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數字時代,究竟是制造“白癡”一代,還是更有創造力的一代?
原創 亞星 外灘教育
看點 Kindle用來讀書、電子詞典用來學英語、iPad用來學編程... ...數字時代,電子設備被賦予各種功能,以幫助提升孩子們的學習能力。雖然存在擔憂,但在專家們的“宣傳”下,家長們也漸漸接受了這種看似未來的學習模式。電子設備們真的創造了更具競爭力的一代么?法國認知神經科學博士米歇爾·德斯穆格特持反對意見,他在著作《數字白癡工廠---屏幕對年輕一代的危害》中表示:電子屏幕正在危害著新一代人的成長,“數字時代的孩子”智商將比他們父輩更低。
文丨羅亞星 編丨Travis
在如今的數字時代,各種門類繁多的網絡課程,填滿了孩子們的課余生活:在線英語課、在線鋼琴課,還有很多名人強烈推薦的在線編程課……電子產品顯然成為了年輕一代“賴以為生”的工具。
很多歐美國家也率先啟動了支持兒童編程教育的計劃:
2014年,英國率先把編程列入所有學校的必修課程,5到12歲的兒童都必須接受編程教育;
美國是當前少兒編程教育滲透率最高的國家,比率高達44.8%;
芬蘭也于2016年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教授編程。

數字時代正在飛速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絕大多數的公眾都在輿論和政策的影響下,樂觀地相信,電子設備和科技產品的應用將提高我們孩子的創造力、思考力、學習自驅力,也會增強他們未來的競爭力。
然而,真相的確如此嗎?法國認知神經科學博士米歇爾·德斯穆格特(Michel Desmurget)出乎意料地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米歇爾·德斯穆格特博士是法國國立衛生與醫學研究所(INSERM)的研究主任,多年來一直傾力研究“電子屏幕對兒童認知發展的影響”,并曾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利福尼亞大學合作進行相關課題的研究。

米歇爾·德斯穆格特
去年,他出版了新書《數字白癡工廠---屏幕對年輕一代的危害》引起了很大反響。他大膽地用“白癡(法語為 crétin)”這個尖銳的詞形容電子數字影響下的年輕一代。
在書中,他引用了大量的科學文獻資料,結合自己的專業研究,提出了一個與主流輿論相反的觀點:電子屏幕正在危害著新一代人的成長,“數字時代的孩子”智商將比他們父輩更低。

此前在接受BBC采訪時,他就說過:
人類的智商是通過一個標準測試得來的數據結果,而且這個測試的內容一直在隨著時代而改變。
如果我們讓一群人做舊版本的智商測試,會觀察到世界各地得到的測試成績在逐年提高,這就是所謂的“弗林效應”(Flynn effect),這個現象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弗林(James Flynn)提出的。
但近些年來的研究發現,弗林效應在一些國家開始減退,也就是說一些國家的年輕人智商已經不及他們的長輩。
當然智商和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衛生條件、教育系統和攝取食物的營養也有很大關系。但如果我們拿一些社會經濟因素相對穩定的地區來看,比如挪威、丹麥、芬蘭、荷蘭和法國等國家,“弗林效應”確實開始逐漸消失。

輿論制造的完美“神話”
德斯穆格特博士的觀點讓很多人瞠目結舌,但他并非是“危言聳聽”。書的前言就舉出了一組數據:
新一代年輕人在娛樂性數碼產品方面的消耗絕對是巨大的,這包括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視等各種形式。
西方國家的兒童從2歲起,平均每天累積使用屏幕近3個小時;8至12歲的孩子,近4小時45分鐘;13至18歲的孩子,近6小時45分鐘。
以每年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總和來看,幼兒園的孩子大約使用1000個小時(超過了1個學年的小時數),初中生約為1700個小時(大約2個學年的小時數),高中生為2400個小時(大約2.5個學年的小時數)。
如果以每天孩子們醒著的時間表示,分別為四分之一、三分之一和五分之二的時間。

但是,許多經常出現在媒體上的專家們對此現象非但不感到震驚,反而表示祝賀。
精神科專家、醫生、兒科專家、社會學家、政治演說家、新聞工作者等,都不斷用縱容的言論來使家長和公眾們放心。
他們不斷宣傳說,我們的時代已經變了,世界將屬于年輕一代的“數字原住民”, 這些“后數字時代”的年輕人,可以更快、更適當地并行處理復雜的信息,并且更有能力擔任協作性的工作。數字化的發展也將為學校提供一個重建教學、激發學生動力、發揮學生創造力、克服學校劣勢、消除社會不平等的獨特方式。
但德斯穆格特博士指出,大部分媒體上的宣傳都是有誤導性的。比如,媒體的宣傳總讓人們覺得如今的孩子都是“數碼天才”,能熟練掌握各種數字化產品,但其實歐盟委員會早就發布了一份報告,把“學生的數字化技能低下”列為可能阻礙教育系統數字化進程的首要因素。

問題的嚴重性在于,絕大多數的孩子使用電子產品是為了娛樂,而并非用于學習。
學生們在很大程度上并沒有掌握最基本的計算機技能,例如:設置端點的安全性、使用標準的辦公程序(Word.,Excel等)、剪輯視頻文件、簡單的編程(無論使用哪種電腦語言)、配置備份軟件、建立遠程連接等。
不僅如此,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年輕人雖然可以毫不費力地在各種社交媒體(Facebook,Twitter和Instagram)上搜索信息,但他們處理信息和對信息去偽存真的辨別能力普遍非常薄弱,這就好像只會揀谷子,卻無法撥開谷殼挑選最精良的谷粒一樣。
作者還認為,輿論把所有年輕人統一看作一個時代的產物,具有同等的需求、行為、技能和學習風格,這顯然也是沒有道理的。我們應該承認每個孩子使用屏幕的時間和掌握數字化技能的程度都不盡相同。
數據顯示,在很大程度上,這些差異性與家庭的社會階層也有關。高階層家庭的孩子每天依靠網絡資源完成家庭作業的幾率,幾乎是相對低階層家庭的兩倍(39%比22%)。

之所以輿論總是向公眾宣傳數字產品的好處,擺脫不了經濟利益的驅使。如今的數字產業每年產生數十億美元的利潤,兒童和青少年當然是其中非常有利可圖的資源。
德斯穆格特博士說,其實他在神經科學領域的同事們、數碼行業的專家們,都不會讓自己的孩子過早接觸電子產品。
眾所周知,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就曾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表示,他和妻子會限制孩子們在家里使用智能產品。
硅谷很多高科技公司的高層和工程師們,也都不讓自己的孩子接觸電子產品,他們中很多人還更愿意送孩子到完全沒有智能設備的華德福學校,用接近自然的方式激發孩子的智力和潛能。
顯然,數字時代不是完美的神話,“當輿論把一個電子產品描述得非常完美時,我們就一定要保持警惕,所有電子產品都有缺陷,要對相關的評論有所鑒別?!?/p>
科學揭示真相
屏幕對年輕人的3大危害
既然輿論和科學現實之間存在如此驚人的差距,那么真相又是什么呢?電子產品對孩子的危害到底有多大呢?對學業表現有哪些負面影響呢?
德斯穆格特博士認為數碼產品對年輕人的危害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人際互動、語言表達和專注力。

首先在人際互動方面。很多家庭都有這樣一個習慣,即使在沒人看電視的情況下,也會一直把客廳中央的電視開著。
為了評估這種習慣對家庭內部關系的影響,美國馬薩諸塞州大學做了一項實驗:在一小時內,研究人員隨機把電視打開30分鐘,觀察父母與孩子互動情形的變化。
結果顯示,電視對家庭互動有強烈的干擾作用,當電視關閉時,父母會投入33%的時間與孩子交流,而打開電視后,該比率下降了17%。
實際上,我們的大腦本身就有著對外部刺激(聲音或視覺)和突發狀況做出反應的功能。當然,我們也可以選擇“抵抗”這種外部刺激,但人的認知潛能還是會被大大轉移。
德斯穆格特博士還提到一個實驗:對于剛出生的小猴子,出生后的四周內,如果飼養員每天會和它們進行幾分鐘面對面的互動,將促進它們之后更好地融入族群。
對于人類的孩子也是一樣,如果父母每天可以花一些時間和孩子投入地看書、講故事,將極大促進孩子語言的發展、提高寫作能力、助長學業表現。

也有非常多的研究,證明電子產品對語言發展有很大干擾。
在18個月大的幼兒中,每天在電子設備上花費每半小時,語言延遲的可能性就會增加2.5倍。同樣的,在年齡較大的3歲半-6歲半兒童中,早晨上學前接觸電子屏幕的孩子,將語言延遲的風險增加了3.5倍。
美國兒科學會也曾提出“兒童每天接觸娛樂性電子產品不得超過2個小時”的規定,但社會調查顯示,大部分的家庭并沒有遵守這項建議。
在專注力方面,電腦游戲和視頻節目會讓孩子神經總處于興奮的狀態。
現在家長們總是抱怨孩子做作業就像“磨洋工”,坐在書桌前總是小動作不斷,很難專心地把作業及時完成。那就不妨想一想,是不是孩子周圍充斥著各種豐富的電視節目、手機視頻、電子游戲呢?
成人都未免禁得起這些產品的誘惑,又何況是孩子呢?電子產品對大腦的刺激作用,和睡覺前喝一大杯咖啡有著類似的效果。

在健康方面,其實大部分家長已經在擔憂了。
很顯然,一旦孩子花費更多時間用電腦、玩電子游戲,就不會想要出去做運動,還會經常熬夜、影響睡眠。而一旦睡眠受到影響,隨之而來的很多問題就會產生:記憶力減退、認知能力下降、肥胖癥、精神抑郁等等。
而且久坐不運動的生活方式,還會直接導致阿爾茲海默癥。
不只是未成年人,就算是身體素質高于常人的職業運動員,也會受到睡眠不佳的影響。
在對112位NBA籃球運動員的研究中,通過觀察他們在網上使用社交媒體的情況,分析他們在第二天比賽時的表現。
結果,那些在比賽前一天保持充足睡眠的選手,比另一些晚上11點后還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信息的選手表現要好,前者比后者得分數和籃板球都多出12%。

家長應該以身作則
為孩子制定規則
之前提到,家庭所處的社會階層和孩子使用電子產品之間,存在著直接的聯系。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習慣對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確實存在不容忽視的影響,德斯穆格特博士在書中指出了主要的三個方面:
1. 共用屏幕的時間通常會增加個人使用屏幕的時間。比如,當全家吃晚飯時總喜歡一起看電視,那么晚飯后往往孩子會繼續單獨使用其他電子產品。
2. 孩子傾向于模仿父母的不當行為,這是根據著名的社會學習機制得出的。
3. 那些對電子產品持樂觀態度的家長,往往對子女使用電子產品的限制更少。

另外,我們常說的三種家庭教養方式,也分別對孩子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從每天看電視超過4小時的比率來看,縱容型家庭為20%,專制型家庭為13%,而民主型家庭只有7%。
孩子對于管教往往有著叛逆的心態,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不看電視或不玩游戲時,不要讓孩子覺得這是一種懲罰,而要讓他們真正認同,接觸屏幕時間過長是一種不好的生活習慣。
在書中,德斯穆格特博士也對家長提出了三點建議:
1. 家長應以身作則,先管好自己,再去影響孩子。
2. 一定為孩子制定規則,不要過度放縱。
3. 提倡做一些其他活動,比如戶外運動、遛狗、看書、下棋、做飯等等。

今年受到新冠疫情影響,法國也曾關閉學校,施行遠程授課,這也大大增加了法國孩子接觸屏幕的時間。
盡管如此,當德斯穆格特博士接受法國媒體采訪時,仍堅持他一貫提倡的幾點原則:
6歲之前不要接觸電子產品;
6歲以后每天的屏幕時間要少于1小時;
不在臥室放置電子產品;
不可以接觸不適合年齡的視頻內容;
早上去學校之前,和晚上睡覺之前不可以看屏幕;
看視頻和電視時要專注一項內容,不能頻繁轉換頻道。

數字化設備在學校中的應用
“在學校里,人們很快將不再使用書本,我們的學校體系也將在十年內徹底改變?!边@是美國著名發明家托馬斯.愛迪生在1913年的預想,盡管在他的有生之年,這個超前的設想并沒有成為現實,但誰又能說的準在如今這個“數字時代”它會不會真的實現呢?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整個教育系統也體驗到了現代化教學帶來的便利和成果,學生們借助數碼產品可以更輕松地學習知識。
但實際上,我們越是將認知活動的重要部分交給機器處理,我們的大腦神經元就越難以發現用于構造、組織和連接自身的物質。

俗話說的好,“腦子越動才越聰明”。今天的學生們能夠用計算器節省算術時間,但并不代表他們已經掌握運算的基本法則,以及精通數學的原理。
又比如,Word.軟件使人們寫作和編輯的工作更加輕松,但并不意味著使用這類文字處理軟件可以促進寫作水平。
恰恰相反,現有的研究清楚地表明,比起那些用筆和紙學習的孩子,用鍵盤在電腦上學習書寫的孩子,在記憶和識別字母上的困難要大得多,在閱讀方面也會有更多的障礙,而且對課程的理解和記憶力也表現不佳。
而且,如何應用好數字化工具也非??简瀸W校的教學水平。數字產品就是一把雙刃劍,能趨利避害地應用好才是對學生學業表現有幫助的。
如果只是簡單地讓先進的科技產品代替老師講課,不僅會大大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還會因為缺失人性化的互動和對個體的關懷,降低學生探索知識的主動性。
很顯然,由于學校教學水平參差不齊,很少能有學校把數字化教學的優勢發揮出來。


“少一些屏幕,多一些生活”
我們總是抱怨如今的社會越來越冷漠,在被科技產品裹挾的同時,世界缺失了人性化的溫暖。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想要逃離數字化的環境,開始崇尚貼近自然的生活方式。
德斯穆格特博士在《數字白癡工廠》這本書中的很多建議,盡管看起來很難實施,也提出了很多“忠言逆耳”的觀點,但他還是善意地鼓勵說:
“當你給孩子制定規則時受到阻礙,請記住一件事:等你的孩子長大后,他一定會感謝你曾經為他的成長提供了運動、思想和文化的豐富滋養,而不是數碼產品造成的貧瘠的危害。”

原標題:《數字時代,究竟是制造了“白癡”的一代,還是更有創造力的一代?》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