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只在開學季露面的它,差點就錯過了全北京的植物學家
原創 ArtemisiaLiu 物種日歷

位于華北平原北端,內蒙古高原的南緣,北京的面積只有1萬多平方公里,卻因境內的多山地貌而擁有較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燕山山脈和太行山脈在此交匯,使得北京西部和北部遍布山地,并有東靈山、百花山、松山等幾座2000米以上的高山。共有1500多種植物棲息在這些山林之中,其中不乏有尚未發現的新類群。

北京的山地擁有很高的生物多樣性 | 劉冰
近些年來,隨著分類學者在華北地區深入的野外調查和植物愛好者持續不斷的刷山活動,發現了不少北京境內的新記錄種,甚至是新種,我和分類學同行也發現了兩個以北京為模式產地的新種,一個是在標本館沉睡了80年之久的長柱斑種草,一個是今天要介紹的北京無喙蘭(Holopogon pekinensis)。

長柱斑種草 | 劉冰

寄生真菌的蘭花
蘭科(Orchidaceae)是被子植物僅次于菊科(Asteraceae)的第二大科,有將近兩萬七千種,并且將來有望超過菊科,坐到第一把交椅。根據生活狀態,蘭花可以分成幾類:地生蘭、腐生蘭、附生蘭、藤本。

蘭花的不同生活型(A. 地生蘭 錐囊壇花蘭 Acanthephippium striatum;B. 腐生蘭 珊瑚蘭Corallorhiza trifida;C. 附生蘭 小花鳶尾蘭 Oberonia mannii;D. 藤本 香莢蘭Vanilla sp.)| 劉冰
地生蘭就是生活在地上,扎根于泥土中的蘭花;附生蘭則是以粗壯的根附著在樹干或巖石表面生長的蘭花;藤本的蘭花比較少見,一般是根生于地上,以莖進行攀爬;腐生蘭也是地生的,但是它本身不含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而是靠地下部分與真菌的菌絲生活在一起,靠吸收真菌的營養來生活。

杜鵑花科的水晶蘭也是一類依靠真菌生存的植物 | National Institute of Ecology / Wikipedia
腐生蘭以某種奇特的方式欺騙了真菌,讓真菌誤為給它營養能得到好處,實際上真菌可能得不到任何回報,所以這種生活方式現在更為準確的說法叫做“菌根寄生”(myco-parasitism)或“菌根異養”(myco-heterotrophy)。北京無喙蘭就屬于這種不勞而獲的菌根寄生蘭花(俗稱“腐生蘭”)。

以北京命名的新物種
2017年8月,北京林業大學的沐先運博士在延慶的深山里最先發現了這種蘭花,但它并不是北京已知的任何一種腐生蘭(尖唇鳥巢蘭、北方鳥巢蘭、珊瑚蘭、裂唇虎舌蘭)。

北京無喙蘭的花期植株 | 劉冰
我們共同研究發現,它的花部特征非常原始,唇瓣沒有明顯分化,與花瓣和萼片的形態非常近似,應該屬于無喙蘭屬(Holopogon),經過查閱本屬已知種類的文獻和模式標本,我們認為它在形態上的近緣種是遠在千里之外的烏蘇里無喙蘭(H. ussuriensis,產俄羅斯),這種蘭花的花色為黃綠色,植株被白綠色的毛,而烏蘇里無喙蘭的花是白色的,植株被淡紅色的毛。因此我們在分類學期刊Phytotaxa上發表了這個新種,并以模式產地北京命名。

北京無喙蘭的墨線圖 | 孫英寶
但它并不一定是北京特有的蘭花。自發表以來,隨著一些朋友的深入調查,在懷柔、密云、門頭溝都陸續發現了北京無喙蘭,另外根據同行提供的信息,在山西和河北也有它的分布,所以這應該是在華北地區較為廣布的一種蘭花。看著它嬌小的植株和其貌不揚的花朵,也許你想不到它竟然是個新種,然而現實就是如此驚喜。

北京無喙蘭的花 | 劉冰
北京無喙蘭對生境的要求比較高,它只生長在中高海拔的櫟樹林中,林下的落葉層較厚,腐殖質豐富,真菌種類也較多,菌絲在土壤中交錯生長,從而給腐生蘭花提供合適的營養條件。一旦這樣的櫟林被破壞,失去了適宜環境,腐生蘭也就會隨之消失。

剛破土而出的花莛 | 劉冰
由于腐生蘭在生長過程中完全依賴真菌提供營養,它的營養積累過程和生長速度都非常緩慢,往往要積累好幾年才能露出地面,抽出花莛(tíng)。在第一個發現地,我們總共統計了17棵開花的植株,還有10余個未露出地面的幼嫩花莛。
為了減少破壞,在兩次調查過程中,總共只采集了兩株標本,一個是沐先運采集的標本(X. Y. Mu et al. 4064 ),作為主模式(holotype)存放在北京林業大學博物館(標本館代碼為BJFC),一個是我采集的標本(B. Liu et al. 6150),作為副模式(paratype)存放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標本館(標本館代碼為PE)。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就在北京植物園對面 | Jijie 123 / Wikipedia
在通常的植物標本采集過程中,一般同號的標本會采集多份,但是由于材料稀少,這兩號標本我們都是各采集了一份。所幸,近兩年發現的更多分布點,表明北京無喙蘭并不是一個狹域分布種,也讓我們對這種蘭花的未來增強了信心。

北京無喙蘭的副模式標本(存于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標本館)| 劉冰

如何躲過植物學家
可能有人要問了,華北地區的植物調查和標本采集一直以來是比較充分的,北京也不是一個植物區系非常獨特的地區,為什么還有新種到現在才被發現?
實際上,這跟北京高校的教學時間是密切相關的,北京的植物分類學者主要集中在北京師范大學和北京林業大學,在《北京植物志》的編纂過程中,主要依據的也是高校老師們采集的標本,他們在每年春天和秋天都有很重的教學任務,只有夏天才有大把的時間出野外,同時帶著學生到山里進行實習和采集標本。
所以在夏季開花的植物一般都逃不過分類學者的法眼,但是早春或秋季開花的一些種類,卻有可能被錯過。比如產于房山區的櫻桃忍冬(Lonicera fragrantissima subsp. phyllocarpa)在《北京植物志》里就沒有記載,它的花期在4月初,果實5月初就成熟,然后就掉落了,在夏秋季節只有葉子,很容易被忽略掉。

北京野生的櫻桃忍冬 | 劉冰
北京無喙蘭的花期在8月末到9月初,這時候恰逢高校開學季,再加上腐生蘭在非花期是看不到任何露出地面的部分的,所以這么多年來也被忽略了。
北京的自然愛好者朋友們,當你們在野外刷山刷花的時候,請擦亮眼睛,也許哪一株美麗的植物就是屬于你的新發現呢!

原標題:《只在開學季露面的它,差點就錯過了全北京的植物學家》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