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延續了1400多年的傳染病,人類是如何打敗它的?
原創 Jeing 皮膚科楊希川教授
丨編輯/排版:Jeing 責編:Sady 審核:李云
聽到“麻風病”這個詞,你首先想到了什么?
被人遺忘的「麻風村」。
毫無疑問,多數人腦海里最先蹦出這樣的想法。
這是一個聽起來有點嚇人、又很遙遠的話題,這種古老的疾病距離21世紀的我們太遠了,遠到足以讓人淡忘。50年前,我們國家還生活著幾十萬苦難中折磨的麻風病人,如今已很難見到了。

罪惡的象征:麻風與死亡畫上了等號
麻風病是一種慢性細菌性疾病,又可以寫成麻瘋病,但它和發瘋沒有任何關系。可能是為了避免這樣的誤解,這種疾病在現代漢語中更多的是稱為“麻風病”。
但人們對它的聯想不僅是瘋癲,還代表著腥紅的雙眼、粗短的手指、潰爛的傷口、被截去的腳、扭曲的容貌甚至是苦不堪言的死亡。

千百年來,麻風被視為惡疾中的惡疾,甚至是罪惡的象征,麻風病人在悲慘的命運下不斷遭受著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折磨,這都是我們無法想象的。
在以前那個醫療技術匱乏的時代,麻風基本被斷定為無藥可醫,因為具有地區傳染性,想要控制疫情發展,唯一的辦法就是隔離病人。于是,在山上,在孤島上,一座座用來收治麻風病人的村落被建起。

沒有特效藥,也沒有疫苗,任其自生自滅的病人得不到救治會不斷潰爛變形,直至癱瘓,甚至死亡。久而久之,人們對它產生了誤解、排斥和畏懼心理,令人“聞風喪膽”的麻風村就此被刻下恐怖的烙印。
麻風病時代的終結
麻風病的歷史十分漫長,延續了1400年,像一場無止境的噩夢。
直到1874年,挪威內科醫生漢森(GerhardH.A.Hansen)打破了黑暗,他發現了疾病的罪魁禍首——細菌麻風分支桿菌。
麻風分枝桿菌引起的病癥,表現在皮膚、周圍神經、上呼吸道粘膜和眼睛,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導致失明或毀容、肢體殘疾等后果。也就是說,一旦患上麻風,會有很高的致殘率。

但如果早期發現,及時治療,是可以避免殘疾發生的。如今的醫學條件下,麻風已是一種容易診斷和醫治的疾病,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多種藥物聯合化療方法,可在6-24個月內治愈麻風,它的傳染性甚至在用藥一周后能消失。
對待這種疾病也不必再持有消極和恐慌心理,一方面是它不會遺傳,病菌離體存活率低,一般消毒即可殺滅;另一方面多數人具有自然免疫力(據調查統計有90%以上),即使感染了發病率也極低,就算發病也無需隔離治療,可防可治不可怕。

黑暗早已過去,麻風病是“不治之癥”的年代已淪為了歷史。目前我國基本上很少出現新的麻風病例,也沒有所謂的“麻風村”了,唯剩社區康復村里的3000多老人,熬過了與疾病斗爭的日子,卻也喪失了勞動能力,仍在面臨后遺癥,歷經的點點滴滴儼然成為劃時代的縮影。
麻風其實并不可怕
雖說麻風病已經很少見到,但因為它會模仿其他疾病癥狀,出現誤診或漏診的可能,所以防治工作依然不能松懈。
從另一個側面來說,麻風病是一種披著黑暗歷史的疾病。即便是現代人,面對麻風病仍會因為恐懼而排斥,這就成為了當今麻風防治工作的最大障礙。所以說有時候,難治的不是疾病,而是人心。

當然,社會不是沒有行動。每年1月份的最后一個星期日為「世界防治麻風病日」,許多國家會在這一天舉行各種形式的活動,調動社會力量來幫助麻風病人克服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難,以消除偏見和歧視。
現在也有很多志愿者走進康復村,陪伴他們曬曬太陽聊聊天,甚至是同吃同住,送去溫暖與關懷,力所能及貢獻自己一份力量。
寫下這篇文章的初衷也是希望大家對麻風病有個正確的認識,不要被過去固有印象所束縛,它沒有想象中那么可怕,用科學的眼光看待,能少點迂回曲折。
〔參考文獻〕
[1]龍思宇, 余美文, 嚴良斌,等. 2011-2015年中國麻風病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 中華皮膚科雜志, 2017, 50(06):400-403.
[2]呂建進, 侯建玲, 于長平,等. 麻風病基本消滅階段的流行病學特征[J]. 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 2000(01):20-22.
[3]成凡."法學知識的現狀偏差——以麻風病作為切入點."法制與社會發展 .(2004):115-130.
[4]Peter B Kang, MD, FAAP, FAAN.Summary of acquir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in children.Uptodate.
〔免責聲明〕
本文數據更新于2021年1月29日
由「皮膚科楊希川教授」原創,旨在為讀者進行科普
科普內容不能代替醫生診治意見,僅供參考
如有皮膚問題,請及時咨詢醫生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封面圖源:veer.com
以下是今日的拓展閱讀▼
原標題:《延續了1400多年的恐怖,致殘致死的傳染病,人類是如何打敗它的?》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