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書房養心面還香嗎?走上味千拉面老路,和府撈面模式已現硬傷?
原創 李三刀 筷玩思維
溫馨提示:本文約4708字,燒腦時間14分鐘,筷玩思維記者李三刀發于深圳。
在一線城市開一家面食店,人均50元左右,這會是一門好生意嗎?
在和府撈面模式下,資本們給了肯定的態度,其中不乏阿里(絕了基金)和騰訊這兩大資本的注目。
自古以來,面食是我國餐飲業、更是世界餐飲業的一大基礎品類。面食的生意好不好做?在大市場、大品類的光環下,可能此中創業者只需要考慮這碗面怎么做以及怎么賣就可以了。
和府用的是書房面的標簽,從品類本身看,一碗面既是剛需又不是剛需,在書房吃面更不可能是剛需,而這看起來似乎就是一個雙重非剛需的生意,卻在新餐飲市場取得了一定的追捧度,更別說還有資本方的贊許,C+輪2.15億元,在2020年結束前還拿到了騰訊、LFC領投的4.5億D輪融資。
發展勢頭還可以,又有投了數個億的優質資本入局,這怎么看也是值得和府集團歡呼的事兒,且不談資本的錢好不好拿,反正拿到了就是本事,而怎么花、怎么賺又是另一個范疇了。
關于和府撈面怎么贏得市場熱度的分析,業內已寫了無數篇文章,此處就不再重復,更不提此類內容是否客觀,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是:和府撈面這碗面的未來將如何,數個億到手的和府集團真如外界看到的那般渾身光芒嗎?

?D輪融資再破億級,但和府法人的最終受益股權已跌至次位?
雖說能拿到資本的錢是大本事,比如瑞幸、西少爺等在過去新餐飲人眼中就是神級的存在。但資本的錢確實不好拿,一輪又一輪的融資過后,可能還沒到上市,創始人手里的股權就被稀釋得差不多了。
融資最剛需的當屬醫藥、商業科研、互聯網等行業,但餐飲和以上不同,餐飲屬于幾乎沒有賬期或者賬期極短的現金流行業,大多門店早上買的食材、中午做成產品就變了現,更別說員工工資、食材資金等大多是月結,而顧客收入是現結甚至是預付的。
餐飲人心里都有一桿秤,只要能賺到錢,誰愿意融資?更何況拿了錢就得聽人勸,拿得越多,外部股東就越多,自己對品牌的控制權也就越弱。
但我們并不是說餐飲品牌就不應該融資,如果是優質資本,企業方還能獲得不少資本方的資源以及資本外腦的助力,甚至還能得到優質人才引薦的機會。

和府撈面是先投中央(廚房)工廠后開店的模式,這與開一家餐飲店不同,重資產模式必然需要高投入。其創始人李學林也直言,在開店前的產品研發,光是打飛的去全球吃面就花掉了N多個中產的N年收入,總金額近千萬人民幣。
市調、投產、研發、開店......單是2013年到2016年,和府撈面就在品牌建設方面花了6000萬,但在2016年,和府撈面兩輪融資就拿到了8000萬,再到之后的C輪、C+輪、D輪均是億級和過億級別。
前文也做了說明,融資額越高,股權越被稀釋,到了當下,和府撈面法人李亞彬的持股比例僅為25.275%,之后是網聚投資(絕味食品)持股23.0802%、騰訊持股12.0178%、LFC持股9.0133%、絕了基金(絕味+餓了么)持股4.9973%,此外還有其他七個持股股東。
從股權鏈來看,和府撈面法人李亞彬最終受益股份比例僅為28.4527%,最高的網聚投資的最終受益股份比例為29.6709%。
股權數字游戲及問題我們就不再多談。那么,在和府撈面持續發展的勢頭下,和府集團賬上的數個億又該怎么花呢?
畢竟資本可不是慈善銀行,它們必然不會讓和府集團拿了錢后躺賺流水。再者,如果不需要用錢,在股權稀釋問題下,和府集團也更不可能無端拿錢,除非和府出現了極大的財務漏洞,當然,這也可能是空穴來風。
據筷玩思維(www.kwthink.cn)了解,和府集團下有473條商標信息,以餐飲為主,包括面館、燒菜館等,實際和府集團已落地的副牌不多也不起眼,2020年9月,和府系門店“財神面”在廣州開業。
在門店體驗上,已開業的財神面與附近的和府撈面門店相距不遠,財神面的點菜模式也類似和府,都是拿小吃再點面的半自助模式,人均在30-50元之間浮動,雖開業已近半年,但無論是堂食還是外賣,兩端銷量均平平。

我們再回到和府撈面,也就是在財神面開業的期間,少部分和府撈面門店上新了,本次的新品為“和府火鍋和她的面”。和府集團在和府撈面門店端推出了小火鍋,這是業內難以預料到的。
和府小火鍋大多為兩人份,單價在98-168元之間。有了小火鍋新品的推出,和府撈面原人均和原客單均同時被拉高,但和府的火鍋與實際的火鍋并不同,它不僅不能點菜,更不能涮菜,充其量就是一個可以加熱的湯鍋面或者是麻辣燙而已,這也是備受顧客吐槽的點。
?和府模式重心遷移,從以面食為中心淪為以中央工廠為中心?
在江蘇和府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的日常工作中,其內部在2020年5月就提交了“和府火鍋和她的面”以及“和府火鍋”等的商標申請(均已過初審),也就是說,不排除和府集團將來會走多元化路線,或者可能將和府火鍋(面)獨立出來。
換個視角,也不排除獨立的和府火鍋將走正常的火鍋模式,但這或許是后話了。

我們從和府撈面、財神面、和府火鍋和她的面這三大(品牌)模式來看,其中沒有性價比消費,更沒有高端屬性,而是將“中高端消費”切分成三個順延的價格帶,涵蓋了人均30元到80元的三個區間。
從具體產品可見,這三個不同區間的產品食材也有一定的重合,可以說是一個中央(廚房)工廠服務多個品牌的玩法。
非常明顯,這直接表明了和府模式重心的遷移,在還沒開業時,和府模式的核心是為顧客做一碗好面,再到門店落地時,中央(廚房)工廠就成了和府模式的唯一核心,門店、新品牌們都成了工廠產能的消耗工具。
在這一顯性價值網限制的背后,我們看到了呷哺呷哺多元化品牌的發展路子,更看到了海底撈副牌們的思維,甚至還有西貝過往持續玩新品牌的手段,當然,呷哺呷哺做不好的事兒、西貝沒成功的事兒以及海底撈還在嘗試的事兒,這些也不代表和府集團走的是一條錯路。畢竟,有資本撐著,不玩新品牌、不開新店這似乎更說不過去。
基于和府集團下的473條商標信息(可能一條信息就是一種門店),再加上對標面食這一賽道,我們更是看到了味千拉面的前榜樣。

從味千官網可知,其下分為高中低三大路徑,高端品牌有和歌山、燒肉孫三郎;中高端品牌有喜多藏、面屋武藏、UCC coffee shop;大眾品牌有i燒、東京食尚、美廚匯、天廚,還有其它如味牛、麻布十番、東西燒等品牌,雖早期可見日料帝國的雛形,但當下最終也僅剩下了味千拉面這個還算有影響力的品牌。
味千拉面與和府撈面不同的是,味千拉面是在主品牌下滑時轉型開發副牌,但和府撈面是在主品牌上行時推新的副牌,問題不在于副牌能不能行,而只在于如果開副牌是資本的推動,那么這一推動何時能停、將在什么情況下停、停下來時會是什么樣的情況,這可能才是重點。
再回到和府撈面品牌本身,其成立于2012年,和府撈面、財神面(包括和府撈面·金牌店、和府撈面·燒菜坊,燒菜坊和財神面均僅一家)總數在270家左右(2020年數據)。
外界看來,和府撈面是一個備受關注的新餐飲品牌,處于面食品類的大賽道,但發展至今近10年,品牌總門店數還未超過300家,再結合和府團隊開店前單單吃面及調研就豪擲1000萬的態度,更包括集團于2015年融資3000萬、2017年融資1億,一是品牌方敢花錢,二是品牌方手里拿得到錢,所以和府集團更沒理由會慢吞吞開店。

2020年,當D輪4.5億消息發布時,和府集團表示將于今年新開200家門店,但我們看到,在本應開和府撈面門店的時候,創始團隊卻玩起了新品牌,我們似乎可預見一個方向:和府撈面的盈利能力及市場熱度可能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優質。
?同樣是標準化,味千拉面被批判、和府撈面備受關注,背后是否有可比性?
2012年,和府撈面走了先工廠后門店的重資產模式,這是屬于新餐飲品牌與互聯網餐飲品牌爆發的前夕。在那時,黃太吉剛剛落地,西少爺們還沒去學肉夾饃,樂凱撒算命也沒算出自己將成為比薩界的新網紅,雕爺更不知道自己將會去開一家注定要被賣掉的牛腩店。

和府撈面的老板同樣也是跨行入局,2013年,各類網紅橫空出世,在這一年,餐飲業的新創業者們開始講情懷、玩概念,誰也無法預料在味千拉面縮小份額時,和府撈面卻僅憑在書房吃面的小思維火了起來。
如果在書房吃面是一個剛需概念,為什么味千拉面們根本不去學?如果書房餐飲是一個優質標簽,為什么家大業大且財力豐厚的海底撈們不來個書房火鍋?并不是書房餐飲主題難以打造,可能餐飲同行們都在看:書房這個概念在和府還能火多久?
雖然市場方依然追捧,和府集團賬上還有資方注入的億級資金,背后的中央工廠產能也足夠,而和府撈面發展的速度依然穩健至極,但在和府創立至今近十年的發展周期下來,市場的熱度也逐步回歸理性。2019年12月31日和府撈面成都首店開業,到了2020年8月這半年多時間再看,該店已顯示為歇業階段。
從點評信息看,很多顧客因書房面的概念進店,當顧客進門卻發現店內并未有書籍的位置,后期門店雖購置了書籍,但其將書架放于角落,所謂的書房文化不過是走個過場。
但是,一家城市首店的倒閉并不代表整個品牌水平的下坡路,從其它城市來看,和府撈面還處于發展的勢頭,北京和上海等地也均有一些新店正待營業(當然也有歇業的門店)。
大多人可能更好奇的是,同樣是中央工廠標準化驅動下的面食品牌,為什么人們不愛味千愛和府?一方是市場化更為長久的日式拉面,另一方是成立不過十來年的中式書房主題面館,由于路徑不同、入場時間不同,所以這個問題的可比較性和比較意義并不大。
味千拉面近些年品牌老化、創新乏力、客群流失等導致的份額縮減是事實,這也確實給和府撈面發展的十年之期提了一個醒,隨著第一批追捧網紅餐飲的客群逐步失去熱情,不思進取、創新落后、僅僅是開一些不關心顧客的新品牌,這也可能導致和府走上味千的老路,此類問題相信品牌方必然得細細深思。

?結語
近些年來,餐飲企業上市成了熱門話題,但凡是融了資的企業基本都避不開上市的詢問,和府撈面C+輪融到了億級、D輪更是過了四個億,再深入來說,餐飲企業燒錢實則沒有其它行業那么厲害,和府撈面門店數的擴張也較為穩當,企業方倒是不缺錢。
從和府撈面發展的路子看,它也沒有快速擴店或亂折騰的想法,包括新品牌們均走的是順延的思維,而評估一個品牌是否值錢,我們要看的不單是知名度和體量,更是品牌方持續盈利和讓顧客持續追捧的能力。
和府做的是書房養心面,自然與快不沾邊,不僅是發展不夠快,顧客消費也不夠快,門店更是少見有排隊的(當然也有持續排隊的門店)。再從和府門店的重裝修模式來看,50元左右的客單實則并不高,但重裝加非快餐的客單無形中給顧客投射了“貴”的標簽。
在實際體驗中,和府的門店通通是半自助的點、用餐模式,這也無形給品牌方套上了“快餐”的認知,和府集團拿了資本的錢,走的也是很資本化的快路子,這點從最新的火鍋改麻辣燙就能見一二。
而我們如果將其品牌標簽、品牌認知、門店體驗再加上品牌發展的慢思維結合起來,就不難發現其中的波動點,這類波動點是矛盾點,更是品牌發展的硬傷。
在這樣的波動硬傷下,和府這碗面還能撈多久?書房面生活需求的有效期還有多長?新品牌們是否能越過和府撈面設置的預定路子,以及新品牌是否能沖出和府預設價值網的重圍讓顧客持續追捧、和府撈面主品牌未來是否有新招可玩?
這可能才是和府集團近期需要解決的事兒,而不是一味地開新店與開新品牌。錢解決不了以上問題,這也不是錢的問題,實則應該是發展的問題。
原標題:《書房養心面還香嗎?走上味千拉面老路,和府撈面模式已現硬傷?》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