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愛哭的男孩子,身體一定不會太差
原創(chuàng) KY KnowYourself
KY作者/ Jojo
編輯/ Celia
前些天收到這樣一則留言:
“KY君,我是個特別容易哭的人。失戀哭,工作不順利哭。每次吵架,未開口、淚先流,什么氣勢都沒了,最后只能自己生悶氣。有時候,即使沒什么特別原因,我也會突然特別想哭。
朋友們都說我這么愛哭不好,太脆弱了。我這樣是不是真的不正常?到底怎樣才能堅強起來?”
看到這位粉絲的留言,我也在心里鞠了一把辛酸淚。作為一個淚腺超發(fā)達的人,我決定專門寫一篇文章,為哭泣正名!
01.
被誤解的哭泣
在心理學領(lǐng)域,情緒性的哭泣(emotional crying)被看作是一種適應性的進化功能。心理學家Bowlby認為,哭泣是一種依戀行為(attachment behavior)——當嬰兒與母親分開,ta們會使用哭泣的方式表達自己感受到的焦慮與壓力,以尋求和母親的再次聯(lián)結(jié)(Newman, 2007)。
隨著我們逐漸長大,哭泣被賦予了許多其它意義。比如說,在感受到無力和挫敗、不適與疼痛時,在失去我們摯愛的人或事物時,以及在因他人故事而產(chǎn)生共情或感動時,我們都可能哭泣。這些時候,我們的眼淚代表著不同含義,也可能發(fā)揮不同作用。

流淚的常見起因、背后含義,以及可能獲得的反應,截取自Gra?anin, A., Bylsma, L. M., & Vingerhoets, A. J. (2018). Why only humans shed emotional tears. Human Nature, 29(2), 104-133.
實驗結(jié)果表明,哭泣不僅能夠幫助我們釋放情緒和壓力,還能夠促進我們與他人的聯(lián)結(jié)——讓對方覺得我們更加真誠、溫暖、可靠,共情能力更高, 也更適宜交往(Gracanin et al., 2018)。從這個角度來看,哭泣是一種能為我們帶來諸多好處的行為。
那么,為什么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感到,哭泣是一件負面且消極的事情呢?
首先,我們哭泣的習慣以及對它的認知,會受到社會影響。有研究表明,不同性別的嬰兒在哭泣習慣上并無區(qū)別。而在成人以后,女性每月平均的哭泣頻率可達2-5次,男性則只有0-1次(Zingaretti et al., 2017)。
這一區(qū)別在童年后期逐漸形成,研究者們認為,這可能與男孩們經(jīng)常被教導“男兒有淚不輕彈”有關(guān)。他們內(nèi)化了“哭泣是不好的”這一概念,久而久之,就習慣了壓抑情緒,甚至喪失了哭泣的能力。

其次,我們會如何對待哭泣,也與它所發(fā)生的場景及觸發(fā)原因有關(guān)。比如說,當我們因為失戀而感到傷心難過,并在親近的好友面前放聲大哭時,這里的哭泣會被看作是真誠、適當、健康的。它像是一種無需言語的溝通,能夠幫助我們尋求身邊的支持性回應,以及強化社交聯(lián)結(jié)。
而當我們在繁忙的工作場合流淚時,有更多的人會認為這種表達不合時宜。此時,人們更傾向于從負面的角度看待哭泣——認為這個人情緒不夠穩(wěn)定,也有更少的可能提供支持性回應。
合理調(diào)節(jié)情緒,以及恰當?shù)乇磉_自己的感受,經(jīng)常被看作是一種心理成熟且健康的表現(xiàn)。而哭泣,就是情緒表達途徑中十分重要的一種。也就是說,哭泣本身對我們是有好處的,但想要真正從中獲益,我們需要“好好哭”。

02.
那么,怎樣才算“好好哭”?
研究顯示,大部分人會在哭泣后感覺更好,但有10%的人甚至會感覺更差(Bylsma et al., 2008)。這是因為,人們在感受到安全和支持的環(huán)境中,才能夠感到自己的情緒表達是被接納的。相反,當人們認為哭泣是軟弱的象征,甚至在之后遭到嘲笑時,ta們無法從哭泣中獲益。
想要“好好哭”,我們首先需要認可哭泣的作用與合理性。當我們?yōu)榭奁罢?,我們才能夠接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不因為“看不起”自己而在大哭一場后感覺更差。
然后,我們還要選擇合適的場景??奁怯蟹e極作用的,但這并不代表我們可以隨時隨地、想哭就哭……在那些你能夠信任的、愿意與ta們建立親密聯(lián)結(jié)的朋友面前,或是獨自一人、放下一天的責任和壓力后——此時的哭泣更可能為我們帶來積極的效果。
最后,我們想要再次強調(diào),哭泣是一種健康且重要的情感表達。允許自己哭泣時,我們才敢于真正看到那些令人難過的回憶,敢于在欣賞悲傷的電影時認真投入,敢于和自己自然的情緒相聯(lián)結(jié)。
從這個角度來看,哭泣不僅不一定是脆弱的代表,反而可能是一種心理強大的象征
References:
Bylsma, L. M., Vingerhoets, A. J., & Rottenberg, J. (2008). When is crying cathartic? An international study.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7(10), 1165-1187.
Bylsma, L. M., Gra?anin, A., & Vingerhoets, A. J. (2020). A clinical practice review of crying research. Psychotherapy.
Gra?anin, A., Bylsma, L. M., & Vingerhoets, A. J. (2018). Why only humans shed emotional tears. Human Nature, 29(2), 104-133.
Newman, J. D. (2007). Neural circuits underlying crying and cry responding in mammals. 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182(2), 155-165.
Zingaretti, P., Genova, F., Gazzillo, F., & Lingiardi, V. (2017). Patients’ crying experiences in psychotherapy: Relationship with the patient level of personality organization, clinician approach, and therapeutic alliance. Psychotherapy, 54(2), 159.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gòu)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gòu)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