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俄羅斯方塊》:小巧游戲,偉大選手,華彩歷史

2021-01-18 16: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1 月 4 日,7 屆經典《俄羅斯方塊》世錦賽(Classic Tetris World Championship,CTWC)冠軍得主喬納斯·紐鮑爾(Jonas Neubauer)因“突發醫療事件”去世,年僅 39 歲。1 月 9 日,他的家人通過社交媒體發布了這則悲訊。

喬納斯是經典《俄羅斯方塊》電競項目的史詩級選手、長青樹,無數粉絲和競技對手都視他為“方塊之神”。他的生平,無需刻意回顧,也許從某種意義來說,正對應《俄羅斯方塊》歷史中最華麗的戲份。

接下來的篇章,是《俄羅斯方塊》37 年發展史的剪影,也是喬納斯與同時代各領風騷的對手們,為觀眾帶來的傳奇故事。

喬納斯與 CTWC 冠軍獎杯。圖片:Tetris.com

方塊起源

1984 年,前蘇聯科學院計算機中心電腦工程師、計算科學家阿列克謝·帕基特諾夫(Alexey Pazhitnov)受到五格骨牌(Pentomino)啟發,創造了初代《俄羅斯方塊》(Tetris),基于 Electronica 60 計算機運行。

在那個精神娛樂匱乏的年代,阿列克謝率先沉迷在方塊世界里,然后是整個科學院的同事。接下來幾個月中,游戲迅速傳遍莫斯科,而后風靡俄羅斯。

毫無疑問,《俄羅斯方塊》是迷人的,無論對七八歲的孩子,還是六七十歲的老人,不超過三句話就能講明白游戲規則:七種形狀的方塊從屏幕頂上落下,玩家要將其精巧排列,組成橫行實現消除;消行越多,方塊下落越快,得分也越多;當方塊堆到屏幕頂端時,游戲就會結束。至于游戲目標,是消掉盡可能多的行數、獲得盡可能多的積分。

拼圖游戲五格骨牌,玩法是用不同形狀的五聯方塊拼成矩形或正方形。圖片:網絡

也許很多人都曾注意到經典《俄羅斯方塊》中每種形狀的方塊都是由 4 個小正方形塊聯接而成(4 聯方塊,邊長為 1),但很少有人會去計算可供堆疊的空間有多大——那是一個 10 乘 20 的矩形。二者之間比例恰到好處,決定游戲既不會格外困難,也不會過于容易。歷代游戲設計者孜孜不倦追求的“易學難精”四字,在這里體現得淋漓盡致。

也正是因為 4 聯方塊是游戲的基本構件,阿列克謝取希臘語單詞“Tetra”(表示數字 4)和自己最喜歡的運動“Tenis”合成新詞“Tetris”,作為《俄羅斯方塊》的通用名。

《俄羅斯方塊》最初的樣子。圖片:B站“愿不違i”

由于體制原因,《俄羅斯方塊》版權起初歸屬于阿列克謝供職的蘇聯科學院計算機中心,后被其分銷給三方:英國 Andromeda 游戲公司經理羅伯特·斯坦恩(Robert Stein)獲得《俄羅斯方塊》PC 及街機版授權、日本 BPS 游戲公司總裁亨克·羅杰斯(Henk Rogers)拿下掌機版授權,任天堂獲得主機版授權。(《俄羅斯方塊》知識產權歸屬幾經波折,是另一個跌宕起伏的商業傳奇,這里不再細述。)

為將游戲打進美國市場,精明的發行商們迅速確定游戲賣點:這是美蘇冷戰以來,首個來自不同制度國家、對立意識形態的文化產品。所以早期的《俄羅斯方塊》,無論宣傳素材還是產品包裝都充滿濃厚的俄式宮廷氣息,這或許是后來主導游戲中譯名的重要因素。

圖左人物為“俄羅斯方塊先生”亨克·羅杰斯,圖右為“俄羅斯方塊之父”阿列克謝·帕基特諾夫,二人因方塊結緣,成為終生摯友。《俄羅斯方塊》的商業化之路中,羅杰斯功不可沒。圖片:網絡

1991 年,蘇聯解體,阿列克謝離開蘇聯科學院,在亨克·羅杰斯的幫助下移民西雅圖,成為游戲設計師,后進入微軟工作。1996 年,二人共同成立俄羅斯方塊公司(The Tetris Company),拿回《俄羅斯方塊》知識產權,此后該公司專門負責所有《俄羅斯方塊》游戲的授權工作。

截至 2019 年,《俄羅斯方塊》移動版付費下載次數超過 4 億。此外根據羅杰斯估算,該游戲在初代 Game Boy 掌機上賣出約 3500 萬套,主機版累計銷量約 7000 萬套。 

如今游戲市場產品豐富,經常玩《俄羅斯方塊》的玩家可能不如早期那么常見。但若計算“玩過”《俄羅斯方塊》的玩家數量,將是一個 10 億量級的恐怖數字。

第一束光

電子競技的起源一直未有定論。1972 年斯坦福大學舉辦的校內《太空之戰》比賽,1980 年代美國 ABC 頻道、英國 BBC 頻道直播的街機、紅白機游戲比賽,都初具電子競技雛形。但從賽事規模、綜合影響力來看,最接近現代電子競技賽事的,要算 1990 任天堂世界錦標賽(Nintendo World Champion)。

1989 年,正值創辦 100 周年紀念,任天堂參與制作了喜劇電影《小鬼蹺家》,講述三個孩子歷經磨難參加任天堂電子游戲比賽的故事。來年,任天堂將電影情節變成現實,正式舉辦 1990 任天堂世界錦標賽。

1989年電影《小鬼蹺家》海報,由于影片中采用大量任天堂游戲作為素材,又被稱為“96分鐘任天堂廣告”。圖片:網絡

比賽名為世錦賽,實際上只在全美 29 個城市巡回舉行。最終 90 位玩家進入決賽,齊聚洛杉磯一決高下。決賽采用賽事同名游戲卡帶《任天堂世錦賽 1990》,在 NES 游戲主機上運行,玩家需要在 6 分 21 秒時間里通過 3 款游戲分出勝負。

在《超級馬力歐兄弟》中收集 50 枚金幣;

在《Red Race》賽車游戲中跑完一整圈;

在《俄羅斯方塊中》獲得最多得分。

不難看出,前兩個項目旨在競速,難度有限,真正主宰勝負的正是《俄羅斯方塊》。經過激烈角逐,最終 Jeff Hansen 贏得 11 歲及以下組冠軍,Thor Aeckerlund 贏得 12 至 17 歲組冠軍,Robert Whiteman 贏得 18 歲及以上組冠軍。冠軍獎勵是 1 個金色馬力歐獎杯、25000 美元國債、1 臺松下電視、1 雙銳步運動鞋,一輛 Geo Lsi 敞篷車。歐美市場自此開始把任天堂發行的《俄羅斯方塊》視為正統,NES 版本《俄羅斯方塊》也被冠以“經典版”頭銜。

在未經驗證的坊間傳聞里,三位冠軍于賽后進行了一場私下較量,最終索爾·艾克蘭德(Thor Aeckerlund) 技壓群雄。除此之外,還有一位值得一提的選手,那就是與索爾同屬 12 至 17 歲組的季軍選手羅賓·米哈拉(Robin Mihara),請大家記住這兩個名字。

索爾獲得 1990 任天堂世錦賽冠軍,頒獎現場。圖片:紀錄片《秩序的狂喜:那些俄羅斯方塊大師》

此后 30 年,任天堂世錦賽不定期舉辦,只是《俄羅斯方塊》不再擔當主角。

(PS:本屆世錦賽影響深遠,也造就了游戲史上最珍稀的游戲卡帶。由于《任天堂世錦賽 1990》并未公開發售,只有 90 個灰色版贈予 90 位入圍決賽的選手,26 個金色版贈予雜志《Nintendo Power》,因此很長時間以來,該卡帶都是拍賣收藏市場的珍品。2014 年,一盤不知來源的金色版《任天堂世錦賽 1990》經由 eBuy 拍賣,最終以 100088 美元成交,而近些年偶爾得見的灰色版,成交價通常在 1 至 2 萬美元。)

灰色版、金色版《任天堂世錦賽1990》,可能是游戲史上最稀有的卡帶。圖片:B站“神秘的貓總裁”

黑暗時期與兩項至高紀錄

整個 20 世紀 90 年代,《俄羅斯方塊》玩家們分處黑暗之中。他們中已經涌現出遠超尋常玩家的高手,但始終只能獨自面對電視屏幕,并不知道彼此存在。

直到 2005 年前后,Youtube 在社交媒體浪潮中誕生,第一代方塊大師們終于找到合適的交流平臺。他們上傳自己的《俄羅斯方塊》錄像,炫耀取得的各種紀錄。

以喬納斯為代表的大師們熱衷于觀看視頻下方的用戶評論,每當有人留言稱“錄像作弊了”、“錄像是計算機合成的”、“XX分XX秒游戲速度減慢了”,“XX分XX秒有剪輯痕跡”、“人不可能玩游戲到這個程度”,他們都將之視為最大的褒獎。

與此同時,Twin Galaxies 逐漸被高端玩家熟知,這家網站自 1980 年起便通過各種渠道搜集整理與游戲相關的世界紀錄。上面登載的早期《俄羅斯方塊》紀錄不值一提,而當喬納斯這批玩家開始在互聯網上活躍后,相關紀錄無論是數值還是刷新頻率都跳動起來。

Twin Galaxies 保存著世界上各種游戲的各式世界紀錄,《俄羅斯方塊》也不例外。圖片:紀錄片同上

在所有紀錄中,有兩項極難達成,被稱為“至高紀錄”。

其一是達到游戲難度 30 級。眾所周知,在經典《俄羅斯方塊》中,每消除 10 行,方塊下落速度提升 1 級。達到 29 級后,方塊墜落速度幾乎超過操作手柄使方塊移動到屏幕兩側的速度,根本無法繼續規劃方塊堆疊。29 級因此有一個特別的名字,“死亡之屏”(Death Screen)。游戲誕生的前 25 年(2010 年以前),沒有人能從“死亡之屏”存活下來。

其二是“爆分”(Max out)。由于經典版《俄羅斯方塊》計分板只有 6 位數,理論上游戲的最高得分是 999999 。超出這一得分后,分數會從零開始計算,這個過程被稱為“爆分”。想要達成爆分,必需用盡可能少的消行得到盡可能高的分數,否則消行過多,游戲難度率先達到 29 級,萬事皆休。

大師們的“爆分”秘籍,乃至比賽策略,就是“消四”。“消四”是《俄羅斯方塊》專用術語,也是 Tetris 的另一重含義,指通過長條形方塊,一次性消除四行,獲得最多的消行均分。與之對應的,是 Single(消單行,依此類推)、Double、Tripple。

游戲中的“消四”。圖片:紀錄片同上

為實現此策略,大師們通常將所有方塊堆積在屏幕一側,另一側留出空列。每當長條形方塊到來,完成一次“消四”,周而復始。留出空列,在《俄羅斯方塊》術語中稱為“造井”,而如果一直等不到長條方塊,則被稱為“旱”。40個“長條旱”,即連續 40 個方塊等不到長條,是一般玩家的生存極限。

相對而言,“爆分”要比達到 30 級容易一些,但直到 2009 年,依然沒有人能在經典《俄羅斯方塊》中“爆分”。

第一次華山論劍

前文提及的 1990 任天堂世錦賽季軍羅賓·米哈拉,是一個極為特殊的存在。他是經典《俄羅斯方塊》的高端玩家,卻又比頂尖選手略遜一籌;他同時是方塊大師們的仰慕者,時刻觀察他們的動態。

羅賓一直有個執念,“我總想不通,俄羅斯方塊是最經典的游戲,卻沒有一個冠軍頭銜。《吃豆人》有冠軍 Billy Mitchell,《Asteroids》 有冠軍 John McAllister。玩《俄羅斯方塊》的人比這兩款游戲多太多,所以一定要找到世界上最強的方塊選手。”

《俄羅斯方塊》創造者阿列克謝也認為,“既然國際象棋是奧林匹克運動,那么《俄羅斯方塊》這樣的智力游戲也是可以競賽的。”

羅賓通過 Twin Galaxies,尋找那些紀錄保持者。圖片:紀錄片同上

所以當 2010 年,制片人 Adam Cornelius 找到羅賓,計劃籌拍一部關于《俄羅斯方塊》的紀錄片時。他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尋覓世界上最頂尖的方塊大師,進行一場比賽。

通過 Twin Galaxies 上的各種世界紀錄,羅賓按圖索驥,很快選出了五位選手。

哈里·洪(Harry Hong):2009 年 4 月,哈里成為首個達成“爆分”的玩家,創造《俄羅斯方塊》史上的奇跡時刻。

喬納斯·紐鮑爾(Jonas Neubauer):喬納斯是眾多大師公認的最強玩家。據稱他早在哈里之前就達成過“爆分”,但因為沒有錄像而不被認可。后來喬納斯在有拍攝情況下成功“爆分”,成為該紀錄共同保持者之一。

本·穆倫(Ben Mullen):歷史消行紀錄保持者,最高消行數 296,意味著在“死亡之屏”仍能消除 6 行。

杰西·柯爾卡(Jesse Kelkar):歷史消行紀錄保持者,最高消行數 291,意味著在“死亡之屏”仍能消除 1 行。

索爾·艾克蘭德(Thor Aeckerlund):前文提及的 1990 任天堂世錦賽冠軍,隨后逐漸淡出玩家視線。據稱他曾達到過 30 級,但沒有錄像。起初索爾本不想露面,后在羅賓多番邀請下答應參賽。

哈里創造“爆分”的瞬間。圖片:紀錄片同上

比賽前幾個月,羅賓輾轉各地,買到了足夠的經典版《俄羅斯方塊》游戲卡帶和 CRT 顯示器,并向索爾寄了一臺,希望他能現場展示突破 29 級。比賽前 3 周,羅賓拜訪了五位世界紀錄保持者,拍下了紀錄片的重要素材。比賽前 1 天,羅賓同參賽者相聚洛杉磯拉古納海灘,在海邊別墅舉行了一場派對。

姍姍來遲的索爾興致欠佳,但逐漸被派對上的 Tengen 版《俄羅斯方塊》游戲勾起興趣。在本、羅賓相繼創造世界紀錄后,索爾按奈不住,隨后將世界紀錄提升了接近一倍。

此時索爾才敞開心扉,講述了自己 20 年來的經歷。他提到 89 年自己家的火災,母親重病、父親失業的家庭,96 年遭遇的車禍。還提到 1990 世錦賽獎品都被拿去變賣,自己因車禍手術去除了一塊頭骨,玩游戲不像以前那么自如。隨后他嘗試著突破 29 級,但失敗了。

第二天,首屆《俄羅斯方塊》世界錦標賽在洛杉磯市中心獨立劇場拉開大幕,“《俄羅斯方塊》之父”阿列克謝遠程致辭,被譽為“《俄羅斯方塊》先生”的亨克·羅杰斯現場致辭。五位大師選手與三位預算賽選手比拼三輪,最終哈里和喬納斯會師決賽。盡管索爾在第二、三輪中表現出色,但因為第一輪比賽時手柄故障,抱憾出局。

決賽首局,哈里早早失誤,喬納斯輕松取勝。第二局哈里在領先 5 萬分的局面下再次失誤,喬納斯后來居上,以二比零的比分獲得冠軍。賽后,諸位大師紛紛驚嘆于喬納斯的表現,為他送上祝福。這些最頂尖的玩家們不僅是對手,更是知音。

索爾留下的屬于自己的“至高紀錄”,在同一局游戲中達到 30 級且“爆分”。縱生活磨難,然寶刀不老。圖片:紀錄片同上

至此,喬納斯和哈里的故事才剛剛開始,世錦賽也發展為年度定例。失意的索爾回到德克薩斯,發誓要在一年之內打破兩項至高紀錄。幾個月后,索爾全程錄制了在同一局游戲中達到 30 級,并且“爆分”的過程。他向世人展示了突破 29 級的思路,即 28 級時在屏幕中央做“井”;以及快速顫動大拇指點按手柄方向鍵,從而加速方塊移動的操作技巧。

錄制過程中,鏡頭正對著屏幕,索爾只在最開頭露出一個后背。視頻記錄下來的,是令人驚嘆的 999999 分和 30 級同屏出現,而觀眾看不到的,是索爾因長期用力按壓手柄導致變形的手指。更少有人知的是,那個快速顫動大拇指的技巧,在遭遇車禍后曾一度離他而去。

隨后,他在屏幕上看到了經典版《俄羅斯方塊》每次“爆分”時都會出現的那句評語——“你,是一位方塊大師。”這個畫面,也成為羅賓參與的紀錄片的結束鏡頭。片名叫做,《秩序的狂喜:那些俄羅斯方塊大師》(Ecstasy of order:The Tetris Masters )。

喬納斯的統治

2010 至 2017 年,經典版《俄羅斯方塊》只屬于一個名字,不可戰勝的喬納斯。他在 8 次世錦賽中 7 次奪冠,唯有 2014 年負于哈里。

喬納斯生于 1981 年,7 歲時初次接觸到經典版《俄羅斯方塊》。童年時期,喬納斯每日晚間娛樂活動都是和伯伯“打塊”,然而到他 10 歲左右,這項活動就失去了樂趣,因為雙方水平實在差距太大。

整個青少年時期,《俄羅斯方塊》都是喬納斯生活的重要組分。基于讀書時的最強學科數學,他建立了概率模型分析自己的游戲操作,然后反復觀看游戲錄像,思考當前面板下的最優操作。他喜歡這種簡單樸素的游戲,單純地挑戰極限,而不是和其他人對抗。

喬納斯和他的游戲手柄。圖片:Vice

成年后喬納斯做過金融,創辦過一家大麻公司。去世前幾年,一直在某加利福尼亞啤酒廠旗下的餐廳工作。生活的絕大多數時間里他是低調的餐廳經理,而一旦時鐘走到 CTWC 前后的那兩個月,他就變身為《俄羅斯方塊》領域最受尊敬的選手。

喬納斯的成名之路是幸運的,他的游戲紀錄被網友熱議,被 Twin Galaxies 收錄,被羅賓發掘。第一屆 CTWC,采用喬納斯最擅長的游戲版本,決賽地點在他的家鄉城市,仿佛為他量身打造。

同樣不能忽略的是,他擁有把幸運留住的天賦。喬納斯兩只眼睛可以分別看向不同的方向,比如一只眼睛盯著正在落下的方塊,一只眼睛看向系統提示的下一塊。這個動作并不明顯,但顯然有效。

此外,喬納斯深刻地懂得取得高分的要義——從不猶豫。游戲 19 級以后,方塊下落速度就像一直按著下落鍵,不到三分之二秒就到底,玩家需要憑直覺瞬間決斷。大師們苦苦練就的,是“第一個想到的位置,就要是最佳的位置”,而不是在游戲過程中反復調整。一旦擺放失誤,也無暇懊惱,更重要的是在當前局面重新找到合理的堆疊方式。

“完美主義對于《俄羅斯方塊》是一種災難。”喬納斯 2017 年接受 Katoku 采訪時表示。

喬納斯在比賽現場。圖片:Vice

用紀錄片制作人 Adam Cornelius 的話說,前 8 屆 CTWC,喬納斯幾乎是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領域。 2013 年,他在最后決賽中先輸兩局,而后連下三城實現大逆轉;2014 年,冠軍頭銜被老對手哈里奪走。除此之外,喬納斯對 CTWC 的統治從未動搖。

大師之間的競賽,是在“消四”和生存之間找到平衡,喬納斯不但精擅于此,還有一些獨到的理解。其中最為經典的時刻,還是第一屆世錦賽同哈里的決賽。

那場比賽第二局,喬納斯構筑了左右雙“井”,像大峽谷一樣,全是詭異的溝。索爾認為這需要“特定的七八個方塊”才能填充,而經典版的方塊順序是很糟糕的。彷如天意一般,喬納斯需要的方塊都按這個順序來了。可方塊來是一回事,世界上也許只有寥寥幾個人能在高速下把它們放到完美的位置。

第一屆 CTWC,喬納斯和哈里的巔峰對局,注意喬納斯搭建的雙“井”。圖片:紀錄片同上

喬納斯向所有觀眾證明了他就是這樣的人,當其余選手疲于生存一心求穩的時候,他仍有余力搞出“花活”,以 30 歲+高齡,在這個考驗手眼協調、運指如飛的領域屹立不倒。

喬納斯的母親說,兒子同父親一樣沒有條理(行事出于本能),這是一脈相承的性格。妻子希瑟面對喬納斯的求婚,特意問了一句“Are you sure?”只為確定他真的經過考慮,而非一時興起。性格造就了喬納斯即興演奏般的游戲風格,從而奉獻出令人瞠目的比賽觀賞性。

最近幾年,喬納斯開始通過 Twitch 直播自己的訓練過程,向所有人分享自己的技巧心得。“如果每年總是同一個人贏,整體水平就很難進步。”喬納斯 2018 年接受 Vice 采訪時說。只是他顯然沒有料到,因果到來得如此之快。

喬納斯和妻子希瑟。圖片:Vice

2018 年,喬納斯 Twitch 頻道忠實觀眾、16 歲天才少年約瑟夫·塞勒(Joseph Saelee)在 CTWC 決賽中將喬納斯拉下神壇,成為 9 年來第三位 CTWC 冠軍。此后兩年,喬納斯先后折戟半決賽和小組賽,老一輩方塊大師們陸續淡出賽事 8 強。與此同時,以約瑟夫為代表的年輕一代華麗登場,新的時代,來了。

后浪與平行世界

王座繼任者約瑟夫絕非等閑之輩。這位來自加利福尼亞的天才少年,2018 年戰勝喬納斯的比分是三比零。2019 年,他蟬聯 CTWC 冠軍,證明自己并非曇花一現;2020 年,約瑟夫在多人圍剿中未能躋身決賽,CTWC 開始呈現年輕化、百花齊放之像。

不過約瑟夫的傳奇,遠不止此。冠軍頭銜之外,他還是經典《俄羅斯方塊》驚人紀錄的締造者。

2018 年,約瑟夫在 CTWC 預選賽正式比賽中達到 30 級,實現前輩大師們從未實現的成就。2019 年,他又在正式比賽中達到 31 級,并在同年預選賽中達成經典《俄羅斯方塊》歷史上第一次正式比賽“爆分”。還是這一年,他與另一名日本選手 Green Tea 在同一場比賽中雙雙“爆分”,譜寫賽事奇跡。

2019 年 2 月,約瑟夫在 Twitch 直播中達到 33 級,2020 年 2 月,他在直播中達到 34 級,6 月成功達到 35 級。許多大師們終其一生無法逾越的天塹,就這樣寫進“后浪”約瑟夫的履歷。

除此之外,盡管先前的故事都圍繞經典版《俄羅斯方塊》展開,但它并不能代表《俄羅斯方塊》的全部。自 1984 年游戲誕生以來,幾乎每年都有數款《俄羅斯方塊》面世,一代代游戲設計師不懈努力,游戲逐漸衍生出更多流派。

經典版玩法中,比賽更像是跑步、跳遠,每個參與者都追求更好的成績。而在時下流行的《噗呦噗呦 VS 俄羅斯方塊》《俄羅斯方塊 99》等對抗型作品中,比賽更像散打、拳擊,是玩家間的殺戮與死亡。

運用“Hold”保存一個方塊,留待后用;使用 T-spin 技巧,將方塊旋入本不可能進去的逼仄空洞;接連多個方塊持續消行,形成組合 Combo。這些,都是經典版《俄羅斯方塊》中沒有或鮮少使用的。

對抗型俄羅斯方塊游戲進程中,每次普通消行、T-spin 消行、Combo 消行都會在對手屏幕底部生長出“垃圾行”,生長速度取決于消行數量。源源不斷的垃圾行涌入對手屏幕,壓縮操作空間,加速其死亡。

相對而言,經典版《俄羅斯方塊》考驗的是果斷決策,每一步都影響后面一步,決策速度快到每秒 2 次,決策合理程度決定最終分數。對抗型《俄羅斯方塊》則聚焦于周期規劃,玩家可以預先看到隨后 6 個方塊,在此基礎上謀劃爆發式連消,爭取一波帶走對手。

由于“觸底鎖定”機制存在,經典版《俄羅斯方塊》遠比看起來困難。而對抗型《俄羅斯方塊》還承載著更豐富的玩法,比如《噗呦噗呦 VS 俄羅斯方塊》可以將名字中的兩個游戲混搭成一體,《俄羅斯方塊 99》可以實現 99 人在線對抗“吃雞”。

任天堂會員專享游戲《俄羅斯方塊 99》,99位玩家同場競技。圖片:網絡

經典版與對抗型《俄羅斯方塊》,擁有同樣的名字,玩法卻大相徑庭,游戲體驗更是完全不同的刺激。論賽事,經典版有 CTWC,對抗型有 TTO(Tetris Tournament Online);論明星選手,經典版有索爾、喬納斯、哈里,對抗型有雨宮太陽、吉備宏純、Kazu。

它們仿佛存在于兩個平行世界,互為鏡像,活成完全不一樣的、熟悉又陌生的自己。

科學與哲學

許多玩家認為,《俄羅斯方塊》是最經典的電子游戲之一,因為它趨近完美,幾乎沒有改進空間。無論調整方塊結構,還是縮放堆疊空間,都會造成某種程度的失衡。誕生初期,老少咸宜的特性讓《俄羅斯方塊》迅速融入歐美客廳文化。而休閑益智的印象也讓它從打打殺殺的游戲作品中脫身而出,逃離“妖魔化”標簽。

自《俄羅斯方塊》問世以來,關于它的研究從未停止,最先被發現的是“俄羅斯方塊效應”,即在夢里或者視覺幻象中看到俄羅斯方塊的現象。后來有玩家發現,如果經常用留空的方式在游戲中拼出某種圖形(最簡單的是>號),該效應更容易發作。

生活中的許多元素,都有可能引發“俄羅斯方塊”效應。圖片:網絡

哈佛大學研究團隊曾經做過一個有趣實驗,受試者如果睡前玩過《俄羅斯方塊》,那么晚上會更容易夢到俄羅斯方塊。合并這個實驗和其它一些研究,最終得出的結論是,鞏固白天學習的記憶是睡眠的目的之一。

1992 年,加利福尼亞大學心理學家、腦成像研究員理查德·海爾(Richard Haier) 博士通過腦部掃描研究發現,《俄羅斯方塊》訓練會促進腦效率提升。學習方塊堆疊技巧的時候,腦活躍度很高,若已經掌握游戲玩法,玩《俄羅斯方塊》時腦活躍度很低。當游戲更快更難,腦處理量上升后,許多人都以為對應腦活躍度會更高,但因為玩游戲的過程更接近本能反應,實際體現出的腦活躍度反而更低,消耗的能量也更少。

2002 年,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家成功證明《俄羅斯方塊》是個 NP 完全問題,意味著計算機無法通過程序運算出一局游戲的完美解法。而科學不能破解的事物,總是容易獲得許多哲學角度的解讀。那些《俄羅斯方塊》大師們,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關于游戲和人生的感悟。

最簡單的游戲,同時也是最困難的。最簡單的道理,亦如此。圖片:網絡

喬納斯學會的是接受不完美,“看我比賽,觀眾經常會覺得堆疊錯誤或者場面混亂。事實上,這只是接下來將其填滿的一種準備。有些時候,玩家被迫在方塊堆中留下空洞。每個人都必須明白,沒有人能永遠完美。”

索爾從《俄羅斯方塊》中看到了命運,“人生不公平,游戲系統也不公平。要處理系統給你的不公平(不合適的方塊),有時候就算是垃圾方塊也要想辦法擺下去,這樣你就贏了。”

而在本·穆倫眼中,經典《俄羅斯方塊》沒有通關,玩家總是在某個時刻被下落的方塊淹沒,然后起身離坐,悲劇而終。“跟方塊較勁是困難的,因為最后總是方塊贏,因此玩《俄羅斯方塊》,只要把不同方塊捏合好,就這么簡單。”

不管如何選擇,不管過程是什么,《俄羅斯方塊》的結局只有一個:面對死亡(Game Over),坦然自若。

頭圖:Vince Clemente

參考資料:

紀錄片《秩序的狂喜:那些俄羅斯方塊大師》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林省| 兴化市| 山东省| 永胜县| 汝城县| 乐陵市| 东阿县| 库尔勒市| 山东| 大石桥市| 东宁县| 宜州市| 宁强县| 海伦市| 湖口县| 嘉祥县| 兴国县| 晋宁县| 米脂县| 新兴县| 监利县| 蒙山县| 永州市| 巴彦县| 军事| 镇坪县| 弥勒县| 双桥区| 宁津县| 苏尼特左旗| 阿拉善右旗| 类乌齐县| 湄潭县| 洛宁县| 军事| 东莞市| 三亚市| 靖安县| 五常市| 犍为县| 丹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