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工人日報:黑惡勢力拿未成年人當“棋子”的動向,應高度警惕
工人日報2月3日消息,據媒體報道,近年來,我國各地發生的涉黑涉惡案件中,犯罪組織成員不乏未成年人的身影,而且呈現出未成年人涉黑惡犯罪發案率逐年上升的趨勢。2017年至2019年,全國檢察機關辦理的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案件,受理審查起訴的未成年人數分別為84人、428人、552人,2018年、2019年比上年分別增長了410%和29%。一些在案發地社會影響較大的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案件,竟有滿臉稚氣的孩子參與其中。
暴力、搶劫、盜竊、脅迫……這些“歧途少年”的行為讓人心驚、心痛。某種程度上,他們的存在對校園安全乃至一方安寧來說,就是一枚枚“定時炸彈”。及時“拆彈”,無疑是全社會必須高度關注且著力解決的問題。
未成年人犯罪率走高,從數字上看,與打擊力度持續加大有關。2018年全國掀起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打掉的涉黑惡團伙數量較往年有明顯增多,與之相應,參與其中的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比2017年增加410%;2019年專項斗爭持續推進,相關數據較上年度的漲幅回落到兩位數。
一些未成年人參與涉黑惡組織及犯罪活動,有家庭教育缺位的原因,比如涉嫌犯罪的孩子“普遍存在輟學”“多是單親家庭孩子或留守兒童”等,或者家長對于青春期、叛逆期孩子的心理健康疏于關注;有學校教育欠缺、發現異常及應對能力不足的問題,有些黑惡勢力專門挑選“成績不好”“被老師和同學忽視”的學生滲透;也有一定的社會原因,比如網游及視聽產品中諸如“江湖”“幫派”等不良信息的蔓延,潛移默化影響著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交際取向,容易使其受到黑惡勢力的教唆。
遏制、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須有與時俱進的眼光和行動,尤其要研究當下相關案件的共性趨勢。比如,黑惡勢力專挑未成年人發展成員,甚至教唆其擔任一些違法犯罪活動的主力,因為某些情形下未成年人可以有“免刑”的保護衣,為背后的操縱者當“擋箭牌”“替罪羊”。再如,當下互聯網上的不良信息和“黑社會地下文化”,對一些“網絡原住民”的未成年人造成認知錯亂——江西贛州一起黑社會組織性質案件中,涉案未成年人就是通過短視頻APP擴大影響力并吸收成員。這表明,一些社交軟件已經成為未成年人涉黑涉惡的溫床。
黑惡勢力拿孩子當“棋子”的動向,特別值得警惕。呵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維護社會長治久安,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出現紕漏。為此,有關方面應全方位加固對未成年人保護的堡壘。比如,扎實推進普法進校園等活動,根據未成年人犯罪特征,有針對性地開展法律知識普及和心理健康教育;從相關案件中梳理分析共性問題和趨勢,及早拿出應對措施,防患于未然、治患于早期;凈化網絡空間,剔除不良文化浸染,打造真正的互聯網“青少年模式”。
近年來,相關地方和部門也在積極行動。去年4月,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司法部發布《關于依法嚴懲利用未成年人實施黑惡勢力犯罪的意見》,明確提出對利用未成年人實施黑惡勢力犯罪的9種情形從重處罰;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增加了“網絡保護”專章;新修訂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確了“父母應樹立優良家風培養未成年人良好品行”“強化家庭、學校、社會對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的干預”等;各地依據實際,對未成年人涉黑涉惡犯罪高發領域,實施重點監管,等等。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面對黑惡勢力將黑手伸向未成年人,我們必須有決絕的態度和霹靂的手段,堅決遏制這種趨勢的發展,引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守護一方平安。
(原題為《黑惡勢力拿未成年人當“棋子”,值得高度警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