沃爾夫農業獎得主暢聊基因技術
原創 羽華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沃爾夫獎是極少數將農業單列為評選學科的國際主流綜合科學大獎,因此,沃爾夫農業獎具有極高的聲望。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有多位沃爾夫農業獎獲獎會員,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上不約而同地談到了基因技術對解決世界糧食問題、保護物種多樣性等方面的意義。
全基因測序有望引發第四次工業革命
2011年沃爾夫農業獎得主哈里斯·李文(Harris Lewin),是“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Earth BioGenome Project,EBP)負責人。李文介紹說,人類已知的真核生物有150萬種,經過基因組測序的僅有6000種,而測序質量足夠好、基因組進化特征被完全理解的還不到500種。

哈里斯·李文在第三屆WLF上 圖 | WLF獨家
李文表示,如果能對地球上的各種生物進行基因測序,對生命機理的了解會有非常大的突破。這能幫助我們對抗新冠及未來可能發生的傳染病大流行、提升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有望引發第四次工業革命——生物經濟的時代。
2014年沃爾夫農業獎得主雷夫·安德森(Leif Andersson)以大西洋鯡魚為例,介紹全基因組測序如何促進漁業、乃至農業領域的可持續發展。大西洋鯡魚是世界上最豐富的脊椎動物之一,種群數量巨大,曾經是古代北歐先民主要的食物來源。通過全基因組測序的統計數據,安德森區分了不同地理位置、環境中的鯡魚種群。由此,根據種群而非單一的地理位置來設定魚類的捕撈配額,從而保護生物多樣性,實現可持續的水產品生產,徹底改變傳統的漁業管理模式”。

雷夫·安德森在第三屆WLF上 圖 | WLF獨家
基因工程創造新綠色革命
2000年沃爾夫農業獎得主古爾杰夫·庫什(Gurdev Khush)回顧了20世紀的綠色革命:通過雜交育種,水稻、小麥、玉米等作為主糧的農作物種類增加、產量飆升,確保糧食安全,促進世界繁榮?!?/p>
基因工程的突破則正在創造新的綠色革命。通過基因工程開發的抗病蟲水稻,已經在全球多國應用,使得產量增加,同時也節省了使用殺蟲劑的成本,減少了環境污染。

古爾杰夫·庫什在第三屆WLF上 圖 | WLF獨家
2008年沃爾夫農業獎得主約翰·皮克特(John Pickett)同樣寄望于基因工程改變作物,讓它們更適應當代農業生產的需求。集約化農業生產中的肥料和殺蟲劑,產生了大量溫室氣體和環境污染。而經過基因編輯的作物,可以減少甚至停用這些化學制劑,實現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

約翰·皮克特在第三屆WLF上 圖 | WLF獨家
預告:
受以色列調整新冠防疫政策影響,2021年沃爾夫獎推遲至2月9日公布。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