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年“不買東西”,我是怎么活的
原創 塔門 塔門 收錄于話題#新態度主義5個

No Buy Year :不買年,顧名思義,在一年里不買新的產品。其中一年的時限也被擴展為某一段時間——可以是幾周,也可能是幾個月。在小紅書上搜索「不買年」,你會獲得 86萬+篇筆記;B 站上有上千條不買年的視頻分享;還有近五千豆瓣組員聚集在成立不久的「no buy year 不買年」小組,有人三年不買衣服,把這里當成了打卡圣地。「不買」正成為一種年輕人間流行的生活方式。
No Buy Year 可能是極簡主義生活的又一種表現形式,有越來越多人在「工作—賺錢—購物」的死循環里無法自拔,還有一群人開始反思:東西越來越多,是不是代表著生活水平越來越高?除了「買買買」帶來的粗淺快樂,人們是否還有能力另覓「獲得」的滿足感?
已經工作的綿綿和正在上學的極簡鵝都曾經是消費主義的擁躉,過去的 2020,成為了她們遠離物欲的 No Buy Year。

「花出去的錢是冷冰冰的數字,不要的東西堆在家里,就是加倍的后悔。」
2019 年減重 30 斤后,我有點小膨脹,感覺自己還可以做很多事情。于是決定 2020 實行不買年。我定的規則其實并不復雜:
只買必須的物品。
不買任何裝飾品、衣服。
消耗品類似食物、日用、護膚用完再買。
電子產品、家具不壞不買。
施行之前,我先盤點了自己前兩年的購買記錄,邊拉訂單邊想,有哪些消費是我想撤回,寧愿沒買過這件東西,而是留著買它的那筆錢的?
這比看賬本還管用,花出去的錢只是冷冰冰的數字,但是這些不要的物品,還堆在我的家里,就是加倍的后悔。當時算下來我想撤回的消費高達 70%,除了衣服和彩妝,還有更多的小玩意兒,花瓶餐布,杯碟碗盤……我對這些沒有什么收集癖,但是看到心動的還是想買,買回來基本沒用過。
從小到大,我都不是一個自律的人,想做的事很多,做到的很少。大概從大學開始,我每年都會買手賬本,但是每本都只有一月份的前幾頁寫滿了字,后面都是空白。這些空白常常讓我焦慮,讓我陷入自我懷疑,如果可以,我真想把「自律」刻到基因里,就不必活得這么擰巴。

↑ 2021 年的手賬又到位了
不自律放縱了過度消費,至少有 10 年我都在瘋狂消費。大學的時候,我就加入了豆瓣「哇靠」團購組,而且訂閱了組內郵件,每周都會收到一份團購大清單,我就對著上面看有沒有想買的。每年雙十一都提前半個月開始做功課,滿減,優惠券,跨店都計算好。

↑古早郵件
我之前在淘寶買東西的時候,基本上是買一件東西,就要把這個店里所有的東西都看一遍,看有什么別的需要的,有沒有滿減湊單,會按銷量排序,然后從頭刷到尾。這就像抖音的視頻流,你不停下滑動,視頻就不會結束。產品也沒有盡頭,有的時候你看不見,你其實就不想買,你要是總看你就會總想買。
說實話我心動的點可太低了,文字和感嘆號都有可能打動我,這種心動短暫而廉價,有時候買回來連拆快遞都不期待,就是下完單的一刻已經沒那么喜歡了。從來不考慮需不需要,只看當下想不想買,心不心動。
大學畢業之后,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個服裝品牌,快時尚行業,反正我也正好喜歡買衣服。當時發現服裝生產的更新頻次實在是太快了,10 年之前,大概一個季度上一次新品,現在基本上每周都會上新兩次。那時候在北京租了一個 30 平的房子,其實一個人住的話已經很大了,但還是覺得沒有地方放。
慢慢的我有了 400 多件衣服,我經常會拉開衣柜,發現柜子已經塞滿了,我拿出來一件衣服都費勁,但是就是覺得沒有一件衣服是我想穿的,能穿出門的,特別失落。
無數次的失落和焦慮就會帶來改變的沖動,這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 24 歲的時候,我才坦然面對了這些人性的弱點。我開始嘗試每年只定一個目標:2017 年,零垃圾;2018 年,跳槽去做喜歡的工作;2019 年,減重 30 斤;2020 年,不購物。

↑生活里積攢的空瓶
開始嘗試零垃圾的生活方式,其實很難做到真正的「零」,只能盡量減少我自己生活產生的一些垃圾,尤其是工作忙的時候,沒有辦法犧牲那么多便利。便利帶來垃圾。有時候晚上 9 點多下班回到家,我不想再開火做飯,我可能就想點個外賣,就產生了一次性的垃圾。
通勤每天都要背電腦,包里已經很沉了,我真的不想再帶那么多水杯,然后就會有一些垃圾增加,我心里是會有一些愧疚感,因為這和你之前對這些垃圾沒有概念的時候,其實已經不是一個狀態了,就像減過肥的人都會知道炸雞的熱量大概是多少,雖然也會想吃,但會覺得是罪惡的心理,都是一個道理。
其實對普通人來說,控制自己的消費行為,不過度消費,就是普通人能做到最大的環保。因此斷舍離和 No Buy Year 是可以并行不悖的。我們囤積很多東西,其實就是一種浪費。
所以我覺得這一切的根源都在購買。買一件衣服,背后必然意味著一些資源的消耗,我一定要讓這份消耗是值得的,不斷的使用這件衣服,如果買來不穿那就是在浪費。
怎么做?
延遲滿足:2020 不買年后,我一整年網購不超過 10 單,對于那些想買,但是按規則不該買的東西,我都會先收藏,延遲至少一個月再回頭看,80% 都覺得不買也可以。今年雙十一,我經歷的不再是搶購,而是在前一天,把購物車從 20 多件,刪除到只剩 3 件。
減少購物信息在你眼前的曝光:先卸載手機淘寶,如果你沒有工作上的需要的話。真的要買什么,使用淘寶網頁版,正因為網頁版沒有那么好用,體驗沒那么好,你只需要搜你想買哪件東西就行了。
如果你實在舍不得卸載,那就給 APP 設置使用時間;另外新版的 ios 系統,可以在手機里面下載 APP,但不顯示在桌面。這樣可以大幅減少購物類 APP 在你眼前出現的頻率。
取關那些需要定時搶貨的公眾號、小程序,沒有什么東西是需要搶的,它們不出現在你的關注列表里,就不會有搶購的焦慮。

↑曾經「已售罄」讓我格外緊張
不要以為小紅書就是消費主義的陷阱,合理利用,它會提高你的搜索效率。不要漫無目地去看,很容易莫名其妙地種下一堆草。
正確的用法是這樣的,比如現在你要買某品牌的一個面霜,只需要搜該品牌的面霜,搜適合什么樣的人的膚質,實際上體驗效果如何;另外就要反向搜索:品牌名+踩雷,看一下負面的評價。
切忌針對單個產品去做搜索,一旦把搜索范圍擴大到「面霜」,你就會莫名其妙的偏離了你最開始打開這個軟件的目的。特別像我這種自控力很差的人,我盡量不讓這些干擾信息出現在我眼前。
不買年里我買了什么?
2020 不買年后,我也并沒有完全不買,還有些也是在計劃之外的購物。
買了六七件衣服,用電子衣櫥整理了我的 400 多件衣服(之前幾年消費債太多),很多都是新的,一部分打包捐了出去,一部分掛到閑魚出售,現在還剩下 80 件左右。也會統計哪些使用頻次高,哪些低,為之后的購買決策提供幫助。目前在實行「一日一舍」的新計劃,還會繼續減少衣物。


↑左:要捐的衣物都放這里;右:鐵皮空盤
買了一個裝彩妝的鐵皮空盤,背面帶磁鐵,我把以前常用的眼影、腮紅都扣了出來,吸到這個盤里,剩下的彩妝就都不要了。
買了兩個大件,一個是 switch,疫情期間出不了門,基本上有半年,天天會用。現在使用頻率低了,但是貶值率低,好轉手,也算是物盡其用。另一個是人體工學椅,當初公司的同事都買了,但是我忍住了誘惑,后來居家辦公的時候老腰實在受不了,就入手了。
不買年之后,我在買東西的時候,都會考慮它以后好不好賣,買衣服的標簽我也不會丟掉,大家到閑魚見,起碼讓它不在我這里變成垃圾。2020 年我在咸魚上賣了 3 萬多塊,240 件物品,還有一些家具是走線下。之前我覺得閑魚很麻煩,要和買家扯皮,實際上只要頁面描述夠清晰,標明不講價,就能降低溝通成本。

↑ 「不買年」的閑魚交易記錄
至于書籍和食物,在我看來是體驗型消費,暫時不做限制。但是后來發現,買的書太多,都沒有看過,于是決定到多抓魚上賣。有些沒看的書,當收書日子來臨的時候,就會督促自己看完,也算是物盡其用。
身邊的同事也慢慢開始受我影響,好幾位和我說,2021 也要開始過不買年。我發現特別是在去年,大家可能因為疫情的影響,消費欲望是在降低的。我想起了 10 年前日本的「 311 地震」,那次死亡了幾萬人,還引發了核電站泄漏,日本一片狼藉,那時候開始日本有了斷舍離的風潮。人在未知的災害面前總會發現自己的欲望是渺小的,會更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疫情也是這樣,會讓人反省。
我們擁有的真的太多了,多體驗,少持有,不買年讓我從物品的擁有者變成了它的使用者。

「人陷入匱乏時,才更能確定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去年年底我從學校回家過年的時候,以為只待一兩周,就帶了一個小行李箱,里面幾件衣服、幾片面膜、一點化妝品,所以疫情開始后一直擔心不夠用。
我特別焦慮,我一直在想那么多東西放在宿舍會不會發霉?學校通知我去拿的時候我該怎么處理?這個問題居然成了一個巨大的精神折磨。
真正讓我對物品有一個挺大的反省是在開學之后,學校通知我們把東西搬出去。我收拾了兩箱東西后,發現竟然還有七大袋東西,都是那種裝棉被的大袋子。
我在湖南上學,家在廣東,不可能都寄回去,我只能把這些東西放到同學家里。6 月份的天,特別熱,沒人幫我,我只有一米五八,一個人把這么多麻袋扛下來,只能叫個出租車去同學那里放東西。
當時拖著那些比我還要大的麻袋的時候,場面很滑稽,我在想,這些東西真的是我需要的嗎?我很想扔掉,但又心疼花出去的錢。
還有個想法,其實說出來有點好笑。我一直在糾結畢業后去哪里工作,想回廣州深圳這些大城市,但一想到我要拖著七八個行李箱去打拼,立刻覺得天旋地轉。我把這個想法跟我的朋友交流之后,發現她們居然跟我一樣。

↑極簡鵝的每日計劃單
我以前沒有發現原來身外之物對一個人的影響會這么大,每次當我的房間很亂,我就會非常沮喪,物品對我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負擔。
9 月開學前我決定不再重蹈覆轍。我把冬天衣服收拾了一遍,進行了兩輪篩選。第一輪根據「好看、好穿、好搭」的標準篩選,然后腦補穿衣場景,減少數量。
但還是會陷入糾結。比如我到底要帶幾件毛衣?根據好看又好穿的標準,我挑出了兩件:
一件是純白如雪的高領毛衣,穿上感覺自己特別法式慵懶,人在巴黎抱著法棍喝咖啡;一件是明黃靚麗的條紋高領毛衣,穿上我馬上活力滿滿要給南極送太陽。
實在是難分難舍啊。
后來我又想了想,純白容易臟,湖南的冬天下雨的話容易濺上臟水,就算帶上兩件,我還是只會穿那件經常穿的。所以最后,我選擇了明黃色毛衣。
純白如雪留在家。我以后回家不會再帶毛衣,過年時和朋友約奶茶、去逛街,純白如雪適合無所事事的慵懶 city girl 時光,而不是趕作業、趕課、趕去圖書館的灰頭土臉女大學生的跑路時刻。
每種類型的冬衣我都只帶了 1-2 件,我很慶幸自己這么做,雖然開始我也在懷疑「這樣穿會不會太單調啊」,但一忙起來,我就很喜歡沒有選擇的感覺,非常節省時間和精力。
人陷入匱乏時,更能確定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在有很多選擇的時候,往往做不出選擇。
你有三件大衣,出門之前可能就會花十分鐘去想到底要穿哪一件。但如果你只有一件大衣,直接套上就出門了,而且可能另外兩件大衣你根本不會再穿它們,你只會穿你最喜歡的那件。
之前為了所謂的精致生活,也折騰著花了不少錢。
買了化妝品,得有化妝盒、化妝鏡、化妝架……有一陣子迷上了耳環,就又配了個耳飾收納盒。當時還自我陶醉了很久,覺得自己真的很像一個公主哈哈哈!
但滿足一陣子之后就發現收拾它們真的很累,而且除了拍照那一刻看起來漂亮之外,你平時根本就不會再關注它們。
我扯掉了我的荊棘玫瑰桌布。盡管每次發朋友圈都有人夸它好看,每次有人來宿舍也會夸它真美,但我想了想,它對我來說確實是累贅。

↑極簡鵝的荊棘玫瑰桌布
這種碎花樣式的桌布,有點晃眼睛也不好清洗,我總會把水、飯粒弄到桌布上,而且每次都要扯它,很費勁。最后一點,它讓我的桌子更狹小擁擠了。
除了上課,我大部分時間是希望自己能待在圖書館,回來的時候書包一甩,讓空蕩蕩的書桌接納我的疲倦,而不是老娘還得輕輕扯好桌布,但桌面滿滿當當無處可放,切個水果還怕弄臟。
我終于發現,我不喜歡「精致生活」,我不想把精力放在維持表面精致上面。
而且,對物品的占有心減輕之后,我發現分享物品比我擁有它們更讓我快樂。
之前我買了很多五顏六色的發圈和發夾,我以為我每天會換不一樣的,周一戴粉色,周二戴黑色,周三戴綠色,但實際上我只會戴我最喜歡的一個顏色。所以我把這些雜七雜八的飾品、裝飾物都分給了我的舍友,每類都只給自己留了一個。
舍友們非常開心,也會時不時把小零食分享給我,我的東西去了她們那里也算物盡其用,我自己的空間也得以騰空,這個過程我實在太快樂了。
其實之前我是個對物品占有欲很強的人,但是過去一年我發現自己看世界的角度都不太一樣了,我對物品不再像之前那么充滿欲望,反而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感受更強烈了。
疫情之后我還決定不化妝了。不化妝的日子太輕松了!我之前去圖書館得先打扮自己,穿好看的衣服,涂口紅,可能還得搭配一個好看的帽子,整個流程下來可能我已經累得不想去圖書館了。
大一大二的時候我對化妝品很狂熱,買了一大堆彩妝。那時候對于美的認知都是外界告訴我的,我要涂什么顏色的口紅,化怎么樣的妝,穿什么風格的衣服才是跟妝容搭配的。
拿口紅來說,我可能需要 N 種不同顏色的口紅,搭配各種場景,春夏秋冬要對應不同色系,夏天又分為剛入夏你要溫柔一點,盛夏去海灘玩你要涂一個明亮的顏色,秋天的時候你要涂個楓葉紅,圣誕的時候你還要配圣誕口紅套裝……

↑極簡鵝的書桌
太復雜了,我發現我的小腦袋已經承受不起這些東西了。我覺得克制消費可能不是克服自己的欲望,而是了解自己的欲望。了解自己之后,你會發現其實自己要的沒有那么多,是外界告訴你應該要那么多。
你可以試試延遲滿足。比如你想買一個東西,先放購物車,過段時間再去看看還想不想要它,這個方式對我來說很有用。我前陣子想買個帽子,這個帽子連著一個圍巾,我覺得這也太完美了吧,身邊人都有,我也特別想要。
然后我告訴自己我是有帽子的,我先戴兩天我的帽子,看它能不能滿足我的保暖需求。后來等我再看到購物車里的東西,我覺得它平平無奇。

綿綿不買年的收獲,除了從月光族到收入一半用于儲蓄理財,還從無數次「不買」中,重新獲得了「買的快樂和珍惜感。」極簡鵝獲得了一個「清爽無比的自己」。在豆瓣小組里,還有人「專注力大大提升」、「攢夠了半個首付」。
如果你還想買買買,那在購物之前,不妨問問自己這些問題:
1. 你在消費跳級嗎,這是否有些奢侈了?
2. 你是為了虛榮心和面子購買它嗎?
3. 購買它的話,了解你的人會批評你嗎?
4. 你的這筆購買環保嗎?對地球有益嗎?
5. 你搬家的時候會帶著它一起走嗎?
6. 它品質值得這個價位嗎?是否定價過高?
7. 等 30 天后,你是否依然需要?
8. 你是不是已經有類似的東西了?舊的怎么辦?
以及
9. 你是真的出于自己需要,還是跟風購買?假設別人說它已經過時了,你還會買嗎?
10. 你是真的喜歡它,還是因為它的品牌光環?假設不是這個品牌,而是別家也有質量相當的相似款,你還會購買嗎?
11. 你家里的金錢壓力大嗎?假設你是尚未工作的學生,在家無礦的情況下,每個月沖動消費,而家人還在為豬肉漲價而擔憂,你還會購買嗎?
12. 假設你是工作黨,要攢錢買房,或者要還房貸、車貸,還要交保險。你還有攢錢計劃嗎?
13. 要買的東西保值度如何?假設你購買的東西二次出手困難,或者會嚴重貶值,你還會購買嗎?
(問題采集自 @林兒Orz、@Axinn0829,有修改)
作 者 | 張 峰、郭雅瓊
編 輯 | 王朝靖
題 畫 | ins @raulsoria_
頭 圖 | ins @hararin616

談談
你買過哪些后悔的東西?
原標題:《一年「不買東西」,我是怎么活的》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