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彼得·林奇的投資哲學與投資方法
導語:彼得·林奇是全球最優秀的投資大師之一,本文詳細解讀了他的投資哲學與投資方法。

子樂 | 文
一
彼得·林奇的投資哲學
投資者指望依靠短線操作賺錢謀生就像指望依靠賽車、賭牌謀生一樣,機會非常渺茫。彼得·林奇從不關注股價的短期波段,而是將眼光聚焦于上市公司本身。他認為沒有人能預測利率、經濟或股市未來的走向,拋開這樣的預測,注意觀察你已投資的公司究竟在發生什么事。只相信購買卓越公司的股票,特別是那些被低估而且沒有被市場正確認識的卓越公司的股票是唯一投資成功之道。
試圖跟隨市場節奏,人們會發現自己總是在市場即將反轉時退出市場,而在市場升到頂部時介入市場。人們會認為碰到這樣的事是因為自己不走運,實際上,這只是因為他們想入非非。沒有人能夠比市場精明,人們還認為,在股市大跌或回調時投資股票是很危險的。其實此時只有賣股才是危險的,他們忘記了另一種危險,踏空的危險,即在股市飛漲的時候手中沒有股票(人性是最難克服的,這才是最重要的技術分析)。
股票只是表象,上市公司才是實質,我們要做的,就是搞清楚企業狀況。如果我們平時在自己工作的場所或者附近的購物中心能夠保持一半的警覺,就可以從中發現表現出眾的優秀公司,而且這個發現遠遠要早于華爾街的投資專家。
關于逆向投資,彼得·林奇認為真正的逆向投資者并不是那種與人人追捧的熱門股對著干的投資者(例如賣空一只所有人都在買入的股票),真正的逆向投資者會耐心等待市場熱情冷卻下來,然后再去買入那些不再被人關注的公司股票,特別是那些讓華爾街感到厭倦無聊的公司股票。
二
選股之道
1、尋找沙漠之花
彼得·林奇在選擇投資行業的時候,總喜歡低迷行業而不是熱門行業。原因在于低迷行業成長緩慢,經營不善的弱者一個接一個被淘汰出局,幸存者的市場份額就會隨之逐步擴大。一個公司能夠在一個陷入停滯的市場上不斷爭取到更大的市場份額,遠遠勝過另一個公司在一個增長迅速的市場中費盡氣力才能保住日漸萎縮的市場份額,這就是彼得·林奇的投資法則之尋找沙漠之花。
彼得·林奇對于這些低迷行業中的優秀公司總結了幾個共同特征:公司以低成本著稱;管理層節約得像個吝嗇鬼;公司盡量避免借債;拒絕將公司內部劃分成白領和藍領的等級制度;公司員工待遇相當不錯,持有公司股份,能夠分享公司成長創造的財富。他們從大公司忽略的市場中找到利基市場,形成獨占性的壟斷優勢,因此這些企業雖處在低迷的行業中,卻能快速增長,增長速度比許多熱門的快速增長行業中的公司還要快。
尋找沙漠之花需要投資者獨具慧眼,彼得·林奇投資的班達格公司就是經典案例,班達格公司從事舊輪胎翻新業務,而且公司地處窮鄉僻壤,所以華爾街的股票分析師很少去調研,在他投資之前的15年里只有三個分析師追蹤過這家公司。班達格公司管理風格非常樸實,專注于成本節約,它在其他人認為無利可圖的行業中尋找到了與眾不同的利基市場,形成獨占的競爭優勢。當時美國每年卡車和客車輪胎翻新的需求約為1200萬個,其中班達格的市場份額達到500萬個。班達格公司自1975年以來,股息持續提高,盈利每年增長17%,盡管收益持續增長,班達格公司的股價在1987年股市大崩盤和海灣戰爭期間也曾兩次暴跌,華爾街的這種過度反應,為彼得·林奇創造了逢低買入的好機會。兩次暴跌之后,股價不但全部收回失地,而且后來漲幅巨大。
用沙漠之花來形容上述這類公司非常貼切,由于低迷的行業環境使得幸存下來的公司具備頑強的生命力,而且由于市場份額的擴大而具備了一定的壟斷性。這樣的公司同樣也符合巴菲特的核心競爭力和成長性原理。所以從美國這么長時間的證券歷史來看,不管多少次的崩盤和暴跌,只要按照價值理念來選股,從長期來看,其投資收益將遠遠大于其他投資方式。
2、逛街選股
彼得·林奇通過研究發現許多股價漲幅最大的大牛股,往往就來自數以百萬消費者經常光顧的商場,包括家得寶、蓋普和沃爾瑪。只要在1986年投資上述的公司,持有5年到1991年底就會上升5倍的市值。
一個案例是Lebitz家具公司,彼得·林奇從頭到尾看到其股票上漲100倍的全過程。這樣的零售連鎖公司讓人知道雖然并不是所有的零售公司都能取得成功,但至少我們都可以很容易地在購物的同時觀察它們的發展進程。當你耐心觀察一家零售連鎖店,看它首先在某一個地區獲得成功后,然后開始向全國擴張,并且用事實證明在其他地區同樣能夠復制原來的成功,這時候投資也不遲。
3、利空尋寶
彼得·林奇的麥哲倫基金曾經買過Pier1公司。這家公司主要經營房屋裝飾品銷售的,在20世紀70年代就是牛氣沖天的超級大牛股,但到了1987年大崩盤的時候,股價從原來的14美元慘跌到只有4美元,后來股價又回到12美元,海灣戰爭時期股價又一次暴跌,跌到只有3美元。但彼得·林奇再次關注這只股票的時候,它的股價已經反彈到10美元,后又調整到7美元。而此時市場對于房地產市場的悲觀情緒一度泛濫,使得本來就處于低位的房地產指數再次遭遇下跌。Pier1公司因此進入調整。彼得·林奇此時兩度去該公司調研發現,這家公司在外部環境非常困難的情況下仍然盈利,而且每年新開25-40家分店。雖然在經濟衰退打擊最嚴重的地區單店收入有所減少,但全美其他地區實現了增長;雖然存貨有所增加,但是為新開店鋪備貨所用。所有的表面不利現象通過這樣的研究分析已經無法掩蓋這家公司的高成長性,而所有的一切就只等房地產行業的復蘇,果然這只股票在經濟復蘇的環境下牛氣沖天。
從彼得·林奇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發現,由于經濟周期的變化,股市的大部分股票都會隨著上漲或下跌,其中很多股票還會被退市,這些在境內股市這短短的時間中已經屢見不鮮了。那么怎樣通過價值分析來低風險獲利呢?就要通過反經濟周期的操作方式,在利空的環境下尋寶,而尋寶就要靠投資者對于上市公司的認真研究。如果一家公司在經濟環境不好的情況下還能夠增長,那么在經濟復蘇的周期中必然會成為大牛股。
4、跟著嘴投資
受益于20世紀50年代和70年代兩次嬰兒潮,80年代美國曾迎來快餐業的蓬勃發展。在彼得·林奇研究的餐飲股中很多股票能和當時的“漂亮50”一爭高下,其中Shoney的股票上漲了168倍,Bob Evans Farms上漲了83倍,而我們非常熟悉的麥當勞上漲了400倍。
彼得·林奇非常幽默地說過,只要你在上述的股票上投資1萬美元,即把錢投到你的嘴巴所到之處,那么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你的身價就至少為200萬美元以上了。這就是我這里所說的彼得·林奇餐飲業投資法則——跟著你的嘴投資。
為什么餐飲業的投資最本質的是要看消費者的嘴呢?不容置疑的是,跟零售業一樣,消費終端在你的嘴上,而消費者的口味和習慣一直在變化,如果一家餐飲企業能夠樹立消費者永久的口味和習慣并且能夠不斷推陳出新,那么這家企業就能夠長時間的增長,就如麥當勞和肯德基。
如果一家餐飲企業無法滿足顧客的口味要求,而且無法配合消費者的飲食習慣,那么這家餐飲企業可能面臨困境。這就是為什么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是快餐業的黃金時期,因為70年代嬰兒潮出生的人群在那個時候開始獲得駕照,并逐步習慣開車駛向購買外賣的午餐店。這種習慣的改變使很多傳統的餐廳陷入了困境。
Chili's和Fuddrucker's是兩家專營漢堡包的公司,它們都是在德克薩斯開始營業的,都以美味的碎肉夾餅而聞名,然而這兩家公司中一家獲得了財富,一家卻沒有。問題就在于當漢堡已經不再流行的時候,Chili's開始不斷豐富自己的產品;而 Fuddrucker's卻仍然堅持以漢堡為主,并且過快的擴張,最終陷入了困境。所以迎合口味的變化也是餐飲企業的制勝法寶。餐飲業的變化也是非常快的,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消費者的嘴上。
5、善于發掘冷門股
被冷落,不再增長的行業里的好公司總會是大贏家。彼得·林奇傾向投資于非成長行業內盈利適度高度增長(20%-25%)的公司。極度高速的盈利增長率是很難持續的,但公司若能持續性的保持高速增長,則股價上揚就在我們可接受的范圍內了。高成長水平的公司及行業總會吸引大批投資者和競爭者的目光,前者會一窩蜂地哄抬股價,后者則會時不時地給公司經營環境找些麻煩。我們的目標就是要找出每股盈利增長率不高于50%的公司。
那些被低估的冷門股有如下特點:
a. 機構不喜歡,分析師又少之又少
b. 產品具有重復消費性(如果它的產品是“一次性購買”型,那么銷售放緩將給公司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c. 公司在回購股票
d. 公司內部人士在增持自家股票
6、按照幾種優秀特質股特質
快速增長型。只要能夠持續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快速增長型公司的股票就會一直是股市中的大贏家。彼得·林奇所尋找的是那種資產負債表良好又有著實實在在的豐厚利潤的快速增長型公司。投資快速增長型公司股票的訣竅是弄清楚它們的增長期什么時候會結束以及為了分享快速增長型公司的增長所付出的買入價格應該是多少。
獨家經營權。無論如何夸大排他性的獨家經營權對于一家公司或者公司股東的價值也不過分。
重復消費型。彼得·林奇寧愿購買藥品公司、飲料公司、剃須刀公司或者香煙公司的股票也不愿購買玩具公司的股票。玩具廠商可以做出一個讓每個孩子都喜愛的奇妙玩具,但是每個孩子卻只會買一個。8個月后這個玩具就會被從架子上拿下來讓位給新玩具,而這件新玩具卻是另外一家廠商生產的。
業務簡單型。如果要在下面兩種公司中選擇一個進行投資,即:一家處在競爭激烈的復雜行業中管理非常優秀的公司和一家處在沒有競爭的簡單行業中管理情況普普通通的公司,彼得·林奇會選擇后者。
7、生活選股
業務投資者應該盡可能多地持有符合以下條件的股票:
a. 你個人工作或者生活的經驗使你對這家公司有著特別深入的了解
b. 通過一系列的標準進行檢查,你發現這家公司有令人興奮的遠大發展前景
三
一種重要的估值方法
比較市盈率與盈利增長率(即PEG)。具有良好成長性的公司市盈率一般較高。一個有效的評估方法就是比較公司市盈率和盈利增長率。市盈率為歷史盈利增長率一半被認為是較有吸引力的,而這個比值高于2就不太妙了。
彼得·林奇調整了評估方法,除盈利增長率外,他還將股息生息率考慮在內。這個調整認可了股息對投資者所得利潤的補償價值。具體計算方法:用市盈率除以盈利增長率與股息生息率之和。調整后,比率高于1被排除,低于0.5較有吸引力。我們的選股也用到這個指針,以0.5為分界點(現在的標準是PEG等于1是低估)。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