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再添億元助推劑,奈雪的茶想上市還有四道“坎”要過
原創(chuàng) 葉小安 松果財經 收錄于話題#IPO解讀5#消費10

2021年,奶茶界再掀一股上市暗潮。
作者|葉小安
2021年,奶茶界再掀一股上市暗潮。
近日,奈雪的茶完成了新一輪1億元C輪融資。市場紛紛猜測奈雪的茶本次是為上市做準備。另外,自去年起喜茶也傳出過上市的消息。雖然二者對此均予以否認,但“新式茶飲第一股”競速賽已然開啟。
那么,在2021年新式茶飲品牌中誰能奪得“新式茶飲第一股”桂冠呢?奈雪的茶離IPO又有多遠呢?資本市場“青眼”的新式茶飲賽道,到底是風口還是泡沫呢?
2021年,新式茶飲IPO競速賽開啟
奶茶,作為風靡全球的飲品已完美收割Z世代年輕人的胃。
無論是工作、學習、看劇等都可以來上一杯奶茶,拍上一張照片發(fā)朋友圈。奶茶就像年輕人的“續(xù)命水”一樣,心情好時可以來一杯,不好時更要來上一杯,似乎大家總是有數不盡買奶茶的理由,也正是這些理由,讓茶飲品牌格外受資本市場的“青眼”,頭部奶茶品牌們早已暗地打起上市如意算盤。
除開奈雪的茶近日獲得1億元C輪融資事件后又被傳將上市消息,喜茶、蜜雪冰城都有過相關上市傳言。去年9月份就有相關報道稱,喜茶計劃2021年底前赴港上市,預計融資4億美元至5億美元。

另外也有報道稱,蜜雪冰城將作為估值最高的茶飲品牌上市,其將完成IPO前的最后一輪融資籌備上市事宜,融資金額達到10—20億元,投后估值約200億。
今年,奈雪的茶率先獲得新一輪融資,估值達到約20億元。這無疑打響了2021年“新茶飲品牌第一股”爭奪戰(zhàn)的第一槍。雖然,目前各茶飲品牌均對上市傳言予以否認,但受資本市場“青眼”的新式茶飲賽道,在2021年終究不是一條寂靜的賽道。
“新式茶飲第一股”花落誰家?
作為新式茶飲頭部品牌,奈雪的茶、喜茶與蜜雪冰城等終究免不了被比較的命運。但是,誰又能奪得“新式茶飲第一股”桂冠呢?
奈雪的茶成立于2015年,不同于傳統(tǒng)以茶飲切入市場,該公司自進入市場就提供了茶飲和軟歐包,受眾群體為年輕女性。截至目前,奈雪的茶開設直營門店497家,覆蓋全國50多個城市。
喜茶成立于2012年,主打芝士、水果及奶霜茶等系列茶飲產品,受眾群體主要為25歲到30歲的白領人群。截止目前,喜茶已開設696家門店,覆蓋全國60多個城市。其中,深圳和上海兩地門店數量均已達到100家。
蜜雪冰城成立最早,在1997年就已成立,其主打新鮮冰淇淋和特色茶飲等產品,受眾群體主要為三四線城市的學生群體。截至目前,蜜雪冰城已突破萬家門店,達到11926家門店成為中國本土茶飲市場中第一個突破10000家門店的品牌。

三家茶飲品牌受眾群體不一,但在門店數目與消費人群數目上,蜜雪冰城算是穩(wěn)坐第一寶座。但是由于客群的不同,客單價也不同。其中,蜜雪冰城以低價收割下沉市場,客單價上不具備優(yōu)勢,喜茶由于專攻一二線市場客單價略高于奈雪的茶。
但現今,喜茶正加速“下沉”,擠壓三四線市場,其推出了“喜小茶”,價格在11元至16元間,與之前產品線相差10元左右;而奈雪的茶加速“向上”,走消費升級的高端化路線,注重高端消費場景的營造,推出了全新的門店“奈雪PRO”,增設了精品咖啡、輕烘焙產品等系列零售化產品,為商務人士提供早餐、輕晚餐需求。
另外,從品牌認知度上對比,喜茶第一。根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0年Q2新式茶飲品牌中消費者認知度最高的是喜茶,占比43%。艾媒咨詢分析師認為,喜茶是憑借出色的社交媒體營銷和各類跨界聯(lián)名在新式茶飲品牌中脫穎而出。
再者,從融資力度對比,蜜雪冰城與喜茶融資后估值更高。據觀測,奈雪的茶近日獲得1億美元C輪融資后,累計完成了5輪融資,投后估值近130億元;喜茶在2020年3月獲得的由高瓴資本和Coatue聯(lián)合領投的第4輪融資后,投后估值超過160億元;蜜雪冰城則在去年被傳言將獲得由高瓴資本、美團旗下龍珠資本領投的新一輪融資,投后估值約200億元。

綜合可見,無論是從門店布局、受眾群體、產品、品牌認知力度與融資力度來看,三者間的優(yōu)劣勢各不同,但是大家入局的領域開始逐漸相似,未來消費群體也會更加重合,三者間爭奪戰(zhàn)進一步激烈。目前而言,蜜雪冰城依舊緊握下沉市場,喜茶緊握高端市場,奈雪的茶處于二者間,但實力也不弱。所以,未來誰想領先對方一步,就必須靠差異化打法,挖掘新的增長空間。
無論如何,受資本市場“青眼”的新式茶飲賽道未來發(fā)展?jié)摿薮螅敬沃鹘悄窝┑牟枭鲜幸灿性S多優(yōu)勢,但它離上市究竟還有多遠呢?
奈雪的茶上市還有四道“坎”要過
距離上市還有一段距離,奈雪的茶還有四道坎需要邁過去。
第一,雖然獲得了資本市場的青睞,但公司內部管理問題需要解決。去年10月,奈雪的茶就爆出了創(chuàng)始人趙林退出董事席位消息;另外在去年7月,奈雪的茶也發(fā)生了工商變更,原瑞幸咖啡首席技術官(CTO)加入了奈雪的茶。
對于一家企業(yè)而言,若高管頻繁變動是會影響上市進程的。正所謂,企業(yè)內部管理決定著公司戰(zhàn)略方向,而管理層內部的變動下很難做到決策上的統(tǒng)一,資本方就很難相信這家企業(yè)的能力進一步導致上市進程受阻。另外,市面上也有企業(yè)因為公司高管頻繁變動或上市前夕爆出問題,導致上市進程推延或受阻。
第二,奈雪的茶靠“健康、天然茶葉”標簽吸引了不少年輕奶茶友們,但在這些標簽卻開始反噬自身,其奶茶安全問題頻發(fā)開始受到市場質疑。據黑貓投訴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有關奈雪的茶投訴消息達219條,投訴內容集中食品安全存在問題,服務態(tài)度不佳以及退費難等。

其實,茶飲品牌給自己貼上有利于品牌宣傳的標簽是好事,這也是茶飲品牌迅速切入市場的好方法。但是市場上也有太多茶飲品牌貼上了“健康”標簽,另外茶飲市場的食品安全問題也是普遍存在的,這種手段的競爭力已然不強,這也將影響奈雪的茶下一步發(fā)展。
第三,新式茶飲賽道競爭早已是紅海一片,同質化現象嚴重。目前而言,頭部新式茶飲品牌間的抄襲風波不斷,奈雪的茶與喜茶兩者間就曾爆出過抄襲丑聞,前者創(chuàng)始人曾公開指出喜茶抄襲自家芝士草莓、黑提等產品。
再據觀察,奈雪與喜茶有一半以上產品從配料再到制作都極其相似,而各家的經典茶飲一般也會被競爭對手模仿,可見茶飲產品復制性較強、制作門檻較低。由此,奈雪如何在市場中打造差異化,保持競爭力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這也是行業(yè)普遍存在的問題。
第四,迅速擴張門店帶來了高額的虧損,導致公司回血不足。財報數據顯示,2018年、2019年奈雪的茶分別開設179家、174家新店,相當于兩天開一家新店。而創(chuàng)始人彭心也曾透露,“疫情期間,公司全國開出的420家線下門店十天共計虧損過億元。”高速擴張下與疫情重創(chuàng)下,導致的是奈雪的茶在回血力度上不堪重負。
由此可見,奈雪的茶雖然作為新式茶飲市場的頭部品牌,但是未來面臨的挑戰(zhàn)頗多,其要做的可能是尋找新增長空間與打造差異化產品,或者穩(wěn)固好品牌形象。那么,新年伊始,2021年的新式茶飲市場會有什么變化嗎?
市場回歸理性后,網紅奶茶泡沫將被戳破?
根據《2020年新式茶飲白皮書》顯示,2020年中國茶飲市場的總規(guī)模為4420億元,其中新式茶飲市場規(guī)模預計到2020 年底突破 1000 億元。可見,新式茶飲市場在整個茶飲市場地位的重要性。
然而,在2021年消費市場逐漸回歸理性下,新式茶飲這把火還能燒多久?這究竟是風口還是泡沫?

泡沫戳破后,資本與消費市場終究會回歸理性。
在紅海競爭階段下,新式茶飲市場想要賺錢很難了。上文也講述了,奈雪的茶由于疫情虧損巨大,回血存在問題。另外,據聯(lián)合利華報告顯示,2018年起,一二線城市茶飲店關店率就已經超過了開店率,近九成的奶茶店賺不到錢。
可見,紅海競爭階段下是血淋淋戰(zhàn)場,新式茶飲若不能打響品牌,只能坐等別家品牌收割,免不了曇花一現的結局。
另外,市場占有率過于飽和,行業(yè)出現天花板。目前而言,一線城市茶飲門店經營已趨于成熟和飽和,而三線及以下城市的開店數量增長率則超過138%。可見,兩方道路都難走,大家很難挖掘到生存與增長空間。
所以,許多新式茶飲品牌開始將增長鎖定在了咖啡市場,推出了茶飲與咖啡飲品融合的消費場景。但這招無非也是徒勞,消費者喝咖啡的習慣本在國內就難以養(yǎng)成,瑞幸咖啡的暴雷事件同樣觸目驚心。
最后自然是,消費市場與資本市場開始回歸理性,新式茶飲這把火終歸走向平靜。其實,看起來近兩年新式茶飲品牌融資事件頻出,但資本市場逐漸回歸理性。
據企查查數據顯示,2017年和2018年,茶飲品牌分別獲得15筆和13筆融資;2019年與2020年,新式茶飲風口下,茶飲品牌獲得融資筆數反倒下降,這兩年獲得的融資數目相同都為10筆。
所以,在2021年,新式茶飲市場風口或會逐漸走向平靜。當頭部品牌只剩下兩、三家的時候,也是行業(yè)真正回歸理性的時候,跑馬圈地行為也將減少,如今新式茶飲市場百花爭艷的時代也將過去。
本文來源:松果財經
原標題:《【IPO解讀】再添億元助推劑,奈雪的茶想上市還有四道“坎”要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