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女性結婚時到底應不應該收彩禮?
最近關于彩禮有很多新聞和討論,其中這樣一種觀點很有意思:
“要彩禮這個行為不也是受父權的影響嗎?難道雙方不能因為愛情結婚一起創造未來嗎?那些堅持男性必須出彩禮的人是源于什么呢?那些堅持女權的人,不覺得收彩禮才更是被侮辱嗎?這算賣女兒嗎?算給女性標價嗎?算不算利用女性的性別優勢在玩雙標呢?”

這樣的觀點非常典型。尤其是在對女權主義討論越來越熱烈的今天,一個悖論出現了,要彩禮是不是不符合男女平等的大方向?女權主義者如果要彩禮(而沒有給出對等的嫁妝)是不是雙標?
我也經歷過這樣的道德困境,我七年前結婚,結婚時沒有買房,但確實收了彩禮,當時婆家曾詢問我的父母彩禮應該給多少,我父母答,我們不是賣女兒,你們看情況吧。
在我父母看來,我和先生是學生時期就開始自由戀愛,這段婚姻他們非常看好,有愛情基礎,那么財產和物質的部分不應該被強調。
我結婚時,父母的付出不多(買房時候他們幫助了一些),這跟他們的傳統思想有關,且當年我們婚后也在外留學,不需要父母的“財產提前再分配”去獨立,學生嘛。
婚后四年我和先生在省會城市買房,首付大部分也是婆婆家付,我父母幫襯得少。這一系列實際問題確實影響到了我的婚姻,比如說婆婆對我的娘家感到不平衡,也對我有了更多的要求。
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在婆家看來,“嫁”過去的我成了他們家的人,也是受到恩惠的一方,甚至我自己也長期這樣認知。
直到我自己生了孩子,意識到生育對媽媽究竟意味著什么,身體、經濟、職業發展可能性的損失......
如果說追求男女平等是雙方為家庭出同樣的力,男方工作,女方也外出打拼,那生育的付出怎么算呢?
到了今天,我的觀點也越來越清晰。我認為基層女性應該要彩禮。我不該為收了彩禮而覺得自己雙標。
我對基層女性的理解是,娘家可能是月薪三四千的小城市工薪階層。
大部分基層女性婚后還是會生孩子的,而生育會導致兩三年勞動能力的下降,薪水的下降。生育的傷害也是發生在女性的身上。
生過孩子的都知道,夫妻關系在孩子剛到來的那兩年往往非常緊張,如果此時離婚呢?那婚前的彩禮,是不是可以算作一份預付的生育保險?你不能連保險都不要,如果不要,說難聽點,相當于是倒貼了,因為生育的成本你完全要自己去負擔。
在學界,對彩禮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彩禮是婚姻成本的一部分,即女性的“市場要價”, 是男方對女方父母出讓勞動力的補償。農業社會因為女方要嫁出去,變成男方家的勞動力了,等于是娘家失去了一個勞動力。
嫁妝是什么?其實像以前的話,大家都窮,彩禮也給不了多少錢,女方的嫁妝就更少了,就是一些首飾,娘家給你縫幾床被子?娘家如果怕自己的女兒在婆家受委屈,嫁妝盡量多給,給的越多,女兒地位越高。
還有一類研究認為彩禮性質近年來發生了改變。逐漸由“對女方父母的補償”轉變為“對新婚夫婦的資助”。
而我認為在現實中,彩禮的定性應該是預付的女性生育險。
如果不把這個道理說清楚的話,在基層就會被認為是賣女兒,然后女方父母和女方自己在道德上就有虧了。看看短視頻平臺上因為彩禮問題,女方被罵成什么樣吧。

彩禮是要的,金額是不是可以這么理解?在一個兩三千元月工資收入的地方,至少能讓這個女孩能有一年的時間去緩沖去重新融入社會?
你生完一個孩子,生理上也有一年的時間要去休息,產假有半年,再給半年去找一個工作對不對?也就是三五萬塊。
別小看這幾萬塊錢,很多女孩結婚的時候很年輕,沒有屬于自己的積蓄。別說離婚自由,離家自由都是沒有的。
這也是up主王慧玲說的,彩禮錢對基層女性甚至就像一個救生圈一樣,所以我也建議基層女性拿到彩禮要存起來存好。
不要給娘家,不要亂花,把它存起來,萬一你真的要離婚了,各種情況發生的時候,不至于露宿街頭,不至于灰頭土臉回到可能也不太接納你的娘家。三五萬塊錢就能幫助她帶著孩子渡過一個難關。
這也不是開玩笑,我有認識的人嫁給北京有幾套房的土著,和婆婆吵架回娘家,繼續被娘家數落的。這還是一線城市的情況。

學者沈奕斐說只談彩禮不談嫁妝是耍流氓,但對于那種娘家不樂意出嫁妝的情況呢?女方還要不要彩禮?
我堅持認為彩禮的定性應該是預付的女性生育險,歸屬于女方的個人財產。
沈老師在她的《愛情社會學》的課上也說彩禮和嫁妝這一套已經是過時的。
我是完全不同意的。恰恰相反,彩禮的存在是世俗社會中樸素的道理的體現:社會對女性生育的支持體系不夠,男方或男方家庭先把這個成本兜起來。
也有朋友說了,彩禮也是經歷了一輪復興的,也是基層普通人對于婚姻法治理下的財產安全的補救。
還是我那個嫁入“豪門”的朋友,說的很清楚:“我老公的房子和我沒關系的。”
以前很流行男方家買房,女方出裝修,而在現階段的婚姻法解釋下,并不承認女方的家務勞動等價值,這個變化讓很多女性離婚后只能凈身出戶,那么彩禮至少能作為相應的補償吧。
我在豆瓣上發了這個觀點,有人說我是給女權抹黑,說你怎么會主張要彩禮?
其實我挺能理解罵我的人的,因為我自己就長期認為我要彩禮這件事是雙標。
我現在是這么想的,我自己也不是什么精英,我就是讀了點書而已,而我的經濟條件完全屬于“基層”那一類,我的原生家庭也是小城市的工薪家庭,我身邊很多和我類似的“小鎮做題家”,我不希望女權的理論到她們腦子里變成我不要彩禮,因為我跟你平等,或者她們基于各種原因要了彩禮,但好像覺得這件事情是道德上有虧的。
只是一份生育保險,為什么要覺得道德上有虧?
知識精英們當然可以輕飄飄說句彩禮嫁妝過時了,可是對于一個月就掙一兩千塊錢的女性、娘家甚至不愿意出嫁妝的女性,你讓她也不要彩禮?
你還是勸她不要結婚更好。

視覺中國 資料圖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