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藝術的“上海時間”⑦|景觀設計師眼中的“城市即展場”
以“全球藝場·上海時間”為主題的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前不久落下帷幕,然而,藝術的“上海時間”仍在延續。“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kxwhcb.com)近期深入探訪上海濱江美術館群,探尋藝術的“上海時間”與背后。
本期對話的是上海市政總院景觀院院長鐘律,作為“景感空間”理論的提出者,她認為,城市設計應當從空間特征、自然和文化氛圍以及各種感知存在出發,創造出豐富多彩的“城市即展場”。
后世博十年,濱江見證了美術館的勃興。“藝術空間成為濱江岸線重生的重要推動力,面對大眾的藝術文化活動是一次對于建筑空間、公共藝術、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的整合,是記憶與現在的耦合,是瞬間與永恒的邂逅。”鐘律說。
每當節日,隨著夜幕降臨、外灘海關大樓上鐘聲敲響、陸家嘴高樓上光束亮起,浦江兩岸的一個為時5分鐘的光影盛宴伴著音樂開啟,一時間從北外灘到南外灘,以及陸家嘴濱江,無數臺手機記錄著這個由建筑構建出的視聽盛宴。原本空間的藝術因為燈光和音樂的加入,亦成為了時間的藝術,濱江防汛墻,成為舞臺的中央。

科藝融合外灘金典建筑群夜景亮化
“外灘燈光秀”的創意來自上海市政總院景觀團隊,其實這只是濱江生活的一個層面,在今年“上海設計之都”的活動發布中,上海市政總院景觀團隊集成的設計作品《浦江貫通24小時城市活力圈》榮獲了“十年十大事件”的獎項殊榮。隨著2017年底從楊浦大橋到徐浦大橋實現濱江實現貫通、2020年底蘇州河濱水岸線基本貫通開放,“一江一河”沿岸成為人們漫步、跑步、騎行、健身、攝影等活動的首選之地。從“工業銹帶”到“生活秀帶”的變化,也見證了上海這座城市的發展,以及“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理念。
“浦江貫通24小時城市活力圈”和“外灘燈光秀”是如何打造的?“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為此專訪了上海市政總院景觀院院長鐘律。

鐘律近照
早在2008年,鐘律就帶隊設計了外灘景觀整體改造,同時調整交通布局,釋放路面步行空間及觀景平臺。當時把外灘33棟經典建筑群的風貌留在城市里,從城市肌理過度到濱江帶,也確保了未來濱江景觀帶貫通開放。近十年來,上海實現濱江兩岸貫通從規劃到落地,再到提升和優化,探討上海是如何不斷營造城市濱江綠色生態空間,并提升其城市公共服務功能,還江于民、還景于民,讓江河回歸。
如今,在外灘濱江上,又立起了三座《光音傘》(又名“情人傘”),這是觀賞萬國建筑燈光秀及黃浦江兩岸景色的最佳位置,也是一件藝術交互裝置。“情人傘”指向的是上世紀80年代外灘情人墻的記憶,如今城市的記憶與城市空間與日常生活一同生長。

外灘“情人傘”
上海濱江帶:回歸的江河,也是城市文脈的回歸
澎湃新聞:浦江兩岸與上海的城市文化息息相關,但隨著城市的發展,原本以工業為主的濱江生態發生了變化,尤其是上海世博會開啟了濱江的改造,此后帶動起世博片區的復興,最初是如何定義和規劃黃浦江兩岸開發的,現在實施情況如何?
鐘律:早在2010年,以上海世博會為契機,啟動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并將其上升為全市重大戰略。2008年我有幸參與并帶領團隊設計了上海外灘濱水區景觀改造提升工程。外灘濱水區是上海市最具標志性的城市景觀區域,同時也是城市中心最重要的公共活動場所之一。當時定位以簡潔謙遜的設計姿態,優雅現代的設計理念,尊重場地歷史積淀,把外灘33棟經典建筑群的風貌留在城市里,從城市肌理過渡到濱江帶,確保濱江景觀帶貫通開放。并通過交通整體調整,下穿車道釋放路面步行空間及觀景平臺,從而最大限度地體現外灘地區的歷史文化風貌特色,為市民提供優美舒適的公共活動空間,呈現上海最經典的濱水景觀區域和公共活動中心。

蘇州河畔,藝術定制混凝土防汛墻
后世博時代,黃浦江、蘇州河孕育上海城市文化的“一江一河”,持續推進貫通開放,上海的濱水公共空間不斷被賦予新景觀、新功能和新內涵。其中,塑造活力水岸、實現“還水于民”,引導區域功能錯位、強化功能導入是其成功的關鍵。2017年底,黃浦江兩岸從楊浦大橋至徐浦大橋45公里岸線公共空間,終于全部貫通并向公眾開放。黃浦江兩岸岸線貫穿上海五區。無論是黃浦濱江、虹口濱江、徐匯濱江、楊浦濱江,還是江對岸的浦東濱江,日益成為人們漫步、跑步、騎行、健身、攝影等活動的首選之地。聽江水拍岸、看綠意盎然,上海母親河真正實現了“還江于民”。

濱水空間組團式花鏡結合碎石鋪裝,打造流線半自然式植物造景濱水岸線(黃浦段)。
隨著系列濱江“堵點”的打通,形成順暢慢行體驗網絡。生態基底構筑濱江綠廊,串聯點線面生態斑塊;城市夜景科藝融合,運用“沉浸式光影空間”,營造全時濱江“浦江貫通24小時城市活力圈”的城市品牌。
2020年11月,上海市經信委組織的“上海設計之都”活動發布,上海市政總院景觀團隊集成的設計作品《浦江貫通24小時城市活力圈》榮獲了“上海設計之都十年十大事件”的獎項殊榮。《浦江貫通24小時城市活力圈》包括了:“上海黃浦江兩岸濱江開放空間45公里貫通及景觀提升改造工程”、“黃浦江兩岸濱江夜景改造更新工程”,以及正進行中的“上海蘇州河兩岸夜景景觀設計工程”、“上海靜安區蘇州河兩岸貫通實施工程”等。創造這種具有復合型體驗和情感價值的文化場景,也意味著我們的城市發展要從“有序”到“有趣”的觀念轉變。

蘇州河畔建筑故事銘牌
未來,相信這些上海設計新名片將進一步賦能產業、點亮生活、服務城市、洞見未來,為人們創造更美好的城市和生活,真正讓建筑可以閱讀,讓街區適合漫步,讓城市始終有溫度。

“臺地花園”
澎湃新聞:在濱江帶的建設中,如何與公眾發生更多的關系,如何“工業銹帶”到“生活秀帶”?
鐘律:一座成熟的城市,不取決于它的歷史有多悠長、它的經濟排名多靠前,而在于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能否在這座城市里各取所需,能否在營造的空間中感受到舒適,能否從身邊的建筑中閱讀到過往的記憶。
近年來,上海市推動黃浦江兩岸貫通及濱江岸線轉型工作,濱江岸線逐漸從以工廠倉庫為主的生產岸線轉型為以公園綠地為主的生活岸線、生態岸線、景觀岸線,昔日的工業銹帶變成了生活秀帶。隨著持續推進貫通開放,上海的濱水公共空間不斷被賦予新景觀、新功能和新內涵。

蘇州河畔濱水綠地趣味小品
圍繞“還江于民”的宗旨,回歸的江河是將存量規劃背景下的土地價值回歸;是以公眾精神需求為導向的回歸;是城市文脈、精神可閱讀的回歸。將黃浦江兩岸地區打造成世界級的濱水公共開放空間,新一輪的慢行系統設計讓江河回歸民眾的視野。
南外灘濱江步道
上海市政總院先后完成了南外灘濱江綠地,上海船廠濱江綠地,陸家嘴南、北濱江綠地,前灘友城公園及休閑公園濱江綠地,鰻鱺嘴濱江綠地,三林濱江綠地。并配合完成楊浦濱江公共空間和綜合環境(—期)工程(丹東路-懷德路)、東昌路輪渡站貫通等設計。
其中,黃浦濱江公共空間貫通工程,岸線總長8.3公里。工程由外灘段、十六鋪段、南外灘段、世博段以及南園段依次展開,該區段工程現已基本建成。
南外灘綠地雕塑

南外灘“時光回響”雕塑
在黃浦區綠容管理局指導下,打造了時間和空間概念交織的“時空花園”,并構筑串聯中山南路沿線公共綠地成為以“城市漫步”為主題的黃浦綠鏈,從空間復合、時光疊加、季相變化復興黃浦水岸。未來沿著黃浦濱江畔,將有近20個口袋公園與生態綠地,形成“時空花園·城市漫步”的濱江景觀;結合周邊地塊開發,黃浦濱江邊將打造“立體城市”,創造更多市民可親近、可感受的高品質新空間。

“臺地花園”該景觀院榮獲多項市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
澎湃新聞:世博后的10年中,濱江岸線上首先誕生了一系列美術館,如何看待濱江開放藝術先行的狀況?藝術給濱江發展注入了什么?
鐘律:聚焦目前浦江兩岸濱江藝術空間,逐步從點狀的空間走向帶狀,從室內的展覽走向室外,把空間藝術更大程度地輻射出去,形成一條與生活相關聯的“濱江藝術帶”。
每座城市的發展都悄無聲息地快速進行著,與藝術相關的老建筑更新也在逐漸增加。藝術空間的介入,成為一個個激活濱江改造更新的重要節點,城市面貌與市民藝術生活方式在這股浪潮下也發生著潛移默化的改變。
濱江現存的工業遺址,也是對場地中的時間與空間最真實的投射。無論是建筑的改造,抑或是藝術品的新生,都是對于從前故事的續寫。而藝術空間成為濱江岸線重生的重要推動力,面對大眾的藝術文化活動是一次對于建筑空間、公共藝術、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的整合,是記憶與現在的耦合,是瞬間與永恒的邂逅。

龍美術館結合原北票碼頭保留煤炭漏斗改造而成,于2014年建成運營。
工業遺產轉化為文化場所,將原本封閉的建筑空間轉化為公共文化空間,“更新”的觀念與“原真性”保護修繕理念似乎永遠存在某種矛盾,而事實上原真性在建筑脫離其原本的時代和社會背景的條件下也是不可再現的,工業遺產的修繕和保護更應在延續和保護其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的基礎上,建立新時期的時間性與場所感,由此拉近大眾與藝術和設計的距離。
強調“新舊共生”的設計策略,在尊重歷史環境整體風貌基礎上,工業遺存作為藝術呈現的載體,建筑更新在空間和功能上充分活化,通過產業結構升級轉型成為藝術展陳的城市文化空間。以場景再現、要素演繹等多元化手法,彰顯歷史文化底蘊。強調多樣化功能的重塑,植入創意、展示、演藝等文化功能,舊跡斑斑的“銹廠”逐漸蛻變為文化時尚的“秀場”。同時,作為建筑本身也是場地藝術化的表達方式,與周圍景觀自然銜接,打破傳統場地邊界概念,將美術館的邊界延展至室外,吸引公眾來感悟藝術、體驗自然、感受工業蛻變后帶來的活力。
城市即展場:燈光藝術等“景感空間”的打造
澎湃新聞:如何把河流對上海的意義和上海這座城市的歷史表現在外灘燈光秀之中?
鐘律:我與城市燈光的相遇,源自一次機緣巧合。2018年4月,我受黃浦區燈光景觀管理所之邀,參加《中國上海外灘夜景景觀照明國際研討會》,與國內外資深的燈光、建筑、景觀等不同領域的設計師和團隊一同探索交流外灘景觀燈光的提升工程。在論壇中,我分享了《光的營造》的學術報告,從景觀規劃專業角度入手,交流了我的思考,提出了“基于心流理論的互動體驗式創新景觀設計”的理念;以“光·景”命題,探討燈光作為媒介所創造的藝術與人文景觀。從裝置、雕塑、影像、音樂、多媒體互動、光影空間、建筑景觀等多樣的燈光藝術形式進行呈現。“光·景”燈光藝術創造,應該由藝術家、公眾、文化、地方、商業與藝術作品之間發生聯動,并作為公共藝術介入城市公共空間。
環境設計應該以情感體驗多角度探討心流理論,用“心流體驗”科藝融合運用“沉浸式光影空間”,“光·景”理念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在黃浦區燈光景觀管理所的統籌下,上海市政總院也加入了“2018黃浦區濱江景觀照明改造更新工程”。

外灘燈光秀
基于我對很多城市空間項目的經驗積累,并從城市空間整體角度出發,我理解的光與建筑之間的關聯是: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筑,光是建筑另一種空間呈現。所以當時,我提出應該有一首定制的曲子對光音與建筑進行聯結,讓音樂的旋律,與建筑的秩序,共同產生光的律動。這樣的設想,得到了項目組的支持,但是要呈現它,它的工程量又是巨大的。整個工程團隊囊括了20多個專業跨界合作,不僅有燈光設計師、文物保護和歷史建筑方面院士專家、工程技術人員,音樂藝術家,以及眾多多媒體藝術指導。工程實施是近800名工程技術人員晝夜奮戰,動用各種施工車輛80臺,并運用雙色溫加RDM反饋技術,安裝各類燈具3萬余套,更是在沿岸堤墻上、瀑布水景后以及水下增設了5萬個燈點。
為了尋找一首合適的城市定制樂曲,整個團隊也經歷了長達幾個月的尋找。我們的團隊也遇到了作曲家羅威專門為外灘創作的《外灘漫步》,最終呈現在浦江之上演奏屬于上海的浪漫之聲,音樂帶動燈光,燈光照亮建筑,建筑構成城市夜景畫卷,共同演繹外灘故事,最終得以展現上海精神。提升工程從中山東一路延安東路至外白渡橋,總長1.2公里,共計33棟“外灘經典萬國建筑群”核心段落,成為了卓業城市的“國際樣本”。
而今,項目經過三年的不斷優化成熟,由上海市綠化市容景觀管理處運營指導,與上海舞臺技術研究所創作呈現,從2018年到2020年,每一年的燈光秀都是在不斷的升級演繹,音樂也作為了燈光秀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成為了上海城市精神的公共藝術作品。我們所要打造的燈光秀,它不僅僅是單純性的產品炫技,應當被理解為一次藝術邂逅。

行人漫步于外灘“情人傘”下
當音樂與建筑跨領域的呈現,城市的感知作為必要詮釋,公眾也開始關注公共藝術在城市場景中多樣化。我們團隊原創的公共藝術作品《光音傘》,位于浦發銀行大樓正對面的外灘景觀平臺,是欣賞萬國建筑燈光秀及黃浦江兩岸景色的最佳位置。這其實是一件多功能集成的藝術交互裝置,在風格上與外灘建筑達到共鳴,整體造型創意取自于上海特有老建筑Art Deco 設計風格。三座“情人傘”是12邊形的幾何體,由座椅、燈柱、傘膜組成,分別加入分體式音樂設備及亮化設計,形成全新立體的戶外聆聽空間。“情人傘”也寓意了外灘70年代情人墻的記憶,繼續演繹“他、她、他們”浪漫故事。公共藝術是文化的可視性形式,是文化象征符號的具體呈現,與城市空間與日常生活一同生長。當跨學科的藝術共同呈現的時候,人們對公共藝術也有了新的認知。
澎湃新聞:“城市即展場”的概念如何演繹?
鐘律:城市空間現今往往被定義為“流動的展場”,通過探討城市空間在不同語境下藝術表達如何介入空間再生,它們或承載記憶、挖掘歷史,或關注空間修辭與城市戲劇場景的重塑。將空間實踐與最鮮活的城市生活、街區再造結合,重新定義城市更新實踐的模式。

靜謐花園
多年來,我在大量從事設計案例中,一直思考,如何從人文價值融入精細化設計角度,踐行原創的“景感空間”的理論,將人文、社會、生態三者高度融合,打通各個專業之間的界限,構成平衡的“景感”空間。“景感”是一種文化氛圍和生活態度,是凝聚人精神需求的載體。“景感空間”是一種視知覺、情感等的融合,在“異質同構”之下,在外部事物中獲得審美體驗。城市設計應當從空間特征、自然和文化氛圍以及各種感知存在,及人具身傳遞景感運營的價值出發,表達空間感知、文化價值、與生活方式等文化意涵,創造出豐富多彩的“城市即展場”。
例如,位于黃浦江東岸的民生碼頭已逾百年歷史,坐落其中的“八萬噸筒倉”,曾頂著“亞洲最大容量散糧筒倉”的金字招牌,也是上海重要的工業遺產。在2018年進博會期間,我的團隊為上海民生碼頭八萬噸筒倉策劃的光影秀,前期分析因當時黃浦江夜游游線在筒倉這個節點轉彎,預計有三分鐘的停留時間。我們景觀團隊應用可視化數據、技術路徑、影片結構三大要素,提出用三分鐘講述“百年碼頭·創意民生”的故事:以城市的興生和筒倉的再生過程,展示黃浦江自開埠以來的歷史畫卷以及浦東改革開發以來的成就。

筒倉改造后在2017年成為上海城市公共空間藝術季主場館,圖為主入口立面。 ?田方方
經過幾次設備優化更替,由法國團隊創意升級,工業遺存“八萬噸筒倉”仿佛成為了露天電影院的幕布,也讓老建筑產生一種想象活力。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大多數文化藝術項目能為藝術家提供自由發揮想象力、激活創意思維的空間,加上城市濱水空間集時尚生活、美術創作、創意研發、展覽展示、休閑娛樂、藝教活動等復合功能為一體,容易吸引年輕力量集聚。

嘉興九水連心樣板段
“景感空間”理論推出城市意象的輸出,從學術延展實踐,以感知為出發點,打造一系列心靈地圖、城市愈療,沉浸演繹等場景模式。用新型理念開創原型模型、體現場所精神,延展城市舞臺、深耕城市空間。
南外灘濱江欄桿雕塑
南外灘江中綠島
澎湃新聞:你過去提過“明日城市”的概念,“明日城市”與上海未來建設的關系?
鐘律:“明日城市”是我兩年前在中華藝術宮一次公教分享的題目,其中包括城市文化、市民社會、城市展望。“明日城市”是富有意義的空間、是社會與文化秩序的建立。“城市的秩序”為大眾生活與大眾文化的歷史性、社會性實驗提供了特定的框架與方向。真正的“創造型城市”,即一個市民和公民自我授權的城市。在那里,有關當地歷史傳統的活躍知識,以及地方風格與思想的活潑生機,標志著一個“文化上共同”的地區。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