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大學學習不能混,本科論文不能水

“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這是在網絡上流傳已久的說法。意思是,中學階段一路苦讀,但到了大學之后學習壓力陡降,年輕人立即松懈。雖是調侃,但必須改變這一現象,已是社會共識。2020年12月,教育部就表態,“要讓過去一部分學生天天打游戲、天天睡大覺、天天喝大酒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如今,具體措施已在路上。就在今天(1月7日),教育部印發了《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抽檢辦法(試行)》。根據這份文件要求,本科畢業論文每年抽檢一次,抽檢比例原則上應不低于2%,不合格者可能會撤銷學位。而對于抽檢結果不合格的高校,也可能遭致“減少招生名額”“暫停招生”“撤銷學士學位授權點”等處分。
該辦法傳遞出明確的信號:本科畢業論文并不能“混混而已”,進入大學就是跨入學術殿堂,要嚴格遵守學術規范。可見,今后的本科論文絕不可以摻水,這是一道非常嚴肅的畢業關,各大高校和學生必須認真對待。
碩博畢業論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2014年國家就已出臺相關規定進行抽檢。但本科生較年輕,學術涉獵普遍較淺,部分學院院系、學生甚至達成了一種“本科論文談不上什么學術創新,差不多就行”的默契,導致有些本科論文的水分過大、把關過松。
這種錯誤的認識必須被扭轉。其實,相比于碩士學位論文5%、博士學位論文10%的抽檢率,本科畢業論文2%的抽檢率并不算高。但這一硬性考核的存在、不達標的嚴重后果,都會讓高校和學生打起十二分精神,高質量地完成畢業論文。
大學本科的學習當然不能只有“快樂”,一分耕耘才能有一分收獲。但是,大學也不能只有機械的苦讀,它理當展現出目標多元、選擇寬泛、向度豐富的學術環境,引導學生自主選擇學術目標,實現人生的豐富與成長。
因此,抽檢本科論文的規定,并不只是單純的指標下達。學校應當更積極地引導學生理解學術語境,比如究竟何為學術規范,如何自主發現學術問題并著手解決。學校既不能“甩手不管”,也不能“填鴨灌輸”,應當精細化、人文化地設計大學生的考核方式,加強對畢業論文的重視與指導,體現高等教育開放、自主的內蘊。
本科畢業論文是大學本科學習的一次終極考核。拒絕摻水、拒絕一味地復制粘貼,因為這是重要的成長和鍛煉;拒絕敷衍了事、虛度時光,因為這是一生中最寶貴的青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