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腦力記者vs體力記者,有了網絡信息,現場還用去嗎?

作者:關海蘭
來源:南方傳媒書院
導讀:
1爭論: 腦力記者與體力記者
2都做新媒體了,現場還用去嗎?
3后真相時代: 腦力記者生存危機
4無現場不新聞,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5記者的工作,不僅是腦力工作,也是體力工作
摘要
新媒體時代,科技的進步給整個新聞事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記者依靠網絡搜索就可以獲得大量自己想要的信息,甚至不去到現場也能夠寫出幾千字的大稿,技術的進步正在一步步弱化記者在場的必要性,網絡時代,現場還用去嗎?
1.爭論: 腦力記者與體力記者
2018年臺風“山竹”襲擊廣東,當曠野無處可藏的時候,記者仍然在一線冒著生命危險為人們直播風暴現場的情況。在直播過程中,女記者只好用繩子綁住自己的腰,以防被臺風吹走,而男記者有的即使160多公斤,有時候也站不穩腳,有的剛直播到一半,身后的水浪就直擊上來……


這直播讓人們看得心驚膽戰,人們一邊為記者的安危所擔憂,一邊為記者的敬業所敬佩。
但也有人否定記者冒著生命危險到現場報道的必要性,認為現在科技那么發達,借助氣象臺的報道,和網友上傳的臺風的現場圖片,最后在臺風之后補拍一下現場的狀況,不也可以做出現場報道嗎?
然而,現在記者真的可以那么輕松了嗎?
隨著獲取信息的快捷,越來越多的記者不愿意趕到現場,他們得到一個選題,更樂意于坐在辦公室里,吹著空調,吃著水果,對著電腦敲打著文字,對百度檢索的信息加工成為自己的東西,他們只需要動動腦和動動手,不出兩個小時,就可以輕輕松松完成一篇幾千字、大眾喜歡看的稿子。活脫脫一個靠敲打鍵盤寫稿的“鍵盤俠”。這類記者稱為“腦力記者”,即為只靠大腦思考的記者。

而那種扛著大攝像機,準備時刻奔跑在現場,要是哪里發生了地震、泥石流、臺風,那里就會有他們的身影,這類記者則稱為“體力記者”。遇到災難性事件時,別人都想離危險地域越遠越好,但是體力記者不一樣,即使是在狂風暴雨中,他們也要奔赴到現場為人們直播現場狀況。他們有時即使穿著雨衣,也控制不了頭發隨風凌亂飄動的局面,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在對現場進行報道,而在他們身后,是被大雨刮倒的樹木、大型雨傘……
2.都做新媒體了,現場還用去嗎?
互聯網時代,記者可以通過電話等社交應用聯系采訪到當事人,也可以利用網絡進行大量的信息資料的整合處理。“體力記者”即使跑斷腿,也比不過“腦力記者”的發稿速度快,甚至有可能出現剛跑到現場,就已經喪失了新聞時效性和獨家報道的機會。
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人認為,既然靠互聯網也能夠寫新聞、寫稿子,那么,記者還需要費時費力地趕到現場嗎?記者去現場還有意義嗎?同時記者去現場能夠獲得什么呢?

學新聞的人應該都知道這樣一句話:“新聞是跑出來的”。無論在什么時候,去現場,往往是記者去報道新聞的使命。對于一些突發性事件,災難性事件,如果記者能夠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就能夠真實記錄事件發生的經過、結果,并且能夠及時發現問題,比如記者第一時間可以記錄現場的情況,包括傷亡人數,群眾的反應,以及事后可以采訪前來調查的警察、前來救助的工作人員,這樣可以確保事件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以及客觀性。

前幾天,新京報某男記者報道了自己充當臥底報名了微整形速成班的過程,在這過程中,他發現這家機構內并未懸掛營業執照和醫療資質、老師聲稱學員7天就可以學完回家。但一周下來學員連打針手還是抖的、在現場并未看到消毒設備,唯一一盞消毒燈也無法正常工作,學員穿的一次性手術服,被老師要求連穿7天。

老師推薦學員售賣“假藥”,而藥商都是正規醫藥公司,但是他們私下也會出售進口禁藥。學校可以從藥品中抽成、雖多為違規辦學,但市場火熱,無部門出來監督管理等一系列問題。
若不是記者臥底到現場,人們又怎么會知道不合格的美容機構里有那么多不為人知的險惡呢?
這樣的新聞并不少見,記者冒著生命危險深入現場調查,為的是能夠更好地把新聞真相真實且生動地展現給人們。
而有些媒體,為了一時的熱點報道,不追求新聞的真實性,最終是拿起磚頭砸自己的腳,賠了夫人又折兵。
3.后真相時代: 腦力記者生存危機
當真相穿上鞋子,謠言已經滿天飛了。如今,大家對反轉新聞都習以為常了,反而是某個報道沒有反轉,大家覺得怪異。這無疑也增大了辟謠的成本。僅僅靠在辦公室里搜索信息就想得到重磅獨家消息,可不太現實。
互聯網時代,依靠網絡進行信息檢索,可以讓媒體的發稿速度快,使新聞發布比其他媒體更快一步,達到賺取一定流量的效果。但與此同時,很容易出現信息有偏差、信息失真、造成假新聞、傳播途徑不暢通等問題。
2018年10月的重慶公交墜江事件中,人們知道得最多的應該是車上的某乘客在乘坐公交的過程中,與正在駕車行駛中的公交車司機發生激烈爭吵并互毆,才導致車輛失控向左偏離越過了中心實線,與對向正常行駛的紅色小轎車相撞,沖上了路沿,最終撞斷護欄墜入江中。

然而,最初的新聞報道并不是這樣的,最開始,多家有較大影響力的媒體發布新聞稱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系開紅色轎車的女司機駕車逆行導致。

由此可知,媒體在還沒有查明真相之前,為了搶占先機,吸人眼球,對該事件先入為主,引用了錯誤的消息,把事故發生的原因怪罪于“女司機”,最后給她及她的家人造成很大困擾。其實,在這件事情上,女司機是不是逆行,等待警方的監控調查結果便可以知道,又何必急于一時呢?
又如《北京青年報》在2018年報道的快遞小哥疑因快遞被偷在雨中痛哭的報道引發不少關注。然而,很快,事情出現了反轉,視頻拍攝者稱自己只看見快遞員在雨中哭泣,所謂快遞被盜是其個人推斷,而最后上海普陀區公安分局也稱他們沒有接到類似丟失快遞的警情,快遞小哥實則是與女友吵架后才在雨中哭泣,并非新聞剛開始所說的因快遞被盜而哭泣。

從新聞報道中看,該新聞有理有據,讓人很難相信此新聞竟然還是和事實有偏差。在技術發達的今天,有圖也不一定有真相,后期剪輯合成的視頻反而更具有迷惑性。造成該假新聞的原因,無非是該記者偏信視頻拍攝者的個人猜測,最后還編造自己已經從其他渠道上了解了一下情況,使新聞看起來言之有理,面面俱到。
這種靠腦力編出來的新聞最后不但欺騙了觀眾,而且有違記者的職業準則。因此,媒體對于消息真實性的確認一定要慎之又慎。對于突發事件,既要及時,又要準確。這時就要求記者應該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盡量第一時間得到第一手資料。
4.無現場不新聞,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記者是社會活動家,是社會的瞭望哨,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是的,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很多新聞記者忘記了自己的職業根本,坐著車子轉,隔著玻璃看,注重聽匯報,拿來材料看,敷衍了事,不愿意沉下去跑現場,常常是浮光掠影、走馬觀花溜一圈,新聞報道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的事兒,屢屢出現。
做新聞采訪,要帶著感情、帶著責任,放下架子、撲下身子,與新聞現場零距離接觸、面對面交流,甘當“小學生”。把采訪對象是最真誠的朋友,只有自己有誠意了,他們才會說真話、道真情。
5.記者的工作,不僅是腦力工作,也是體力工作
民初新聞記者黃遠生說過:“新聞記者應該具備四種能力,即腦筋能想、腿能奔走、耳能聽、手能寫。”
可見,不管是在民國時期,還是在新媒體時代,體力記者和腦力記者都很重要,而且這兩者應該是一個相互協調的關系。我們都知道,要想成功采訪一個人,問出自己想知道的東西,采訪前的準備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這兩者相互配合好,做出來的新聞才能震撼人心。
現場采寫很重要,百度檢索只是一個輔助的工具,足夠有效的信息可以讓你的采訪事半功倍。例如,調查采訪前的準備工作就有很多是依靠信息搜索的方法來找到自己想要的材料,如閱讀相關資料對事實相關背景進行一定的了解和通過人際關系對采訪對象進行了解,比如采訪對象的主要成就、性格愛好、當時情緒、親友關系等。
在媒介不斷變革的今天,信息傳遞速度激長的時代,新聞工作者獲取信息的渠道來源、渠道更豐富,更廣泛。反思麥克盧漢曾經指出的“媒介即訊息”,在媒介技術時代,技術并不能決定內容,并不能左右新聞議題,做好新聞工作,只在家里敲敲鍵盤是遠遠不夠的。

新聞工作應該繼承傳統新聞工作的思維方式,學習媒介技術帶來的高效率采寫方法。
記者的工作,不僅是體力工作,也是腦力工作,只有兩者相互配合好,才可以讓記者的現場工作更加順利。

如今的記者正在丟掉敬業精神,這很危險!
南方傳媒書院 陳安慶
現如今,工作條件、交通、通信的方便、快捷,讓今天的年輕一代記者越來越懶惰,電腦廣泛使用,如今的新聞記者,現場采訪居然連個筆都不帶了,寫字記錄采訪筆記都開始偷懶了。
網上的資料多了,如今的新聞記者都懶得去現場了,從微博等社交媒體扒東西,妄圖替代現場采訪。思想也變得懶了,年輕記者采訪,基本上不做筆記,也不認真聽,很多新聞現場去采訪的年輕記者,竟然連筆和本子都不帶 ……
沒做過兩三年記者,就把自己當大牌,疲于應付、散漫傲嬌卻沒有什么本事,進取心衰退,責任感淡化,年輕記者身上的壞毛病,需要自己照照鏡子!
老一代媒體人身上的優良傳統沒繼承發揚下來,腦勤、腿勤、手勤,做不到了!你是干什么的,搞傳媒的是混飯吃的嗎?跑一個會議新聞,一個字不記錄,就等著向會議主辦方要通稿,要來的通稿一個字不改,恬不知恥的加上自己的大名,傳給編輯部就算完事?通稿是你寫的嗎?同去的記者是不是也是一樣發通稿,不寫一個字?都這樣搞,新聞媒體還有發展嗎?這樣疲于應付混飯吃的態度,能做好新聞嗎?
常有新聞同行抱怨,由于媒體太多,人們對新聞記者的重視程度已大不如從前,無冕之王的形象已大打折扣。這是誰造成的?這是一些爛記者自毀形象造成的!你如果不敬業,你乘早滾蛋得了!混什么混?有意思嗎?
總有這樣一些記者,到現場采訪走馬觀花,蜻蜓點水,更有甚者,根本不到現場,讓別人傳個通稿,傳個通稿吧,一個字都懶得改!這些人不僅毀壞了記者形象,也毀壞了自己工作的媒體的品牌聲譽。
一個合格的新聞記者應該不怕吃苦,深入基層,敢于追求新聞的真實性的好作風,靠網絡拼湊背景信息出稿子的記者,絕不是好記者。
敬業就是專心致志,以事其業。覺得苦覺得累,你可以盡早從這個職業生涯中解脫,看哪一行可以養懶人懶漢,沒必要混媒體。敬業,不僅是單位對員工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新聞記者的立身之本。如果連這一點職業態度都沒有,你干啥都是三四流,因為你就是個好逸惡勞的混混罷了!干哪一行不需要吃苦耐勞?
敷衍塞責,庸碌無為,一事無成,如果你對新聞事業燃不起激情,就趁早離開,不要做慵、懶、散的負面典型。不愿下基層,不愿到一線,不愿到現場,只想坐在辦公室,吃著西瓜,吹著空調,抄文件材料的混混記者,你不如不干這一行!
換句話說,既然你當記者,就要有個記者的樣子,好記者需要先天的條件,更需要后天的敬業、無我、刻苦磨練和砥礪。對自己的職業、自己的飯碗要熱愛、發自內心的熱愛,為自己的工作感到驕傲,尊敬尊崇自己的職業,把工作當回事,要不怕辛苦、不危艱險,把職業榮譽和羽毛當回事,沒這一點精神,你還是趁早從新聞行業當中滾蛋得了!請你不要愧對新聞這份職業!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