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糖炒栗子買錯會致癌? 3個挑栗子小妙招,避開毒栗子
原創 騰訊醫典
要說民間街頭風味小吃,哪個最當紅,糖炒板栗,絕對能進前三!
街頭巷尾,在熱騰騰的大鍋中翻炒的金黃栗肉,崩裂出甜膩又濃郁的焦香,伴著賣家熟悉的吆喝…..試問,此種美食誘惑,誰能把持得住?

(圖源:soogif)
可坊間一直有傳聞6顆栗子=1碗米飯,還聽說路邊的“糖炒栗子”大都加了石蠟,吃多了致癌。
對于想吃又想瘦的朋友來說,手中的板栗突然就不香了!
那,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栗子之所以背扣上這個帽子,因為它雖然是堅果,但碳水化合物含量實在是高。
熟板栗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能達到46.0% ,和花卷、饅頭、油餅差不多,約是蒸米飯的2倍[1]。
從能量上算,一般一顆板栗重20g,6顆大栗子相當于約一碗蒸米飯(按200克,4兩計算)[1]。
當然,我們并不能直接把米飯和栗子劃等號,畢竟板栗含有非常豐富的營養成分[1]。

(來源:《中國食物成分表》標準版第6版/第一冊[1])
板栗(熟)與蒸米飯(代表值)的營養成分比較(以每100g可食部計)
板栗中礦物質很全面,其胡蘿卜素含量為240微克/100克,而普通的米、面及制品中幾乎不含胡蘿卜素。
另外,板栗中也含有多種礦物質營養素,如鈣、磷、鐵、鉀、鎂等,尤其是鉀含量,是香蕉的近兩倍。
同時,板栗中維生素B2的含量至少是大米的4倍,膳食纖維的含量也比一般精制的白米、白面多一些。
總的來說,栗子雖好,不可多吃,另外如果不小心貪吃了幾顆栗子,那么一定要記得少吃點主食。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推薦每周吃50-70克堅果,相當于每天吃4~5個板栗。
當然對于正在減肥、需要控制血糖、有胃脹及反酸問題的朋友最好還是要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再少吃一點。


街邊小販賣的板栗,栗子外皮油光锃亮的,賣相是真的有誘惑力~
網上就流傳說:這是板栗商家為了提高賣相,往里面添加了提色劑——石蠟!甚至是強致癌物質——工業石蠟!
細思極恐,是真的嗎?

(來源:soogif)
石蠟分食品級石蠟和工業級石蠟。
在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 GB2760-2014 中,明確規定食品級石蠟可用于某幾類食品(一般用于糖果、焙烤類)的加工工藝中,一般板栗中不用添加。
而工業級石蠟里面含有硫化物以及多環芳烴等致癌物,越是劣質的石蠟油,含的有害雜質越多。這是嚴禁在食品中添加,正規渠道買的栗子也不會有。
當然,確實有些黑心商販為了圖便宜,會用價格便宜的劣質工業石蠟油來給板栗提亮。
所以,購買板栗時,這三個細節多多注意,挑到劣質板栗的幾率就越小。

簡單的有三個方法容易上手:看一看、擦一擦、嘗一嘗。
1. 看一看
由下圖就能看出,一個顏色油亮到閃瞎眼,一個顏色稍偏黃暗調一些。
傳統的糖炒栗子應該是用麥芽糖和植物油炒制(加的量也比較少),但是一般做不到色澤很亮很均勻。而加入石蠟的則是烏黑發亮,顏色很深很均勻。


來源:自己拍的(左邊是商場內購買,右邊為街販購買)
2. 擦一擦
可以用紙巾擦一擦外殼,滑溜溜地油漬多的盡量不購買。因為麥芽糖炒的一般表面會有些沾手的感覺,而且也不會有過多油漬。
3. 嘗一嘗
可以買之前,問老板要一顆嘗嘗。如果很甜的,還略微發苦的最好不要買,有些商家會用比白糖甜幾百倍的糖精鈉翻炒。

總結下:盡量選擇在室內加工的糖炒板栗,吃的時候,不要直接將帶皮的栗子放入嘴中,建議先用手剝皮再食用,降低風險。
而且,盡量不要挑選開口的板栗,可食用的部分在炒的過程,難免會沾些灰塵碎屑,對健康有害。
最后加個小提醒:板栗用蒸煮的方法烹飪會更好喲!沒有加糖,而且水分含量較多,熱量相對較少。
審稿專家:徐維盛 |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博士/副研究員
參考文獻
[1]https://www.guinnessworldrecords.cn/news/2014/9/launch-story-60215
[2]陳建國,沈福民.味覺的生理學研究進展[J].生理科學進展,1998(02):3-5.
[3]Bartoshuk LM, Duffy VB, Reed D, et al. Super-tasting, earaches and head injury: genetics andpathology alter our taste worlds. Neuroscience Biobehav Rev, 1996, 20∶79~ 87.
[4]Bartoshuk LM, Duffy VB, Miller IJ. PTC/PROP tasting: anatomy, psychophysics, and sex effects. Psysiol Behav, 1994, 56∶1165~ 1171.
[5]Iglesias-Bartolome R, Uchiyama A, Molinolo AA, et al. Transcriptional signature primes human oral mucosa for rapid wound healing. Sci Transl Med. 2018;10(451):eaap8798.
[6]Powers SK, Criswell D, Lieu F-K, Dodd S, Silverman H. Diaphragmatic fiber type specific adaptation to endurance exercise. Respir Physiol. 1992;89(2):195–207.
[7]St?l PS, Lindman R.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soft palate muscles with respect to fibre types, myosins and capillary supply. J Anat. 2000;197:275–290.
[8]Nashi N, Kang S, Barkdull GC, Lucas J, Davidson TM. Lingual fat at autopsy. Laryngoscope. 2007;117(8):1467-1473.
[9]劉來艷. 舌體大小與OSAHS的相關性分析[D].皖南醫學院,2017.
[10]SIMON S, DE ARAUJO I, GUTIERREZ R, et al.The neural mechanisms of gustation:A distributed processing code[J].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2006, 7(11):890-901.
[11]Gahres, E. E. Tongue rolling and tongue folding and other hereditary movements of the tongue. J. Hered. 43: 221-225, 1952.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