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沿蘇州河而行·貫通|對蘇州河的考現與文旅開發的想象
在12月18日的“澎湃下午茶”中,作家btr以一位普通上海市民的身份,分享了他如何用“路上觀察”的方法在蘇州河“考現”。一位普通市民,即使不了解蘇州河的歷史,也能在“路上觀察”中獲得樂趣。在講座的后半部分,btr展開了他對蘇州河的未來及文旅開發的想象。蘇州河馬拉松、蘇州河香(臭)水,以及更多。
btr在“澎湃下午茶”現場。劉懿琛 圖
路上觀察者的考現

本文圖片均為作者供圖
這張題圖是前天下午在剛通車不久的昌平路橋上拍的。這個叔叔很害羞,躲在風箏后面讓我拍,他站在剛通車的橋上放風箏,非常開心。這個場景算是我在蘇州河邊漫步“考現”所得。
“考現”聽起來是個怪怪的詞,因為我們有考“古”,但不太考“現”;考“未來”也比較少,因為好像只能考已經存在的東西。

這是法國藝術家洛朗·格拉索在奧賽美術館的視頻作品《Artificialis》——大約是“人工的”這樣一個意思——這張截圖展現了冰川下面的甲烷被點燃產生火柱的場景。這就是考現的意象:有很多東西埋藏在下面,在歷史深處,一旦點燃,便在現在顯現。而這個過去在現在顯現的過程,又很有未來感。

想出“考現”這個概念的人叫今和次郎,日本建筑師。1920年代,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建筑變作廢墟,又興起各式安置房,于是他就開始用手繪將觀察記錄下來。
“考現學”的英文叫“modernology”,這個詞在英文里根本不存在,詞根有“現代”的概念。考現學,就是讓我們在當下做“路上觀察”。

日本藝術家赤瀨川原平、藤森照信、南伸坊合著的《路上觀察學入門》今年出版了簡體中文版,非常系統地給出了一種方法上的啟示。對我個人來說,在行走蘇州河的時候,我就是采用這種方法來進行觀察、記錄和想象的。
書中把路上觀察者分為兩類,一類叫“空間派”,通過解讀城市,破解符號來回歸一種和諧的整體性,有一種宏觀視角。
另一種叫 “物件派”,更關注物件脫離整體秩序時展現出的特色,作者認為最強大的秩序是實用性,當這個物件溢出空間的時候,它的實用性就消失了。當實用性消失,觀察才會比較純粹。這是我在行走蘇州河時“觀察”的理論基礎。

作者南伸坊在1970年觀察過日本的一條河,他把河面上漂流的東西都記錄下來,一開始有可爾必思瓶、電視機顯像管、通便藥、化妝水,一直到編號29,河面上還飄著胎兒一個……然后他就沒有記錄下去。
我感覺到這種視角跟我自己的很像。漫步蘇州河時,其實我不是特別關心這個河有什么歷史,或者它要延續到哪里去,但是河面上漂著一條死魚或者一個避孕套,就能吸引我的注意力。

在夏天非常炎熱的時候,有一次走到上海總商會門口的河岸邊,我看到有一條魚,可能在水里太熱了還是怎樣,反正跳到岸上來,然后就死在這里。從這個點出發,不同領域的人可以做不同的想象,比如說可以從生態的角度想象它的死因,而我作為一個寫作者,會想這條魚它為什么會上來,它前世是誰,是不是婁燁電影里的美人魚。還有一只烏龜,它死在了夢清園里面,旁邊還有一個打火機,我會想它是不是取暖的時候失手了。

這些東西都漂流在河上,或遺留在河岸邊。我作為一個普通市民,跑到蘇州河的旁邊,我不會去管那個河以前臭不臭,也不會管宏觀上的東西,可能就是關注一些細微的東西,看到一只烏龜,一條魚,一個打火機,包括還有一些細微的觀察。比如河邊有很多風吹了會旋轉的東西,不知道叫啥,也許是風向標,上面的動植物都稀奇古怪,很多是不重樣的。這是在M50旁邊看到的一只“鶴”,也有花和其他的圖案,反正每一個都不一樣。

那些做研究的人,就是剛才說的日本的路上觀察者,他們會用手繪的方式把觀察到的東西畫下來。比如說林丈二畫的就是井蓋。雖然我們并不知道這些東西是誰設計的,但這些都是我們在路上觀察到的一些有趣的東西。當然如果它旁邊此時飛過一個飛機,就更有趣了。

我們還觀察過很多標牌。作為一個寫作者,對字本來就很敏感,有一天就在寶成橋旁看到了一個禁止的標志。英文寫錯是不稀奇的,但“禁止寵物入內”寫的是“Static Pet in”(靜止的寵物在里面),然后我就拼命在想,為什么會錯成這樣,后來總算想出來了,這個輸入中文的人肯定是一個前后鼻音不分的南方人,他分不清“靜止”和“禁止”。

還有各種各樣的標牌,比如說同樣是在華東政法大學附近,一個牌子上寫著“綠綠茵茵,請勿踩踏”,另一個則是“綠草茵茵,請勿踩踏”。“綠草茵茵”好像是規范的政府宣傳;如果叫“綠綠茵茵”,好像透露出一種可愛的感覺,所以我就想象這個牌子可能是一個退休老爺爺寫的,他一高興大筆一揮“綠綠茵茵”,也挺好的。

這是在造幣廠旁的蘇州河北岸,那一塊做得很規整。那些步道其實太整齊了,就有點無聊。這時候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爺爺。
當時小說家王占黑走在我旁邊。王占黑說,你看你看,這個爺爺在跟樹道歉。小說家的想象力經常令人意想不到,然后我一看,哇,真的爺爺在跟樹“道歉”,鞠躬了很久。我就想爺爺為什么要對這棵樹道歉,想到蘇州河濱河步道開發的一個大問題,旁邊沒有廁所啊!我猜想這個爺爺可能是在樹下拉了一泡尿,然后就向它道歉,還要說土地公公對不起。

我們還看到一些叔叔,在蘇州河沿岸的一些秘密空間。一些所謂的狹隙、縫隙,比如橋底下就是一個典型的空間。曹楊路橋下,我們看到一個“硬核”叔叔,看到我們就非常興奮地跳起探戈。最左側兩個本來吹薩克斯風的人,都不吹了,停下來看。橋下藏龍臥虎,很多人在打牌,也有很多狗,很多阿姨,可能還有中年人在談戀愛。

這是另外一張。蘇州河的防洪堤真的很高,這個孩子要爬上去才能看到河里的東西,當然這個岸也比較安全。總之這個孩子也是個路上觀察者,很認真地看了很久。

我經常對一些“大家在如何觀看”的照片感興趣。這些人都在橋上看啥呢?他們在看前面幾個女生剛剛放生的一些魚,看這些魚是怎么被那些水鳥吃掉的,所以她們說是“放生”,本質上是在“放死”,讓魚“送死”。我看那個箱子上寫著海底撈什么的,她們買了很多鱔魚放生,結果所有的水鳥都來吃。

這是千樹計劃。如果說蘇州河邊有什么是我看著它長大的,那千樹計劃就是。里面有四幢歷史建筑,將被神奇地包裹在千樹計劃里面。據說其中一個小房子以后要做這個區域的博物館,還有一棟是以前李安導演拍《色戒》的時候用的……這個項目的設計者是上海世博會英國館的設計師Thomas Heatherwick。他是按照中國古畫里兩座山的造型設計的。
對蘇州河文旅開發和文創產品的想象
接著我講講對開發文旅的想象。我就想象自己是“蘇州河文旅開發組組長”吧,“自說自話”地對蘇州河沿線文旅做了一些規劃,這是我的“2035規劃”。
首先蘇州河濱河公共空間貫通之后兩岸加起來是42km,馬拉松是42.195km,所以蘇州河適合搞馬拉松。

第二,應該要做一個蘇州河AR的APP。每次我們漫步,經常拿著歷史地圖對照著看。如果有 AR,做到基于地點(location based)的歷史圖像顯示,就可以把歷史圖片疊加在你面前的圖景上,讓你通過一個iPad或者手機就能夠“時光穿梭”到多年以前,甚至多年以后。

作為“文旅開發組組長”,我也有“一江一河”的意識,所以這個游船,不能僅限于蘇州河,要從M50或OCAT經過蘇州河匯入黃浦江的河口,開到浦東美術館、藝倉美術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開到西岸,在每個美術館都停一停,這樣就能形成一條藝術游船線。

還有觀光纜車。我搜到一條新聞說萊茵河纜車壞了六個小時,數百名游客吊在上面。我們蘇州河也可以有,讓大家吊在上面看風景。

我們也可以搞一個河上市集,像保加利亞藝術家Christo做的那樣。因為行走在水上這件事情,很有誘惑。現在上海的市集那么多,還沒有在河上的。

塞納河一到夏天,市政府就會在岸邊鋪上沙子,讓大家在這里乘乘涼,或者曬曬黑。我們蘇州河旁也可以搞“夏日沙灘”,鋪點沙子就很洋氣。

最后,我們還可以做溜冰場,雖然上海不夠冷,但全球氣候正在變化,蘇州河一旦凍住,我們就可以在蘇州河面小心地滑了,非常浪漫。
我還想象了很多蘇州河的文創產品,其中一個就是蘇州河紀念香(臭)水。因為我一想到童年的味道,就是蘇州河的味道很臭。我們一打開香水瓶,聞到的就是1993年的蘇州河臭味,那就是童年的味道。
還要做一把42cm的尺,彎彎曲曲的,1cm代表1km,那這把尺就是彎彎曲曲的42公里的蘇州河。不過彎彎曲曲的尺“處女座”看了肯定很難受,很想把它拉直,所以我們還要做一個42cm彎彎曲曲的軟糖,“處女座”可以把它拉直。
我們還可以做一些鷺鳥的冰箱貼、漫步導游服務,還有蘇州河的長條形風箏;也可以放露天的水幕電影,或者不用水幕,我們就把電影放在四行倉庫的外墻上,放《八佰》,每天晚上放,放800天;我們還可以做水上花船巡游,以及搞冬泳大賽,從外白渡橋游到外環。
最后,一定要成立蘇州河博物館、開辦蘇州河攝影節和雙年展。最后還要搞個蘇州特產街,因為“蘇州河”這個名字是從蘇州借來的。
(姚瑤對整理本文有貢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