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山寨食品一天可賣上百箱,媒體:城郊鄉鎮不能淪為山寨傾銷地

截屏圖
最近,根據央視財經報道,在昆明新廣豐批發市場有不少山寨食品,大白兔變身小白牛,士力架變身克力佳,一些品牌飲料也紛紛被“山寨”。當地商戶說,山寨食品大多銷往城郊和鄉鎮,過年前一天能賣出上百箱,令人心憂。
受疫情影響,春節人們的走親訪友活動會減少,但食品飲料這樣的快消品需求依然旺盛,農村也不例外。城郊鄉鎮的人們,采購依賴集市攤販或街邊商店,這些地方常從批發市場進貨,如果盡是山寨食品,甚至“三無”食品,那將給消費者埋下巨大的健康隱患。
國家對食品生產經營實行許可制度。“三無”食品明顯違反食品安全法、產品質量法規定。由于“三無”食品認定標準明確,市場監管部門可以采取即時措施,控制食品銷售流通,有力懲處違法分子。
山寨食品并非都是“三無”食品,有的是模仿商標字體、樣式及讀音,然后對包裝做些手腳,混淆視聽。在這種情形下,監管執法可能遭遇阻力,需要正規廠家配合提交商標、包裝專利的證據材料。即便正規廠家和山寨廠家對壘法庭,結果也難料。法院審理并非只看標識間的異同,還要劃定相關市場,考慮對有關消費者的實際影響,侵權責任很難快速認定。
城郊鄉鎮是監管力量的薄弱地帶。如今山寨手段愈加“高超”,城郊鄉鎮消費者缺乏辨識能力,極易成為山寨食品受害者。
品牌的奠定,主要基于產品和消費者的互動。品牌代表規范的生產、嚴格的品控,以及廠家的心血付出。山寨食品企圖繞過孕育品牌的艱辛過程,直接以高仿“蹭”正品的影響力,這種不勞而獲的行徑本該譴責。
此外,山寨產品本身質量堪憂。它們價格或許低,但性價比不一定高,追求低價意味著無法保障品質。有人覺得食品飲料是快消品,甚至覺得維權劃不來,但一旦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可能造成難以挽回的健康傷害。
電商平臺數據顯示,三至五線城市和鄉村下沉市場有更快的消費增長趨勢,“小鎮青年”已成為新的消費主體。這決定山寨食品終將走向末路。其實,那些植根本地市場的山寨品牌,本有機會走差異路線,與知名品牌“分庭抗禮”,但走入短視模仿的岔路,錯失發展良機。
對山寨食品,消費者要擦亮眼睛,辨別它的“障眼法”,必要時積極舉報維權。職能部門要把監管之網撒向薄弱地帶,創新執法手段,定期檢查經銷商鋪攤位,加大執法宣傳力度,和基層治理體系形成合力,加強對山寨食品的生產經營溯源,從根源處杜絕亂象。那些品牌被損害的企業,也應積極維權,維護品牌形象。
(原標題為《城郊鄉鎮不能淪為山寨食品傾銷地》)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