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胡泳:我們被關在互聯網的“電子圈套”里
來源 | 賽先生
本文作者胡泳教授是中國互聯網、新媒體及數字化變革領域的主要啟蒙者和思想提供者之一。在新書《數字位移》中,他將數字科技給社會帶來的顛覆與地球在地震等能量作用下產生的位移相類比,稱為“數字位移”。書中還進一步描述了一個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深度融合的未來,啟發我們思考數字化給社會結構、文化、經濟帶來的變遷。

21世紀的前20年,科技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開始認真地考慮未來。
英國作家伊安·莫蒂默(Ian Mortimer)新書中,討論了這樣一個問題:哪個世紀我們看到的變革最多?莫蒂默認為,11世紀最重要的東西是城堡,12世紀是法律的秩序,13世紀最重要的發明是市場,14世紀最大的變化是瘟疫(當時黑死病橫掃整個歐洲,死掉一半人口),15世紀是哥倫布,16世紀是個人暴力的減少,17世紀最重要的是科學革命,18世紀是法國革命,19世紀是通信,而20世紀最重要的變革是對未來的發明。
技術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使我們開始認真地考慮未來。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20世紀是現代世界的起點,人類開始嚴肅認真地考慮未來。那么,我們又將如何描述21世紀?
01
被智能手機統治的世界
2007年1月9日,或許是過去二十年最值得紀念的一個日子。這一天喬布斯拿出了iPhone,從此蘋果智能手機把計算機和手機融為一體。于是,很多的變化都被鎖定在這一個小小的手機中了。

喬布斯介紹第一代iPhone
到今天,智能手機變得更強大、更智能、更普及,超出想象,整個生活都被智能手機所觸及。與此同時,喬布斯在第二年的時候做了一個叫蘋果中央應用商店的東西。他自己都對應用商店的發展感到驚訝,他說“我不知道蘋果的應用商店某一天會不會成為一個10億美元級別的市場”。而到2019年,蘋果應用商店中的應用數量已經超過200萬,下載量超過1700億,用戶在上面花的錢超過1300億美元。
蘋果商店催生出一批新經濟,所有人都不得不在APP里面從事經濟活動。從這個角度看,喬布斯是人類技術發展史上貢獻最大的人之一,他一手顛覆了我們的生活方式。
在我們本來的設想中,互聯網是開放的、連接的,在喬布斯手里卻變成了一個有墻的“花園”。這個有墻的“花園”導致的結果是,我們今天的互聯網世界是若干個巨大的“電子集中營”,每個集中營的門口都蹲著一個巨大的怪獸,我們被關在電子集中營里面,原以為那是花園。放在我們口袋里的東西不折不扣地變成了手雷,因為今天你的手機里有你的錢,有你的通行證,還有你能夠證明自己是誰的所有證明……失去了手機你將寸步難行。
喬布斯已經完全把互聯網弄成了它的反面。當一個工具對我們的統治如此徹底的時候,我們是否明白這意味著什么?
02
社交媒體讓信息失去了權重
由于有了設備的便捷性,社交媒體成為全球數十億人的一種交流方式。毫無疑問,今天是有史以來人與人最互聯的一個時期。社交媒體背后的邏輯是,每一個人都活在社交媒體的數據層上。在這個層上,有關你喜歡什么、你觀看什么、你和誰來往、你在做的任何事情、你的位置在哪里的信息都被記錄。
社交媒體也是一個時間殺手,我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在它上面。這就導致信息的流通方式和以往完全不同。我們以前在做媒體的時候,都認為媒體有責任和義務告訴世界什么東西是重要的,所以做報紙的時候我們會做頭版,做電視的時候會有頭條新聞。也就是說,你要努力給這個世界的信息賦予權重。
但社交媒體信息流的特點是,新的信息永遠在最上面。
最新的東西是不是最重要的,這要畫一個巨大的問號。今天我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社交媒體,而當我們用這個方式獲取信息的時候,我們的世界變成了一個不知道權重的世界。社交媒體這樣的算法機制,最終一定會導致信息的極大混亂,制造很多的偏見和無知。這是很奇特的事情,在信息繁多的時代,你反而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信息。
03
區塊鏈帶我們進入美好世界
加密貨幣及區塊鏈誕生的背景是:我們的世界還非常不完美,我們要通過一種可以增強互信的東西,讓世界變得完美。最早可以追溯到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當時有一幫人說我們可以通過比特幣這種新型的電子現金系統,以及加密系統底層的區塊鏈,改變由于我們的信任不能被投放而產生的種種弊端,不管是防疫、醫療保健、二手汽車市場,還是政府本身。這是區塊鏈原始的邏輯。

區塊鏈起源于比特幣
理解區塊鏈要從工業經濟轉變為信息經濟的大背景出發,因為信息經濟的特點是我們越來越多地基于在線數據進行交互和交易。隨著數據的激增,我們特別需要一種能夠受到保護的、安全可行的運營、分發、訪問和利用數據的方式,區塊鏈應運而生。它的影響的確是跨時代的。
區塊鏈會不會重蹈當年互聯網的老路,我們完全不知道。如果行動正確,當然可以想象一個這樣的世界,合約被嵌入到數字代碼并存儲在透明的共享數據庫中,合約會受到保護,免受刪除和篡改,每紙協議、每件任務和每筆付款都有一個數字記錄和簽名,那將會是一個美好的世界。我們終于可以拋棄很多為了讓我們順利交易而存在的中介,我們之所以付中介錢,是因為信任是有成本的。
但根據互聯網的發展歷程,分布式網絡也能把我們帶往集中化,早先的良好意圖會變味。以亞馬遜、阿里巴巴或Facebook為例,它們開始時構成一種商業或信息民主化的方式,但它們現已成為控制有價值的和敏感的數據的集中化龐然大物。最終,新的信任范式面臨著與舊信任范式相同的挑戰。
04
人工智能能回答這個時代的首要問題嗎?
2045年將是一個重要的年份,庫茲韋爾預測說,2045年是技術奇點到來的年份,是計算機超越人類智能、標志著人類時代的終結的年份。
在20世紀的前20年,我們看到了自主機器人、智能個人助理、自動駕駛汽車、無人機,看到阿爾法狗在極其復雜的圍棋對戰中擊敗人類,看到亞馬遜和谷歌的AI融入日常生活,這個進程在逐步向前。按照這樣的推演,人工智能一定會像以前的蒸汽機、電力和信息技術一樣,成為通用技術。

2016年,AlphaGo以4:1擊敗李世石
但比前三代通用技術更進一步的是,人工智能已擴展到對人體、環境、大腦之間相互作用的更廣泛研究上,為如何思考我們自己和我們周圍的世界提供了意想不到的視角。
我特別想指出,幾千年來簡單抽象的東西,對很多人來說在很大程度上無關緊要的哲學思考,現在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核心問題。因此,我們要問,人工智能能回答我們這個時代的首要問題嗎?人還是人嗎?它把這個問題直接推到你面前,讓你不得不回答。
05
量子將帶來的巨變超出想象
“量子”這個詞在20世紀后期,被用來描述某些具有重大意義的事情,重大到無法使用普通形容詞來描述。例如,無比巨大的變化才能說成是量子躍遷。把量子放到計算的前面,作為計算的前綴,就意味著計算將產生空前的變化。
量子力學和我們的常識是背道而馳的:怎么會涌現出量子糾纏呢?量子怎么能疊加呢?雖然是新東西,但是在過往,其實量子已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無論是激光還是晶體管,實際上都是對量子的應用。如果這樣想的話,你使用的手機和電腦,本身就是量子物理學的例子。
但是,我們現在不滿足于把量子理論應用在這些地方,而是企圖發起新一代的量子革命。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可能會影響許多領域,包括材料、藥物開發、能源、金融、安全和娛樂,復雜系統的優化(例如對氣候、健康或財務數據進行排序分類,優化供應鏈物流,管理勞動力流動或交通流),以及提升人工智能。
很多人說量子是必爭的領域,它將永久性地改變我們的經濟、文化、政治等,于是大規模地投入。量子計算機什么時候能用呢?最樂觀的專家估計,造出真正有用的量子計算機,將需要5到10年的時間。有人預測是在20到30年內。無論如何,在過去的10年中,時常被認為在物理上不可能的量子計算機已經從“是否”問題轉變為“何時”問題。
量子計算很大的一個影響,有可能是對區塊鏈和加密技術的影響。量子很核心的東西是量子信息是無法進行復制的,這與過往是不一樣的。所謂根本無法破解的加密術是基于物理定律的。雖然數字加密技術可以被功能強大的計算機破解,但是破解量子加密本身是違反物理定律的。
正如量子加密和復雜的數字算法加密不同,我們可以理解量子計算機和當前的經典計算機完全不一樣。就像馬車和汽車,汽車不僅比馬車快,還可以到達馬車從未到達的新地方。兩者背后的機制是不一樣的。與經典計算機相比,量子計算機可以更快地執行某些難以想象的任務。
考慮量子問題時,有三個問題需要特別關注。
第一是怎樣規劃量子的安全性。當前的數據加密協議不僅易受未來量子計算機的攻擊,而且也會受到功能越來越強大的經典計算機的攻擊。新的加密標準(無論是經典的還是量子的)迫在眉睫。
第二個問題是需要識別量子計算潛在的用途。之前就沒有人預測到經典計算機影響我們生活各方面的多種方式,預測量子應用同樣具有挑戰性。比如,在醫療保健、金融、能源等領域怎么去應用它。這將促進針對當前可用量子技術或未來可擴展量子計算而量身定制的行業特定量子解決方案的開發。
第三個問題是能否帶來負責任的設計。新的技術到來時,我們都會面臨同樣的一些問題:到底誰將開發或者擁有量子技術?用戶如何參與到這種技術當中?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的影響表明,有必要考慮新技術的社會、道德和環境影響。
06
科技的另一面:人類面臨的三大風險
第一個理據叫做“危險時刻”,這個理據很簡單:我們身處人類歷史上的危險時刻。在21世紀,我們只有克服巨大的挑戰,才可能擁有未來。如果不能很好地應對這些挑戰,人類將面臨覆滅。牛津大學的研究者提出了“存在風險”的概念,指那些可以將人類滅絕或者即使不滅絕但使人類智力大幅度下降的風險。
說到存在風險,我首先想到的是原子技術。過去,人類是不可能完全消滅自己的,但是20世紀的時候,人類發明出可以完全摧毀人類的武器,核大戰肯定是人類的一個淬滅風險。人類自毀其實并不是很遙遠,原子彈第一次投下去的時候是在1945年。
另一種可能性是病毒。病毒顯然是人類的存在風險。隨著我們侵占自然并把地球人口擴大到80億,病毒可能反復來襲,這是與我們作為一個成功物種必然相伴的災難。
人工智能毫無疑問也是一種風險。許多人同意,除非經過精心設計,它的降臨將會是災難性的。
還有一個風險是氣候風險。氣候變化不會使地球變得無法居住,但它肯定會使其變得更脆弱,彈性更低,全球協調性下降,并且更容易受到生態系統或地緣政治環境的其他沖擊源的影響。

所有的這一切都構成人類的存在風險,因此,從我們發明各種自毀方法,到某種形式的全球治理浮現、令我們可以通過協調而系統的方式解決挑戰而不是依賴運氣的時期,構成歷史上的樞紐期。這個樞紐期不折不扣就坐落于我們所生活的21世紀。
只有在接下來的時間里采取明智的行動,人類才將得以度過最危險和最具決定性的時期。沒有度過這個時期之前,你我他、每一個人,都是憑借著運氣生活,存在著巨大的偶然性。
全世界最需要大國攜手處理一些事情的時候,中美在分道揚鑣。這進一步加劇了我們面臨的風險,更加使得21世紀成為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世紀。

《數字位移:重新思考數字化》 胡泳著
作者 | 胡泳
Remix排版 | 鹽巴
圖片來自網絡
REMIX教育的目標是探索“互聯網+高校”的可能性,以促進產業和學界的融合為使命,聚焦于人文社科學界與互聯網業界的聯動與融合。
原標題:《胡泳 | 我們被關在互聯網的“電子集中營”里》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