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這是身為資深吃瓜群眾也沒想到的事
原創 顧有容 物種日歷
莫莫迪卡家的恰蘭提婭姑娘心里很苦。她的老家明明是非洲,卻被人——林奈你鱉跑,說的就是你——起了個印度名字,還讓全世界的人都這么叫她。這一生氣,臉上的痘痘就噌噌地往外冒,便有那一幫促狹的東方蠻子,叫人家癩葡萄。

一臉疙瘩的恰蘭提婭·莫莫迪卡(Momordica charantia)小姐的全身畫像丨wikipedia
反正都很苦
說來也不能全怪林大爺,苦瓜的栽培馴化和食用,確實是在印度發揚光大的;而中國的苦瓜并非古已有之,直到十四世紀才由印度傳入。不過中國人培育能吃的東西確實不含糊,很快就弄出了“大型苦瓜”這一品系,特點是果實粗大(長達20~30cm)、顏色淺、果皮上的凸起圓潤、苦味淡。相應地,典型的印度苦瓜品種果實較小(6~10cm)、色作濃綠、果皮有尖銳的凸起、而且苦味更濃。后者(即“小型苦瓜”)在中國南方省份也有少量栽培,乃至逸為野生。

眾所周知的“大型苦瓜”丨Gsd97jks / wikipedia

看起來像特殊武器的“小型苦瓜”丨FlyingToaster / wikipedia
全世界的苦瓜品種很多,特征大抵介于上述兩種之間,比如說近年來國內市場上也能見到果大而刺尖的苦瓜。然而無論外形怎么變,都是一如既往的苦。
先苦后甜的華麗瓜生
出現在菜市場上的苦瓜,只是幼嫩的果實;如果留在枝頭,則它們成熟的過程不啻為一場華麗的蛻變。
苦瓜的瓤沒有食用價值,通常第一時間就被挖掉丟棄了,但蛻變正是由此而始。隨著種子的成熟,包裹著種子的假種皮逐漸變得肥厚多汁,并染上顏色,先變黃,而后變紅。與此同時,疙疙瘩瘩的果皮變薄變硬并泛黃。到了最后的時刻,干燥收縮的果皮無法承受來自內部的壓力,于是自下而上爆裂開來,露出被鮮紅的假種皮包裹的種子。重要的是,這假種皮相當甜。

成熟開裂的苦瓜丨Balaram Mahalder / wikimedia commons
顯然,整個過程都是針對動物的??喙系挠坠G色而味苦,可以避免食草動物的采食;成熟時假種皮顏色鮮紅,對鳥類有莫大的吸引力,而假種皮被消化后種子得以被排出而傳播到別處。舊大陸的鳥類沒有甜味感受器,所以苦瓜的種子傳播者應該還有能享受甜味的哺乳動物——比如人類,我小時候就很喜歡尋找在藤條上幸存到炸裂的苦瓜。

炸裂的苦瓜丨RoRo / wikimedia commons
這種先苦后甜的現象在葫蘆科中非常常見,科學家已經揭示了黃瓜、西瓜、甜瓜等葫蘆科植物具有趨同的苦味性狀馴化歷史,植物在與外界環境長期相互作用過程中產生天然的次生代謝產物,有的具有令人愉悅清香和可口的甜味;有的卻具有苦味或毒性,是植物合成的“天然農藥”,用于抵御病蟲害等脅迫。
吃苦還不是為了生活
苦瓜在成熟的過程中先苦后甜,而人們對苦瓜味道的接受,正如陳奕迅的這首歌里所唱,也需要時光的積淀。
苦味是人類味覺中最敏感的一種,原因無他,蓋因苦味意味著植物的有毒成分。理論上嘗出苦味的閾值越低,則被毒死的可能性也越小。然而,并非所有的苦味植物都有毒,甚至可以說絕大多數的植物多少都有點苦味,如果某種植食性動物徹底地“一點苦都不吃”,恐怕就只有餓死了。因此,在不同食性的動物中,控制苦味感受器的基因受到的選擇壓力是不同的。通常來說食肉動物對苦味比純食草動物要敏感得多,因為后者需要耐受較輕的苦味。

大象算是很耐受苦味的了……因為它們連灌木都吃丨張志翔
我們人類對苦味的敏感度不高。靈長類動物會挑選不苦的幼嫩的葉片和花果來吃。人類這個靈長目的進化分支,又掌握了很多處理食物以減少其毒性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在80萬年前學會了用火烹調食物。同時,人類食譜中肉的比例也比一般的雜食猿猴要高。人類用種種辦法,在苦澀的植物入口之前回避它們,或者用火烤等方法把它們的有害物質去除掉。這樣,人類苦味感受器基因受到的自然選擇壓力就減輕了很多。
人類對苦味不敏感,最直接的證據就是,人類的不少苦味感受器基因,都因為隨機突變,失去了功能。因為能嘗出苦味,對我們不再是性命攸關的事,攜帶著失效苦味基因的人也能存活下去。
正因為人類對苦味的敏感程度降低了,我們才能把苦瓜當成一種美食。

美味的苦瓜釀豆腐。圖片:Pixabay
吃苦是美德,但不是天性
盡管如此,人類仍然是天然反感苦味的。不同于辣可以通過痛苦刺激人產生欣快感,苦是一種純粹的不適。所以人只有通過訓練才能主動接納苦味,并利用它使食物的味道更加復雜和豐富。所謂訓練,包括閱歷、忍耐、品味……總之是一些和美德相關的詞啦。非獨苦瓜,咖啡、純巧克力、湯力水里的奎寧皆然。而像香草冰激凌這種頃刻之間就能又甜又軟的食物,乃是屬于“孩童和社會底層民眾”,——保羅·福塞爾說的,不關我事。

原標題:《這是身為資深吃瓜群眾也沒想到的事……》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