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國高質量國際論文數排名世界第二,國際影響力持續上升
光明日報12月30日消息,2020年12月29日,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以下簡稱“中信所”)一年一度的科技論文統計結果發布如約而至。
自1987年以來,中信所一直承擔著中國科技人員在國內外發表論文情況的統計分析工作,每年定期公布中國科技論文產出整體分析報告,并在此基礎上拓展到對中國科技期刊、專利產出、學術圖書出版等情況的統計分析。由于相關宏觀統計數據編入《中國科技統計年鑒》,因此被科技管理部門和學術界廣泛關注和應用。
作為測度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我國科技論文的產出情況如何?統計視角與往年相比有哪些不同?中國科技期刊是否更好地融入了國際學術共同體?面對上述公眾關切,來自中信所的專家在進行權威發布的同時,也給出了明確解讀。
高質量國際論文數排名世界第二
為落實中辦、國辦《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要求,改進科技評價體系,科技部、財政部于2020年印發《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鼓勵科研人員發表高質量論文,包括發表在業界公認的國際頂級或重要科技期刊的論文、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內科技期刊的論文,以及在國內外頂級學術會議上進行報告的論文。“作為原始創新的重要產出之一,科技論文在科技評價體系中的作用,應調整為引導科研人員發表高質量學術成果。為此,我們積極探索開展卓越論文評價研究,注重高質量科研成果的貢獻和影響。”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所長戴國強表示。
中信所經過調研分析,將各學科影響因子和總被引次數同居本學科前10%,且每年刊載學術論文及述評文章數大于50篇的期刊,遴選為世界各學科代表性科技期刊,在其上發表的論文屬于高質量國際論文。統計分析結果顯示:2019年,中國發表高質量國際論文59867篇,占世界份額的31.4%,排在世界第2位;發表高質量國際論文數量最多的世界高校中,中國有4所大學進入前十,分別是: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以發表2420篇居第2位;發表高質量國際論文數量最多的世界研究機構中,中國有5所機構進入前十,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以發表492篇位居第1位,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以377篇排在第3位,進入前十位的中國研究機構還有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有8個學科領域的高質量國際論文數量在學科排名中位列世界首位,它們分別是:工程技術、化學、環境與生態學、計算機科學、材料科學、農業科學、物理學和數學。
高被引論文數占世界份額23.0%
各學科領域影響因子最高的期刊被稱作該學科最具影響力期刊。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副所長郭鐵成介紹,2019年我國在155種最具影響力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為13068篇,比2018年增加1750篇,連續第十年排在世界第2位。“作為國際公認的享有很高學術聲譽的科技期刊,2019年,《科學》《自然》和《細胞》共刊登論文6456篇,其中中國論文425篇,排在世界第4位。美國仍然排在首位,發表論文數為2562篇;英國、德國分列第2位、第3位。”
各學科論文在2010年至2020年被引用次數處于世界前1%的論文,屬于高被引論文。近兩年間發表的論文在最近兩個月得到大量引用,且被引用次數進入本學科前1‰的論文,被稱為熱點論文。相關統計顯示:截至2020年9月,中國高被引論文數為37170篇,占世界份額為23.0%,數量比2019年增加20.9%,世界排名保持在第2位;中國熱點論文數為1375篇,占世界總量的38.4%,數量比2019年增加30.2%,世界排名也保持在第2位。
為引導科技管理部門和科研人員從關注論文數量轉向重視論文質量和影響,激勵原始創新,中信所從2016年開始發布中國卓越科技論文產出狀況報告。“中國卓越科技論文由中國科研人員發表在國際、國內的論文共同組成。其中,國際部分選取各學科領域內被引用次數超過均值的論文,在此基礎上,加入高質量論文、高被引論文、熱點論文等不同維度選出的國際論文;國內部分則取近5年在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中發表于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且論文‘累計被引用時序指標’超越本學科期望值的高影響力論文。”郭鐵成介紹。
根據統計分析結果,2019年,中國卓越科技論文共計38.73萬篇,比2018年增加22.6%;臨床醫學、化學、生物學和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的卓越論文數量最多,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大學、中南大學是卓越論文高產機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是卓越論文產出前列的研究機構。
統計分析結果還顯示,2010年至2020年(截至10月),中國科技人員共發表國際論文301.91萬篇,繼續排在世界第2位;論文共被引用3605.71萬次,增加26.7%,也排在世界第2位。“2019年中國發表的國際論文中,國際合著論文為13.01萬篇,占中國發表論文總數的26.2%。中國作者為第一作者的國際合著論文占中國全部國際合著論文的73.9%,合作伙伴涉及167個國家(地區),其中與美國合著論文占我國全部國際合著論文的43.3%。”郭鐵成強調。
此外,2019年我國作者參與發表的論文中,作者數超過100人且合作機構數大于50個的論文有784篇,比上一年增加201篇;涉及的學科有:粒子與場物理、核物理、天文與天體物理、跨學科的物理研究等;中國機構作為第一作者的論文有94篇。
科技期刊國際顯示度增強
2019年,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提出未來五年,躋身世界一流陣營的科技期刊數量明顯增加,科技期刊的學術組織力、人才凝聚力、創新引領力、國際影響力明顯提高。
中信所的統計分析結果表明,我國進入世界本學科前列的科技期刊數量與影響力都在增加。2019年,SCI(科學引文索引)收錄中國科技期刊208種,比2018年增加21種;EI(工程索引)收錄中國科技期刊223種;Medline(醫學索引)收錄中國科技期刊122種。其中,總被引頻次進入本學科領域排名前1/4的中國期刊有16種,比2018年增加1種;影響因子進入本學科領域排名前1/4的中國期刊有69種,比2018年增加19種。
為切實提高中國科技期刊的整體水平,更好地宣傳和利用我國的優秀學術成果,中信所利用科學計量指標和同行評議相結合的方法,每年遴選5000篇優秀中文學術論文,建設“領跑者5000——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頂尖學術論文平臺”(F5000),以英文長文摘的形式集中對外展示和交流我國的優秀學術論文。“通過與國際重要信息服務機構和出版機構合作,將論文集中鏈接、推送給國際同行,為中文發表的論文、作者和中文學術期刊融入國際學術共同體提供高效渠道。”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科學計量與評價研究中心主任潘云濤指出。
目前,領跑者5000平臺已獲得692.3萬次檢索,吸引了來自美國、加拿大、英國、日本、德國、法國、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用戶訪問。“國際訪問用戶主要來自國外大學和科研單位,包括美國的康奈爾大學、哈佛大學,英國的劍橋大學、倫敦大學、牛津大學,以及美國的勞倫斯·利弗摩爾、橡樹嶺、阿貢國家實驗室等。此外,領跑者5000平臺還獲得了包括《科學》《美國科學院院報》《美國醫學會雜志》等994家國際學術期刊的關注。”潘云濤補充說。
(原題為《我國科技論文國際影響力持續上升》)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