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江蘇黨媒刊文解讀南京之變:從“體制之城”到“創新名城”
2500年歷史留下一座古都南京;置身浩蕩時代潮流,站在新的歷史節點,此刻南京會通向何方?這一時段的南京又將對未來南京產生何種影響,留下何種印記?
毋庸置疑,南京在變。這種變化是全方位的,又悄無聲息。美麗古都,正在孕育一個人才、技術、資金、信息等交互激蕩的生態。
建設創新名城,美麗古都必定會有新的樣貌來回應新時代。
像聯產承包制那樣去點燃創新激情
早晨六點,苗春生睜開眼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機,翻看三十多個項目微信群里的情況,他唯恐哪個項目的天氣精準預報不準,導致甲方損失。
元旦三天假期,苗春生每天都要處理合作項目出現的各種問題。每天下午的時間,他留給教學,他要琢磨如何修改兩位博士生的論文,還要指導兩位博士后。
2018年苗春生參與組建南京信大氣象科學技術研究院,并任執行院長,同時他還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博士生導師。身兼雙職,他卻感到累得其所,因為這是他盼望了多年的生活。15年前從海外回國后,他一直期待能開拓我國氣象服務市場,用所學造福國家。
“我國氣象服務比國外先進水平至少落后15年?!泵绱荷f,這幾年我國發展很快,氣象服務企業從5年前的百來家增加到現在的1700多家,市場空間達到3000多億元。
苗春生所帶領的技術團隊在南京信大氣象科學技術研究院持股75%,他賣了套房產拿到297萬元房款再湊到300多萬,義無反顧投入創業大潮。因為團隊提供的精準氣象預報,一家海上風電場在一場臺風中非但沒有停產,反而利用大風賺了6000多萬元。
從做試驗寫論文轉向做工程做產品,需要改變的不光是身份。去年帶領團隊忙了四五個月,依然無法解決客戶的預報需求。有時為一個項目,聲望享譽學術界、年近七旬的這位老人要跑六七趟,即便面對是甲方的普通技術員,他也會向對方詳細說明,哪怕合作費用只有十幾萬元。
2020年,苗春生帶領團隊實現銷售6000萬元,是前一年的一倍多。他不是一人在奮戰,研究院聘來了上市公司的總經理負責市場和項目推進,他的背后還有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校長李北群把學校引進的海歸高層次人才放到研究院做技術院長。
幫新研站臺,推動教授走出校門,面向市場服務社會,學校的實力非但沒有削弱反而大力加強。該大學近三年引進海外院士17名,高端人才600多名,現有國家級人才101人次。去年11月,學校拿到首個落地江蘇的基礎科學中心項目。
“產業化為教師提供了不同階段分類發展的機會,增強了教師能力,擴大了學校影響?!崩畋比赫f。他支持教授團隊依托校內國家級平臺成立新型研發機構,現已成立12家,學校與南京江北新區共同打造“中國氣象谷”,70家企業明確入駐意向。
南京曾被形容是一座體制之城,豐富的科教資源人口拘囿于體制內,未能融入城市發展。激活豐富的科教資源,南京以發展新型研發機構為機制改革突破口,讓科研團隊持大股,吸引一批批人才奔向南京創新創業。他們也許是要創造更大的財富,也許是要突破自我,也許是為了追求更大的價值,也許是心系家國,推動行業前進,致力解決現實問題……南京400家新型研發機構,吸引2400多位科研人員持股加入,包括115名中外院士,共孵化招引企業7000多家,集聚科研、管理等人員數萬名。圖靈獎得主姚期智、86歲的院士張鈸等老一輩科學家都把人生的第一次創業放在南京。
成立不到3年的江蘇集萃藥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經過兩輪融資,估值35億元,已全面啟動“斑點鼠”計劃,4年內要完成超兩萬個條件性基因敲除品系,成為全球最大的小鼠模型資源庫。
元旦假期,南京云思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云曙先跟進了兩個合同總額均超2億元的垃圾站綜合運營項目。云曙先一畢業就留在南京創業,從事智能垃圾分類,創業之初獲得棲霞區1萬元大學生創業資助,到后面獲得租金減免等多項幫扶,現在公司有60多項發明專利,是國內領先的智能垃圾分類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
最大的約束在制度限制,最大的活力在制度創新。像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樣去保護農民的積極性,像工商注冊制那樣去創造更多個體發展的機會,南京發展新研機構、培育高新技術企業,極大釋放創新能量,許多加入南京創新大潮的科研人員形容,迎來了一場“生命的春天”。
為大局擔當為未來買單
2020年12月30日,經過三輪評選,“2020 中國光學領域十大社會影響力事件(Light10)”評選活動結果公布,紫金山實驗室自主研發的商用毫米波相控陣芯片入圍榜單。
這項成果在世界上首次較為徹底地解決了阻礙CMOS毫米波通信的芯片問題,發射機效率和接收機功耗等指標遠超國際最高水平,且每通道成本僅為傳統常用技術路線的約幾十分之一。
中國工程院院士、網絡通信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主任劉韻潔介紹,要建立覆蓋全球每個角落的寬帶通信網絡,消除信號盲點,必須推動寬帶衛星通信和5G毫米波通信商用落地。這項成果,可為我國5G優勢延續5-10年打下重要基礎。這款芯片正在5G基站和終端進行應用測試,力爭2022年規模商用,屆時將為移動通信領域帶來重大突破。
建設創新名城,本是科研重鎮的南京越來越把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這需要巨大的付出,南京扛起中心城市擔當,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南京明確把“一室一中心”(網絡通信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作為南京創新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工程,建設高水平創新平臺,實現更多原創性科技突破。
在紫金山實驗室,全球首個大網級網絡操作系統CNOS,目前已成功應用于中國聯通A網中,覆蓋全國近400個城市1000多個節點。5G/B5G數據驅動網絡智能開放平臺,首次實現了從商業級獨立組網的5G網絡進行數據實時采集、高效存儲、快速分析和有效增廣。
在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綠色化工技術研究所自主研發的微界面反應強化技術及裝備,應用于江蘇某企業,效能成倍提升,噸產品水耗降低90%以上,直接迫使國外兩條同類生產線宣布永久關閉。
一項關鍵技術,就這樣顛覆了流程工業的范式。
這個中心下設的綠色低碳產業技術研究院,就整合了全市30余家生態環保及相關領域新型研發機構加盟,與綠色低碳相關領域15家龍頭企業共建龍頭企業創新中心,有效鏈接了19家境內外高校和22家國家級科研平臺,集聚了近30名中外院士和千余名科研人員。
南京東郊的麒麟科技城,集中了中科院南京分院和古生物所、土壤所等中科院整建制“一院四所”,擁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際先進的天文光學設計加工測試平臺和多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數千人的研發隊伍正在謀劃建設有關信息高鐵、開源軟件供應鏈等三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南京科技創新高原聳起高峰。
去年4月,擬投資30億元的龍芯產業園項目在江北新區奠基,6家生態鏈企業簽約落戶江北新區,這家代表我國高性能通用處理器最高水平的公司,選擇在南京建立處理器國產化的生態體系。
原始創新長路漫漫,等待無限期,無數不確定,投入巨大,南京甘愿為此努力,今年開始加碼扶持原始創新,對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重大平臺,最高可落實50億元支持。
創新氛圍改寫城市氣質
建設創新名城,其效應體現在數據上,又遠非數據所能涵括。體制的改革、理念的變遷、環境要素的提升、公務員整體素質的改變、創新氛圍的培育,城市軟實力悄無聲息地在發生變化,還將加速變化。
2020年12月11日,南京首個“海智灣”國際人才街區在建鄴河西揭牌,對海外擁有碩士及以上學歷的留學人才,南京提供3個月免租金的“拎包入住”人才公寓和連續3個月、每月3000元的研習補貼。
只要你來,南京就會禮遇你,不問西東,不管結果。這背后固然有一座城市對世界人才流動趨勢的現實判斷,更袒露出城市求賢若渴的姿態。
最熱門的房子,一律把機會先留給人才。南京率先實施人才安居新政,開全國先河,以市場化方式為人才購房開辟優先通道,政府提供低價、低首付房源,符合條件的人才可優先選房、優先搖號?!笆濉逼陂g南京籌建人才房超3.5萬套。首批推出的青奧村“博士房”,每平方米比市場價低1.5萬元,所有樓盤包括諸多中簽率為個位數的樓盤都優先供人才購買。
南京人才住房政策鮮明亮出這座城市的態度:從此以后,不是誰最有錢,誰最有權,就能獲得最好的住房。全城居民從未像今天這樣羨慕人才,從未像現在這樣渴望成為人才。南京即將推出整套人才服務體系,將更大力度提供人才租賃住房,更大范圍從教育、醫療等方面精準服務人才。
金融是發展的活水。在江北新區活躍著400只、5000億元規模基金,基金總認繳規模1400多億元,已投資項目近200個,包括已上市的南大環境、擬上市的集萃藥康等都是受益者。在江北新區的藥谷,每年新增生物醫藥創新型企業近百家,估值超過5億元的有40多家,達10億級的公司近20家,有的有望成長為百億級上市公司。
南京市級新興產業基金及科技創新基金圍繞八大產業鏈設立相關產業引導子基金72只,總規模逾千億元。合作子基金共對外投資項目287個,總投資金額90.6億元,其中南京市區內項目(含引入)投資金額48.2億元,實現返投超1.5倍。已投項目中,有芯朋微電子、寒武紀、震有科技等10余家企業掛牌上市。
南京是江蘇政治中心,曾被戲稱為是一座“官城”,一位開發區辦公室主任曾自嘲,他不敢輕易批評下屬,“誰知道他是什么來頭呢?”建設創新名城,南京向高新園區“開刀”,園區堅決“去行政化”,不管什么來頭,什么身份,所有人員檔案封存,一律競爭上崗,憑業績拿薪酬。沒有真本事,今天的處級明天就有可能要給科級當下屬。
“高新技術產業投資額396.77億元,同比增長18.04%;規上高技術制造業產值2197.06億元,同比增長30.39%……”這是去年前三季度,完成“去行政化”改革的南京高新區交出的答卷。
輕裝上陣,以高新園區為“開路先鋒”,南京將有能力者推到干事創業前臺,正是為企業發展提供最優營商環境。
穩居國家創新型城市“第一方陣”的南京,給創新創業者提供了與城市共成長、充滿想象力的大舞臺。去年12月26日,科技部和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分別公布《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監測報告2020》和《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0》,南京三年創新名城建設結下碩果,創新能力位列國家創新型城市第四。
走在前列的南京就像一個巨大的孵化器,歷經數千年歷史滄桑,走到新的歷史節點,這里正在孵化一座世界創新名城。
(原標題為《一件事,改變一座城》)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