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真正的高情商,不僅是處理他人的情緒,更是懂得識別和管理自己的情緒
原創 酷炫腦主創 酷炫腦

《摩登家庭》
以下為朗讀小姐姐全文音頻
作者 | 酷炫腦主創
審校 | 酷炫腦主創
朗讀 | 鴿仔
美工 | 老雕蟲
編輯 | 小注
一個高情商的人,非常善于分辨自己不同的情緒和情緒的來源。
情商,是識別和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緒的能力。
那么情商和智商是什么關系呢?智商高的人情商就低嗎?還是情商高了可以彌補智商的不足?
2013 年,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神經科學教授 Aron Barbey 的一個對越戰退伍軍人腦外傷的研究,第一次揭示了大腦負責情商的具體區域。結果發現,原來智商和情商負責的腦區重合度非常高。
這個研究調查了 152 個越戰退伍軍人,發現我們一般定義上的智商和情商,在大腦區域上有著很大的重合。并且智商得分越高的人,情商的表現也更好。而很多腦區,對于智商和情商兩者都非常的重要。具體來說,大腦的額葉和頂葉區域,對于一般的智商和情緒的智商都十分重要。大腦的額葉是負責調控我們的行為的,也負責加工獎賞、負責注意力決策計劃和記憶。而大腦的頂葉,則幫助整合感覺信息, 加工語言和協調身體動作。

黃色是額葉,綠色是頂葉
以前我們一直覺得智商和情商是沒有太大關系的。傳統智商測試包括語言推理、記憶能力,或者操控信息的能力等等。智力在很大程度上的確取決于基本的認知能力,比如說注意力、知覺能力、記憶能力和語言能力等等。但是智力也同樣源于人和人之間的互相交流。我們是社會動物, 我們對于世界的理解不光包括基本的認知能力,也包括把這些認識能力高效地應用到社交場景中,這樣我們才能在社會環境中指導自己的行為,以及相互理解。
情商方面有一個極端例子:艾斯伯格癥患者由于大腦發育方式和大部分人不同, 所以不太擅長分辨社交信息和語言的整體性。比如他們不擅長分辨別人的面部表情,說話語調中包含的諷刺等情緒。有的患者甚至不太能理解或表達一句話的完整信息、節奏和語調。
艾斯伯格癥患者在和別人面對面交流時,往往不知道什么時候該停下來或者如何講一個有中心思想的故事,也不會觀察對方在交談中有什么反應。這種交談方式使得對方很快失去興趣或者感到受了冒犯,最終導致交流失敗。要改善艾斯伯格癥的社交障礙,可以和了解狀況的親人好友多練習,得到反饋,從中總結出一些屬于自己的社交技巧。

圖源網絡
那么,情商和年齡有沒有什么關系呢?答案是,年紀大的人似乎情商更高。
比如說,老年人在看一些讓人心碎或者惡心的電影鏡頭的時候,似乎更加擅長于看到壓力的處境好的一面,也更擅長于同情可憐的人。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學家研究了 144 個健康的成年人,年齡分別為 20 歲、40 歲和 60 歲。結果發現,情商可能在 60 歲左右才達到峰值。
在這個研究中,科學家先給不同年齡組的人看一些中性的或者悲傷的電影鏡頭。然后讓他們用一些不同的情緒技巧來處理電影鏡頭引發的情緒。第一個技巧叫做分離評價, 第二個技巧叫做積極再評價,第三個技巧叫做行為壓抑。結果發現, 20 歲年齡組的人和 40 歲年齡組的人更加擅長用分離評價來應對自己的情緒,也就是把自己放在一個和電影主角無關地角度來評價電影。因為分離評價需要靠我們大腦的前額葉的執行功能來把自己的注意力從電影引發的情緒轉移開,而老年人癮隨著年齡的增長,額葉也是最早開始退化的,所以他們這方面的表現會比年輕人差。
但是另外一方面,老年人在積極再評價的技巧中做得更好,也就是說,他們更加擅長于用積極的方式來解釋負面的情緒。最后,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行為壓抑(也就是可以壓抑自己的情緒)的表現都差不多,而用行為壓抑這種方法來處理負面情緒,是不太健康的。
情商片面地高有未必是件好事
我們的情商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認知情商,一個是情緒情商。前者是正確認識他人情緒的能力,后者是感他人所感的能力。這兩個方面的能力大部分時候在一個人中是一致的,不過在少數時候也會出現分離的狀況,

圖源網絡
通常在社交中,能及時了解別人的傷心、憤怒等情緒反應,是和人相處的一個重要能力。但是情緒情商卻不是越高越好。在去年九月的一個研究中,讓一群學生看不同情緒的人臉,結果發現,那些對他人情緒識別能力越高的人,在另外一個“找工作”的場景中,面對嚴肅的面試官,焦慮程度也越高,并且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平靜下來。其他研究也發現,情緒感知能力比較高的人,似乎也更容易感到抑郁和無望。并且,高感受力的情商也容易被人操縱,來達成一些人的陰暗目的。
而如果一個人的認知情商很高,但是情緒情商很低,就會出現操縱他人情緒的狀況。比如一些反社會人格的人,可能很擅長識別他人情緒反應,但是對他人的痛苦情緒卻感受不到,可以做到無動于衷。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就會用自己高認知情商來操縱別人甚至犯罪。
情商和我們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決策密切相關
對情緒來源的理解能力,會改變情緒對你的決策的影響,也會影響你冒險的意愿。
你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工作中做決策的時候,常常會受到和這個事情本身沒有關系的情緒的影響。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科學家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科學家共同研究了這個現象。比如說你開車去上班,上班的路上很堵,這種沮喪的情緒會影響到他們工作的時候的決策。或者你在投資、花錢的時候, 其實也常常會基于和投資對象或者對象沒有關系的情緒來做決定。但是科學家們發現,如果一個人的情商比較高,就不太容易受到這些無關情緒的左右。

《性愛自修室》
在第一個實驗中,科學家發現,那些對于自己情緒理解能力比較低的人,會讓焦慮的情緒影響他們正在做的決策,而這個決策其實本身是和情緒的來源毫無關系的。而相反,那些情商比較高的人, 就不會受到這些無關情緒的影響。
在另外一個實驗中,科學家讓參與實驗的人決定要不要打流感疫苗。在他們做決定之前,現誘發了一些無關的傾向性。之后,那些情商比較低的人,他們對于風險的評估和決策果然受到了之前那些無關的情緒的影響。但是當科學家告訴這些人他們的情緒真正的來源,讓他們知道,他們的焦慮和現在的這個打疫苗決策其實是毫無關系的,這時即使是情商低的人,也變得可以更好地屏蔽無關的情緒,更客觀地做出決策。

圖源網絡
這個發現也說明,做客觀決策的一個好方法,就是當你因為一些無關的事情感到焦慮的時候, 不要馬上做決定,而是等情緒過去之后再做決定。
另外,做決策的時候,并不是把所有的情緒全部去除才是好的。為什么呢?
自古以來,理性和情感就被看作是相反的東西。很多人可能覺得,成功的決策完全依賴于理性的前額葉來控制大腦動物性情緒本能(大腦的邊緣系統)。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沒有情感帶來的動機和意義感,其實一個人是不可能作出有效決策的。事實上,感覺提供了人類推理的基礎。在臨床上,一些腦損傷的病人,因為失去了情感能力,會變得對最簡單的決策也很糾結。
實際上,和決策有關的情緒,可以幫助人做出更好的決策。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關注那些和當下決策有關的情緒,而排除和當下決策無關的情緒。一個高情商的人,非常善于分辨自己不同的情緒和情緒的來源。當他們在做決定的時候,并不會把所有的情緒都給忽略,而只是忽略那些和當下決定無關的情緒。
以上內容節選自書籍《大腦修復術》,
參考文獻(點擊滑動查看)
Shiota, Michelle N.; Levenson, Robert W.Effects of aging on experimentally instructed detached reappraisal, positive reappraisal, and emotional behavior suppression.Psychology and Aging, Vol 24(4), Dec 2009, 890-900. http://dx.doi.org/10.1037/a0017896
J. A. Yip, S. Cote. The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Decision Maker: Emotion-Understanding Ability Reduces the Effect of Incidental Anxiety on Risk Tak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2; 24 (1): 48 DOI: 10.1177/0956797612450031
AK. Barbey, R. Colom, J. Grafman. Distributed neural system for emotional intelligence revealed by lesion mapping.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2012; DOI: 10.1093/scan/nss124
Oatley, K. Fiction: Simulation of Social Worlds.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16 DOI: 10.1016/j.tics.2016.06.002
Salovey, P., Mayer, J. D., Goldman, S. L., Turvey, C., and Palfai, Tibor, P. P. (1995). Emotional attention, clarity and repair: Explor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 using the trait meta-mood scale. In Pennebaker, James W. Emotion, Disclosure and Health, 125-154. Washington: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Schutte, N. S., Malouff, J. M., Hall, L. E., Haggerty, D. J., Cooper, J. T., Golden, C. J., & Dornheim, L. (1998).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5, 167–177.
Adam Hampshire, Roger R. Highfield, Beth L. Parkin, Adrian M. Owen. Fractionating Human Intelligence. Neuron, 2012; 76 (6): 1225 DOI: 10.1016/j.neuron.2012.06.022
Stephen Chen, Qing Zhou and Morgan Kennedy. Parents' Expression and Discussion of Emotion in the Multilingual Family: Does Language Matter?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2
Yuki Nozaki , Masuo Koyasu.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i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Interaction with Ostracized Others' Retaliation. Plos One. October 23, 2013
Christine Ma-Kellams, Jennifer Lerner. Trust Your Gut or Think Carefully? Examining Whether an Intuitive, Versus a Systematic, Mode of Thought Produces Greater Empathic Accurac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16, Vol. 111, No. 5, 674–685.


酷炫腦長期征集腦科學、心理學類文章,歡迎投稿
投稿請發郵箱:2829023503@qq.com
點這里,讓朋友知道你熱愛腦科學
原標題:《真正的高情商,不僅是處理他人的情緒,更是懂得識別和管理自己的情緒》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