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科技期刊開放數據會帶來學術影響力的提升嗎?
最近,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實名舉報中國科學院院士裴鋼的論文涉嫌造假,引發輿論廣泛關注。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發表了處理意見,認為不存在造假嫌疑,因此不再進行調查。但是,由此引發學術界和全社會對科研誠信建設的反思,卻仍然是彌足珍貴的一場風波。
近些年來,中國科技創新突飛猛進,但是科研誠信問題也如影隨形。無論是論文抄襲剽竊,還是國際期刊撤稿,都反映了科研誠信建設仍然是任重道遠的問題。確保研究過程的透明度和研究結果的可復制性,是維護科研誠信的重要措施。因此,越來越多的科研基金會、學術期刊和出版社,要求作者公開和共享研究過程中產生的數據,以供學術同行的審查和核驗。“開放科學”運動由此掀起一股浪潮,推動越來越多的學術機構支持開放數據、開放同行評議過程、開放獲取期刊等。
開放科學是一個值得推崇的發展方向,但是在實際推進過程中卻面臨許多阻力。作者擔心論文的數據無法得到知識產權保護,可能被他人盜用。期刊需要承擔開放數據涉及的大量行政工作,可能害怕作者因為需要開放數據而不愿投稿。與此同時,開放科學能否真正提升學術期刊的影響力,仍然是一個有待回答的問題。
筆者與山東大學國際創新轉化學院副研究員張立偉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在《科學計量學》發表,分析了科技期刊開放數據對學術論文的影響力的作用?!吨袊I經濟》是國內社會科學中文期刊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公開論文數據和代碼的期刊,為我們研究開放數據提供了案例。該刊編輯部在2016年11月發布公告,決定自2016年第11期開始,在其網站公開論文的原始數據、案例研究材料、數據處理程序、以及附件等資料,致力于打造良好的學術生態,構建良好的學術監督機制。
學術論文的影響力主要反映在被其他論文引用方面,因此被引量是一個較好的學術影響力評價指標。要想評估一本期刊上發表的論文的被引量是否由于推行開放數據政策而得到提升,我們需要將其同其他同類期刊進行比較。這類似于《中國工業經濟》實施了一項政策實驗,它是實驗組,而其他同類期刊是參照組,據此可以利用合成控制法進行政策評估。為此,我們收集了37本中文經濟學期刊,對其2001-2019年的數據進行分析。
研究顯示,《中國工業經濟》的開放數據政策顯著提高了論文的被引量。平均來說,一篇開放數據的論文當年和次年的被引量可以提高1到4倍。比如以2019年為例,《中國工業經濟》發表的論文在發表當年的被引量平均為1.0次,而同類期刊合成的結果是0.4次,數據開放使其被引量整整提高了0.6次。與此同時,即便是此前沒有開放數據的論文,也受到期刊聲譽的“光環效應”而“雨露均沾”,它們的被引量也顯著增加了。以《中國工業經濟》在2018年發表的論文為例,它們在發表后第二年的被引量是平均7.1次,而同類期刊只有4.1次,也整整提高了3.0次。
這項研究表明,學術期刊如果希望提升其學術影響力,那么開放數據不啻為一個百利而無一害的良策。之所以開放數據可以提升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就在于數據公開在提升論文聲譽、提高發表門檻和發揮教育傳播作用這三個方面效果明顯。
首先,敢于將研究數據開放的論文可以贏得學術同行的尊敬,并使人們相信這項研究是可信賴的,由此增加論文的被引量。
其次,期刊要求開放數據,會在無形之中提高論文的發表門檻,并使濫竽充數的研究不敢嘗試和無法發表。
最后,論文開放的數據和程序可以供希望學習研究方法的學者再次利用,也會間接提高學術論文的影響力。
此外,開放數據還有利于提升期刊論文的下載量和瀏覽量,使論文得到更大范圍的傳播和擴散。
目前,國外學術期刊的開放數據政策越來越流行,不僅自然科學和工程領域如此,經濟學、政治學等社會科學也已有很多嘗試。但是,中文期刊在開放數據方面的進展還遠遠不夠,僅有《中國工業經濟》、《社會》等少數期刊敢于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與此同時,大量期刊都是鼓勵性地要求作者公開數據,而很少強制要求作者公開數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開放數據的政策效果。所以,為了鼓勵更多科研人員“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中文期刊需要加大力度推動開放科學運動,持續不斷地提升學術期刊的聲譽,使更多作者愿意投稿中文期刊。
(作者馬亮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