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別問我要不要藏起崩潰,我不配
原創 DR 新周刊
《奇葩說》,給當下的社會人帶來了一個直擊靈魂的拷問:
成年人的崩潰,到底要不要藏起來?

成年人崩潰是瞬間的事兒,就看你藏不藏了。
在這個不太能點燃熱情的冬天,這個問題不是一般的應景。畢竟,打工人還在努力加班,頭發還是一根根往下掉,內卷的焦慮已經從成年人蔓延到小孩子。
單調的快樂千篇一律,成年人的崩潰卻是參差多態。學業、事業、家庭、子女、養老……你永遠也不會想到,一個成年人可能因為什么,突然就山雨欲來風滿樓:
辛苦忙碌一年之后,你可能會因為搶不到過年回家的車票,突然間就止不住的崩潰;連續加班大半個月之后,在生日當天還要被叫回去加班,同樣讓人彷徨無助。
你我心知肚明,生活中的每一段路,都有可能成為壓垮成年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有意思的是,在《奇葩說》當中,大部分觀眾都將票投給了正方——多數人都覺得,既然大家都是成年人,終歸還是應該將自己的崩潰藏起來。

一個“不成立”的辯題
也許,這是個從一開始就很難厘清的問題。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崩潰”的意思是“完全破壞”和“垮掉”。而在當晚的辯論中,正反雙方對崩潰的認知,基本上都站在了和這個意思相一致的立場上。反方一辯劉旸給出的定義是“失去控制”,正方一辯嚴文凱則認為,情緒崩潰和洪水決堤都是一回事。
這意味著,崩潰應該是一種不以意志為轉移的失控。而這樣的失控,理所當然如洪水決堤一般,瞬間便能沖垮一個人的心理防線。
在韓劇《請回答1988》第二集中,女主角德善的奶奶過世。原本,德善最初趕回去時,看到的是姑姑們在互相比著誰的戒指好看,爸爸和大人們在開心的應酬著。

心里裝著多少事兒,都得強撐著談笑風生。/《請回答1988》
可當德善的大伯從美國趕回來時,原本談笑風生的大人抱著自己大哥,在自己的子女面前嚎啕大哭,心理防線終于被最后一根稻草壓垮。

然而成年人一旦藏不住了,淚腺就直接潰堤。/《請回答1988》
成年人是要面子的,所以他們故作鎮定;成年人也是要媽媽的,所以他們也會有繃不住的一瞬間,不能自已。
當一個人處在這樣的失控狀態下,還有什么“藏起來”的余地可言?
因此,當飛行嘉賓宋丹丹在節目開始時說“我認為這個辯題不成立,因為能藏起來的都不叫崩潰”時,站在反方立場上的導師李誕便直言道:“我感覺丹丹姐已經結辯了”。

丹丹姐用表情告訴你,都崩潰了你還往哪兒藏???
這話既是調侃,也是某種程度上的事實。
但在辯論結束之后,作為唯一一個仍然站在反方立場上的導師,主張成年人不應該將任何崩潰藏起來的李誕,卻在比賽結果還未公布之前,便率先“投降”。
面對那些藏不起來的崩潰,李誕表現出了溫柔的一面。在他看來,崩潰在今天的職場是一種非常高效的溝通方式,可以讓其他人迅速理解你當時的感受與無奈。
但,即便情商高如李誕,也明確地建議:毫無保留的崩潰,一生只用一次就夠了。在那之后,你也就該成年了,是時候藏起那些讓你崩潰的情緒。
身處社會這個巨大機器中,這是一顆螺絲釘應有的自覺。

你不是學會了“藏”
只是變得更加堅強
幾個月前,一個女孩在網約車上崩潰痛哭的視頻,曾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那一天是她的生日,難得地可以早點下班,卻在坐上車后又被叫回公司加班。而在她終于無法抑制地崩潰之前,已經連續無休加班了半個月。
不得不說,這其實是一個能干的、堅強的、無法被苛責的女孩,她只是終于控制不住而已。
反方認為,藏起來是不正常的,小孩子被允許隨意哭鬧,長大了卻要喜怒不形于色。人應該允許自己崩潰,才能理解他人的崩潰,以及待之以溫柔,這個世界才會變得更好。
這似乎并沒有錯。在那一晚,好心的司機給女孩免了單,說了第一個生日快樂;在那個視頻下面,網友們紛紛送上生日祝福,構筑起了這個社會應有的溫柔。
但正如李誕所言,即便我們還是小孩子,其實從懂事的第一天起,就一直被要求藏起自己的情緒。

小時候只要放聲大哭,聽到的第一句話就是“哭什么哭”。
相比起來,正方認為人更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每一次的崩潰都會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忍一忍找個沒人的角落,或對一個知心的朋友傾訴,更好。
公正地說,正方傅首爾、臧鴻飛和嚴文凱三人,在辯論戰術上其實回避了“崩潰到底是否能夠藏得住”這一點,但在道理上,確實站在了更為現實的層面上。

長大以后,我們都學會了淚往肚子里流,讓糟心事兒慢慢過去。
要知道,那個女孩的崩潰,并不能換來更加輕松的工作節奏。在收拾心情之后,她依然還是要回到公司,坐在格子間,為自己的工作繼續堅持。
值得一提的是,反方二辯王磊也在辯論中提到了自己的故事。去年初,王磊的父親突然病重,王磊只能強忍著悲傷冷靜地處理一切事務。但除夕夜當晚無法趕回老家陪伴在父親身邊,那一刻,他才無法控制地崩潰,在沈陽最大的廣場上嚎啕大哭……
不得不說,這個故事的前后兩部分,其實分別驗證了正反雙方的觀點——王磊最后的崩潰,當然是因為緊繃的神經終于失控,每個成年人都能感同身受,只是不一定會崩出來。
但,他在能夠控制的情況下,都選擇了“藏”。那些肩負起責任、忙前忙后、尋醫問藥的時刻,才是所有人在相同遭遇下,都必須強撐著做出的選擇。
套用薛兆豐教授的話,機會更偏向那些自律和懂得控制自己的人,這叫成本。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沒人關心你是否崩潰,只關心你還能不能抗住。
假如,你在不適當的時候崩潰,在職場上丟失的不過是工作機會和聲譽,在生老病死中丟失的便可能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當然,薛教授說“陌生人的溫暖很廉價”,這還真不一定。三年前,甘肅曾有一位19歲女孩輕生。如果,當時她能收到一些勸慰,事情的走向可能會不一樣。

醒醒吧
從來就沒有什么選擇題
所以,“要不要”把心中的崩潰藏起來,真的不是一個公平的選擇題,洪水滔天的時候你崩不住,理智尚存的時候你不敢崩。
孫子兵法說,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將軍。誠然,這是人作為一種高級動物,這一生所應該追求的卓越。
如果你變得越來越能經受磨礪,變得越來越能喜怒不形于色,那只是因為,你內心的堤壩正在愈發堅固,那條繃緊的神經的韌性正在變得越來越強,那原本滔天的洪水已經不足以讓你瞬間崩潰。
歸根到底,你只是長大了,成熟了,忍耐力更加高了,但神經崩斷的臨界點依然存在,堅固的堤壩總會有極限。
情緒穩定當然是一種極其優秀的品質,但我仍然覺得可怕。

當你像機器人一樣冷靜時,似乎也變得沒那么可愛了。
在《三體》中,劉慈欣創造了一個被毀滅了兩百多輪的三體文明,在極其險惡的生存環境中求生,演化出遠超人類的科技水平。
而在艱難求生的過程中,三體社會逐漸開始拋棄那些“無用”的情緒。三體人認為,多余的情感會讓文明變得脆弱,無法在亂紀元中生存下去。
不得不說,從“下班后的消息該不該回”到“成年人的崩潰要不要藏”,奇葩說本季的辯題站在了更現實的層面上。而今天這個辯題,最現實的思考價值便在于,人當然不能太脆弱,但同樣需要避免陷入如三體人般過于冷酷的生存法則。
就像傅首爾所說,你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既然做出了選擇,就不應該像小孩子一樣撒嬌。
這未免有些矯枉過正,到底多大的崩潰會被看做“撒嬌”?
有人說,因為程序員拿著遠超一般打工人的薪水,那就不應該抱怨一個月300小時的上班時間,即便你應該是個腦力勞動者;
有人說,每個人都在拼命加班,你不干自然會有更年輕的人頂上,所以35歲之后被替換,你也沒什么好抱怨;
有人說,每家的孩子都在學奧數、鋼琴、畫畫、編程,你不想從起跑線就落在別人的后面,就給老子/老娘拼了命去學。
你看,從小到大都是這樣的,這是社會對我們的規訓。
但其實,每一個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成年人,都配得上壓力下的幾句吐槽,有資格在任何繃不住的時刻顯露自己的脆弱。
否則,你終究無法理解那些撐不下去的靈魂,崩潰終有一天會變成一種原罪,吐槽也會被看做撒嬌。
“一顆會哭的螺絲釘,會生銹呀各位?!?/p>
“要努力,要加班,要996,他怎么會允許你哭呢?”

?作者 | DR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原標題:《別問我要不要藏起崩潰,我不配》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