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允許成年人崩潰,會讓這個世界好一點
原創(chuàng) Disco 蹦迪班長
《奇葩說》第7期的辯題叫“成年人的崩潰要不要藏起來”。
認為要藏起來的臧鴻飛,說一句很容易讓人自我感動的“出走半生,歸來不發(fā)一言”,上了熱搜,他在的正方也贏了辯論。

但如果我在現(xiàn)場,會把票投給反方。
反方雖然輸了,但王磊在跟臧鴻飛杠的時候,提到了“外賣小哥如果不崩潰,就不會有這么多人知道他們被困在系統(tǒng)里”。

這個質問在我看來很有討論價值。
它讓這個看似是個人情緒管理的個人問題,有了社會意義。
一個人的負面情緒,有個人因素。比如去甲腎上腺素、血清素分泌狀態(tài)的個體差異,直接能決定一個人是容易抑郁還是樂觀。
但我們都是社會人,在龐大社會機器里運轉,所思所想也必定有社會因素。
比如快遞小哥、外賣小哥,他們的崩潰都暴露了現(xiàn)代社會對于“效率”的要求,已讓身在其中的個體不堪重負。
他們的崩潰也絕對不是小布爾喬亞式的,是能直接展現(xiàn)弱勢階層的生存狀態(tài)的,是可以暴露社會問題的。
那身為渴望社會更加公平的普通人,我更支持每個人都有崩潰的權力——
知道問題存在,才有解決可能。
另外如果從不同階層來看“崩潰”這個事兒,就更值得討論了。
一些大概率會發(fā)生在普通人身上的煩惱,往往會成為讓他崩潰前的最后一顆稻草,當它壓在肩頭的時候,哪怕上下班坐4個小時地鐵、做PPT做到昏天黑地卻毫無樂趣不知道有什么意義,這種每天都會發(fā)生的事,都可能會讓他崩潰。
很多崩潰,如果你愿意追溯它的原因,就會發(fā)現(xiàn)它并不只是個體問題,而是社會性的。
繼而發(fā)現(xiàn)在這個社會里,很多人拼盡全力,但卻依然活得艱難,依然壓抑。
這些原因的暴露,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鳴,繼而發(fā)出改變的訴求。
在節(jié)目里,熟悉綜藝套路的臧鴻飛,嘴皮子是不吃虧的。
面對王磊的質問,他用一頓亂拳打回去了,把對方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定義成“嚼人家舌頭”。

在我看來,如果外賣小哥不崩潰,那么本就缺少發(fā)聲渠道的他們,就會失去很多隨之帶來的關注,繼而讓人更理解他們的難。
王磊說自己是在“報以善意”,結果臧鴻飛說“你善意你都給人聊到綜藝節(jié)目里了,你還善意呢?”

——我就納悶了,在綜藝節(jié)目里就不能對人報以善意了?
不過這一通快嘴,把現(xiàn)場觀眾搞得哈哈大笑,氣氛就上來了。

對此常見的觀點當然是“綜藝就是綜藝,奇葩說嘛,正經(jīng)你就輸了”。
但既然是綜藝,那就不妨理想主義一點,挑釁強大的現(xiàn)實,沖擊現(xiàn)有的秩序,才叫不正常的“奇葩”。
我們從小到大所在的每一個社會組織,家庭、學校、公司,都在教我們如何控制情緒,并且有相應的獎懲。就算我們露出一點負面情緒,比如抱怨、生氣、憤怒,都會遭到批評,比如“你都7歲了,不是上幼兒園的小孩子了”“你都是大學生了”“你都是成年人了,不要總是抱怨”,所以絕大多數(shù)人對自己情緒的控制已經(jīng)成為一種本能,失控場面難得一見。
控制你情緒的并不僅僅是你自己,還有強大的現(xiàn)實。
臧洪飛說的“不是不讓你崩,你不能隨便崩”,對于每一個社會人來說,并不是需要強調的、需要注意的,而是想不做到都很難很難——
那些無法控制情緒的人,社會已經(jīng)將他們定義成了異類,進行區(qū)隔。

臧洪飛說把崩潰藏起來叫“成年人的酷”,但在我來是對既定社會秩序的順從——大多數(shù)人不都在藏嗎?
給“成年人”這個標簽上的緊箍擦得再亮一點,給強大的現(xiàn)實圍墻添磚加瓦,有啥可酷的?
何況現(xiàn)實根本不差那一磚一瓦。
最后贊熊浩的總結,在我看來是真酷:
一顆會哭的螺絲釘,會生銹,各位,他怎么會允許你生銹?

THE END
原標題:《允許成年人崩潰,會讓這個世界好一點》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