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全球抗疫觀|英國留學生:同學淡定告訴我,已有新冠抗體了
新年前夕,原本以為處于最嚴封鎖狀態(Tier 4)下的倫敦會非常安靜,沒想到隨著廣播里的新年倒計時,窗外煙花四起。不遠處的幾個公園和附近的居民樓頂都傳來陣陣歡呼聲,窗外的年輕人一邊拍照一邊跑向公園。光聽聲音,就知道外面聚集了很多人,還有不時響起的消防車和警車的警笛聲。然而,迎接新年的除了煙花,還有市中心反封鎖游行的人群。

2021年元旦00:35,兩輛消防車出發救火,路口有一群看完煙花回家的年輕人。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自去年三月英國第一次封鎖以來,幾乎每周六,都有人群進行反抗游行,其主要內容為:一是,反對封鎖(Anti-Lockdown),反對戴口罩,宣揚自由;二是,認為疫情是謊言,反對疫苗;三是,憤怒于政府對疫情應對的滯后性。
新年伊始,英國的新冠確診案例不斷攀升。截至1月13日,英國累計確認新冠病例3211920人。其中,1月6日新增確診123238人,為歷史最高值。
口罩,戴還是不戴?
去年3月初,我去倫敦奧林匹克中心參加會議,由于害怕被當作異類,我在公交車和地鐵里不敢戴口罩,只能壓低帽子,厚厚地圍幾圈圍巾擋住嘴。當時中國疫情嚴重,參加會議人要在入口處簽署“是否去過中國武漢疫區”的情況說明。整個活動中,無一人戴口罩。
如今,窗外的路人戴口罩的比例明顯多了。當地人對口罩的態度一直在變。而官方對戴口罩的措辭,從“建議”到“要求”,歷經了10個月。
去年3月底,有專家說戴口罩沒用,甚至一些公交站也貼了“口罩沒用”的海報。到5月中下旬,醫學專家才在BBC的采訪中道歉,認為人們應該戴口罩防止飛沫傳染。
當記者問:“為何之前宣稱口罩無用?” 專家回答,由于國家儲備不足,害怕人們哄搶而導致一線醫務人員沒有足夠的個人防護設備(PPE) ,另外是防止人們聚集在藥店,加速病毒傳播。
此后,人們才不再用鄙夷的眼神看待戴口罩的人。我再去超市時,仍然戴著大使館發的一次性醫用口罩,而社區里的猶太居民大多戴上了N95口罩。不過,我也在超市見過,戴口罩的人與不戴口罩的人爭吵,要求保持社交距離。在社交網絡上,依然能看到有人因拒絕在飛機上戴口罩而被趕下飛機。

2020年4月1日,超市貼著保持距離的地標和警戒線。
6月4日,政府正式宣布,乘坐公共交通時需要戴面罩(face covering),有警察在地鐵入口等地方提醒。最近,戴面罩被寫入了法規,在官方指導文件中,詳細解釋了面罩的定義、必須戴面罩的場所、哪些人群可以不戴面罩,以及違反者的懲處。
今年1月5日起,騎警開始在街上巡邏,監督人們戴面罩,蘇格蘭的警察甚至會驅趕在街上閑逛的人們回家。
后知后覺的無癥狀患者
據我的觀察,一些英國人對新冠病毒還是抱著僥幸心理,認為自己年輕健康,就算被傳染也不會死。
去年8月30日,我們幾個半年未見面的博士同學終于見面了。本地同學Francesca已年近60歲,她主要研究自閉癥兒童的聲音訓練,作為疫情弱勢群體(vulnerable groups),她不敢出院門一步。她開玩笑說,每當孩子們出門回來,她都恨不得把他們丟進洗衣機里,倒上消毒液洗半個小時。馬上要做奶奶的她,非常擔憂小孫子幾周后能否平安來到這個世界。
考慮到其余5個人都來自國外,一直被困在小房間里,她就邀請我們到她家的院子里聊天。
聊天時,一位來自伊朗即將畢業的電影學博士生淡定地告訴我們,她不久前被告知,已經感染過新冠病毒了。原來,她幾周前去診所開藥時,護士說,她已經有新冠病毒抗體了。她對此非常困惑,回家后慢慢回憶,才想起可能是3月底感染的。
她說,當時她的身體逐漸出現不同癥狀,剛開始是沒有食欲,后來漸漸渾身肌肉疼,甚至影響到睡眠,她嘗不出可樂的味道了。當時正在寫畢業論文的她,一直以為是焦慮和壓力引起的感冒和胃疼,就吃了些常備的感冒藥和胃藥。她也搞不清楚是在哪兒被傳染的,雖然現在感覺有些后怕,但自己還算幸運,挺了過去。
聽完她的講述,我們剩下幾個人都有點后怕,因為,當時我們每天在辦公室一起學習和吃飯。這只是我們身邊的案例,不知道還有多少像她這樣的人仍然在正常生活。
后來我從社交媒體上得知,另一個認識的女孩也被告知有了新冠病毒抗體,去年2月底,她和我一起在英國國家話劇院實習,沒想到去年年底,她捐獻了三次抗體血漿(Covid antibodies plasma donation)。
目前,我所在的學生公寓,已有4個男生確診,他們就住在隔壁單元,圣誕前夕,他們在群里告訴大家這個消息時,只有學生助管在群里轉發了一個關于自我隔離的鏈接,也沒有多說什么。
目前NHS(英國國家醫療服務系統)由于床位緊張和人手短缺,只接收重癥患者,輕癥病人只能自我隔離。
抗疫口號的變化
去年3月以來,英國政府用不同的口號來傳遞信息,這些口號也折射出英國應對疫情的政策變化。
去年3月24日,英國首相約翰遜發布了“待在家里,保護醫療系統,拯救生命”(Stay at home, protect the NHS, save lives)的口號,由此一些非必要企業(Un-essential business)被指示關閉,如酒吧、餐館、劇院、健身房等。而對普通人的要求是,盡可能少出門(as infrequently as possible),在絕對必要(absolutely necessary)的情況下才出門上班。
但突然的封鎖讓人們陷于未知的恐慌中,專家建議關注人們的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所以,宣傳口號多了一條:待在家里,但保持聯系(Stay at home, but stay in touch),鼓勵人們通過視頻與親友多聊天。
4月初,在確診病例數據急速上升的情況下,政府又出了一條新口號“減少傳播,戴在家里”(Slow the spread, stay at home),再次強調個人的責任,盡量不要出門。

2020年6月18日,貼著戴面罩標語的公交車。

單層公交車限制乘車人數20人。

2020年9月15日,地鐵內約1/4人戴口罩。
到了5月,英國首相約翰遜提出了新口號“保持警惕,控制病毒,拯救生命”(Stay alert, control the virus, save lives),目的是減緩封鎖程度,而非結束封鎖,同時強調讓英國重新運轉起來。其中,“保持警惕”這一句受到了批評,專家稱這個口號,內容模糊,且太早換關鍵詞,容易讓人們產生誤解。
這一時期的另一個關鍵詞是“保持距離”(Keep distance),政府建議民眾保持距離、勤洗手,發揮自己的作用。比起第一次封鎖,這次封鎖的最大不同是:盡可能少出門。但是為了保持心情愉悅,人們可以不限次數的出門運動,恰巧這一段時間天氣格外好,公園里和兒童游樂場聚集了很多人。
第一次封鎖期間,可以在同一“社交氣泡”(Social bubble)下與人見面,而5月就被“支持氣泡”(support bubble)替代了,強調讓獨自生活的人與他人建立聯系,保持健康的精神狀態。

2020年8月,校園里建起許多為秋季教學或一對一教學提供的臨時場所。
隨著一系列封鎖限制的解除,人們的生活在7月逐漸正常。這時政府的口號是“手部,面部,空間”(Hands, face, space),建議人們洗手超過20秒,與他人保持距離,如有疑似癥狀自我隔離。此時政府在討論逐步恢復經濟與日常生活的計劃,比如“外出吃飯,恢復經濟”(Eat out to help out),但這一計劃被嚴厲批評,認為其加速了變異病毒的傳播,許多媒體和專家批評,這一計劃沒有對恢復經濟做多大貢獻,反而使社會陷入更大的危險之中。

2020年8月31日,很多餐飲店都出現排長隊的現象。

2020年11月1日,作者住所窗外的停車場上建起臨時核酸檢測點,以應對即將到來的圣誕假期。
直到最近,英國政府在不斷升級封鎖限制,但我周圍的留學生和本地人都覺得封鎖仍然不嚴,社交媒體上也出現了,有人在封鎖消息發布當晚,逃離到其他國家旅游的視頻,不過視頻下方的評論大多批評其自私。
英國政府不斷變化的抗疫口號,透露出官方引導人們應對新冠病毒的一步步策略,然而如果有更強的執行力,相信會有不同的結果。
(作者蘇榮系英國密德塞斯大學戲劇學專業在讀博士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