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張湘民:用俠骨仁心治病,為試驗新手術甘當“小白鼠”
原創 葉芳 39深呼吸 收錄于話題#仁心5個
▼

張湘民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鼾癥門診、睡眠呼吸障礙診療專科主任醫師,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擅長鼻咽喉氣道疾病、鼾癥、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OSAHS)等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VOL.285
作者|葉芳
攝影|陳家穎
編審|辛欣
編輯|廖穎瑤
本文共4329字,閱讀時間8分鐘
酣睡中突然憋醒是一種什么滋味?46歲的模具工何丁有絕對的發言權。
寒冬夜深露重,肉體跟隨大腦一起進入夢鄉游向深處,“突然好像有人用手掐著我的氣管,捏得死死的,氧氣進不來,二氧化碳出不去,每一口氣都要從身體里面死命往外挖。”意識在掙扎中猛地清醒過來,何丁坐直身子倒吸一口涼氣“真怕就這樣憋死過去”,此時方覺驚出了一身冷汗。
“戴呼吸機一年多了,但上班依然會打瞌睡,頭痛厲害,且脾氣越發古怪,經常被人嫌棄”,他告訴39健康·仁心欄目組,這次專程從高州趕來看張湘民一周一次的門診,就是希望徹底解決睡眠呼吸暫停問題。
下午兩點半還不到,耳鼻喉頭頸外科候診區已經滿座。62歲的張湘民在助手幫忙下穿上隔離衣、戴好N95口罩,一切準備就緒,馬上開診。

◎ 張湘民一面聽病人訴說病情,一面在病歷本上做記錄。
掛號搶到首位的何丁快步走進診室,剛坐下就迫不及待地說出自己的訴求,其昏黃帶血絲的雙眼透露著疲憊。
“你也別太著急,呼吸暫停綜合征(英文簡稱OSAHS)得講究綜合治療,現在每晚睡覺是戴呼吸機吧?”張湘民一邊寬解眼前這位濃眉大眼的中年患者,一邊拿起壓舌板伸到其嘴里查看咽喉,結束后建議先完善檢查,主要是X光、鼻咽喉鏡、睡眠監測。
看診過程中,不時有病人推門進來要求加號,溫和的張湘民有求必應,回頭跟何丁詳細交待:是什么檢查、多少錢、去哪繳費、到幾樓做檢查、新冠常態下的住院須知等。了解到何丁目前正在待業中,他又熱心主動告知:“如果做手術經濟有困難的話,我們可以給你申請扶貧基金。”
對于檢測結果,他比病人還著急,主動讓何丁添加微信,“因為我明天不在這兒上班,檢測完你明天就把結果發到我微信上,到時再聯系辦住院”。

◎ 看診完,張湘民仔細交待注意事項,并主動讓病人添加微信。
1
繼承父母衣缽,
曾在兵團當護士衛生兵
作為廣東知名的睡眠呼吸障礙診療專家,現在是退休返聘,張湘民很珍惜每周一次的出診時間。但他告訴39健康·仁心欄目組,這份干了近四十年的工作,其實并不是他當初的興趣。出生于醫學世家,從爺爺輩開始行醫,父親母親也都是醫生,但學生時代的他從未曾想過要承父母衣缽。
“我的理想是當工人,如果有機會去當兵也不錯!”
當理想遇上現實,張湘民的兩個愿望都落空了,命運那只無形的大手把他一點點拽向醫學。
◎ 張湘民談行醫感悟。
文革期間,張湘民跟隨父母到廣東汕頭農村上山下鄉。15歲讀完初中,他獲得了一個去海南參加生產建設兵團的寶貴機會。在建設兵團什么重活臟活都干,種種經歷雖苦,但也積累下了格外寶貴的人生經驗。
天真知足的張湘民,當時覺得在兵團一直這么干下去也不錯,沒想到人生再次出現轉折——被選派到兵團四師醫院護士訓練班學習,并留院當護士。

◎ 張湘民和助手在討論病人的診治情況。
后來,兵團解散改建為農場,他面臨轉行有了自主選擇的機會,“我喜歡動手,還是去學習醫療器械修理吧”。他每天如饑似渴學習修理技能,關鍵是感覺離工科夢不那么遙遠了。
“年齡漸長,也經歷多了,我意識到光拼命工作是不行的,”當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制度,張湘民通過自身努力拼搏成為首屆大學生,第一志愿填報了心愛的工學院,然而命運捉弄使他與工科失之交臂,與醫學再續前緣,被海南醫學院錄取了。
既來之則安之,何況在雙親的影響下,他對醫學并非沒有好感——醫生很辛苦,但很受社會尊重。

◎ 張湘民在給病人檢查耳朵。
“每天病人排著長隊找父親看診,治好的病人對父親的醫術贊口不絕,甚至一些病人跟我們家的關系就像親戚一樣。”回憶起父母的行醫點滴,張湘民的臉上不禁露出了笑容,他說:“母親常常在半夜被叫去接生,處理棘手的難產成功迎接新生命,感激不已的產婦一定要認她做孩子的干媽。”
在學醫過程中,師長們潛心努力做科研,悉心給病人診治,張湘民耳濡目染,不斷堅定從醫方向。因為學習成績優異,動手能力強,他這匹千里馬終于遇到伯樂,被當時的院長兼耳鼻喉科主任,推薦去動手機會較多的耳鼻喉科。考上研究生繼續在耳鼻喉科專業深造,在導師的言傳身教下,張湘民快速成長,醫術不斷精進,把德藝雙馨作為畢生追求。
2
病人眼中的杏林圣者,
擁有俠骨仁心
耳鼻喉科既不是外科,也不是內科,但隨著學科發展,越來越多涉及到外科治療手段。睡眠呼吸暫停障礙綜合征、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鼻顱底及側顱底(聽神經瘤等)腫瘤、鼻咽喉氣管腫瘤等疑難病,經保守治療無效往往需要手術。
在其他雷厲風行的外科醫生面前,張湘民是一種另類的溫潤如玉。“慈祥,好脾氣”、“杏林圣者”、“俠骨仁心”、“醫術高明”……都是病人給他貼的標簽。

◎ 張湘民對待病人溫潤如玉,認真傾聽。
走進張湘民的診室,一眼就看到那幅大得近乎夸張的牌匾,竟是一封患者家屬“感謝信”。這背后的故事得從六年前說起:
朱伯5歲的孫子小輝不幸感染了乳頭狀瘤病,腫瘤長在聲帶上。手術切除原本是治愈的希望,無奈這個腫瘤太頑強,就像韭菜一樣,一茬接一茬地復發。而治療的速度似乎永遠跟不上腫瘤野蠻生長的速度。
2014年腫瘤又復發了,巨大的瘤子堵塞氣道讓小輝呼吸困難,不得不切開氣管。如此一來,呼吸得到了改善,卻給了狡猾的腫瘤可趁之機,它將魔爪伸到氣管切開的瘺口去,還繼續往下瘋狂生長。
因病情十分棘手,小輝的爸媽帶著孩子跑了全國知名的多家大醫院求醫未果,屢屢被婉拒,小輝生命危在旦夕,親爸親媽也打算忍痛放棄。但是,固執的朱伯不死心,堅持為孫子尋醫,也正是老人把小輝帶到張湘民面前。張湘民被爺孫倆感動了,欣然答應收下病危的小輝,并盡全力去救治。

◎ 張湘民在給病人看診。
“治療最大的難度在于腫瘤易復發,必須徹底斬草除根”,張湘民反復試驗比較了多種方法,決定采用新技術內窺鏡切除+電凝治療, 內窺鏡從氣管一路深入到肺里,然后一點一點地切除腫瘤,再進行電凝處理防止復發。如此反復做了三次手術,終于成功阻斷腫瘤,沒有再復發。
這讓朱伯喜出望外,他說,“張教授細心地診斷,科學地分析,合理地安排,精心地治療,三年時間里為孫子小輝進行了六次摘除手術,使孫子獲得了重生。現在小輝身體健康,就讀初中二年級,成績優秀。”
這位樸素的老人不知道拿什么感謝醫生,唯有以書信聊表感激,他寫道:張教授及全體醫護人員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默默無聞的奉獻精神,詮釋著當代醫生的職責操守和醫道本色,尤其是張教授的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堪稱醫者楷模。

◎ 張湘民細看病人的各項檢查結果。
3
為試驗新手術,
親自動手給自己做手術
張湘民不僅是一位秉持仁心救死扶傷的醫者,同時也是一名資深的OSAHS病人,隨著年齡增大,癥狀逐漸加重。對于門診病人何丁描述的鼾癥之苦,以及對猝死的恐懼,他完全能夠感同身受。在退休前的十余年時間,其主要精力也是花在攻克這一頑疾上面。每次出診,過半病人都是打鼾患者,不乏三四歲的幼童。

◎ 幾歲的孩子睡覺打呼嚕,張湘民仔細檢查咽喉頸部狀況。
呼吸機治療是目前OSAHS患者首選的保守治療手段;對于呼吸機療效不佳的重度患者,手術是唯一希望。現在的手術方法很多,但仍存在許多缺陷,療效較好的手術創傷大,創傷小的手術則療效差。
試用業界常用的口腔矯治器和CPAP治療手段后,張湘民對普通患者無法耐受、難以堅持的情況更加感同身受,這更加堅定了他要探討更微創更有效的OSAHS治療方法的決心。

◎ 張湘民在做手術。(受訪者供圖)
人體內最靈活的那塊肌肉“舌頭”,由于睡眠時松弛“失重下墜”在阻塞的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張湘民說,從“舌頭”出發的手術方法不少,臨床上開展最多的是懸雍垂腭咽成形術(UPPP),但手術風險較大且遠期手術成功率僅為40%左右。經長期臨床和實驗觀察研究,他改良設計出一種舌背彈性牽拉手術方法。
為了驗證手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他自告奮勇甘當“小白鼠”,自己給自己做手術。在麻醉醫師和助手的協助下,采用局麻,利用3D顯微攝像系統和高清電視進行低溫等離子舌痛隧道成型術,耗時40分鐘成功完成。

◎ 張湘民教授給自己做手術。(受訪者供圖)
“我既是醫生又是病人,可以冷靜且理性進行轉換角色,自己給自己做手術不是在冒險,也不是在作秀,而是在繼承先輩嘗百草的精神。”張湘民談起當年給自己動手術的初衷時如是說,“對這項新技術,我試了好了才可以更加放心地用在患者身上!”
多年來,張湘民孜孜不倦改進 OSAHS手術,發現改良舌背牽拉術的耐受性不佳后,果斷棄用,轉變思維研究改進,如今又設計出舌牽拉植入式手術方式。與此同時,探索熱熔刀、冷凍治療器械對于OSAHS的治療。他說,手術方法有很多選擇,適合病人的才是最好的。
4
愛搞發明造裝備,
手握近百項專利
時光荏苒如白駒過隙,在從事耳鼻咽喉專科的道路上,張湘民不僅用精湛的醫術為病人解除痛苦,更活用自己的修理技術,潛心研發各種醫療器械,手握近百項專利,包括四十多項國際及國家級專利,成為名副其實的“發明達人”。

◎ 科室的很多儀器設備都經張湘民改良或修理過。
有一回,手術室護士小陳收集了一大筐已經用鈍了的手術剪刀,正準備拿去按照規定程序銷毀,路上遇到了剛下手術的張湘民。砂輪機一擺,教授化身“匠人”,他用嫻熟的技巧,稍加打磨,鈍刃重露鋒芒。
不止在手術室“信手拈來”,張湘民還經常在自家廚房里“變廢為寶”,研制改進了許多厲害的“秘密武器”。他告訴39健康·仁心欄目組,廚房里除了鍋、碗、瓢、盆,還陳列了各式各樣的外科器械,不用做手術的日子里,就窩在廚房里給各種器械做升級改造。

◎ 張湘民經常在廚房里搞發明創造。(受訪者供圖)
在新冠肺炎期間,張湘民在家搗鼓出8項國家專利,其中就有用于咽拭子采樣及口咽檢查的防護裝置。
以呼吸道飛沫傳播和密切接觸傳播為主的新冠肺炎,同時存在經氣溶膠傳播的可能。進行耳鼻喉頭頸外科診療,病人的鼻咽喉等部位直接暴露,像內窺鏡觸碰鼻咽粘膜易引起患者打噴嚏或不由自主的咳嗽、干嘔等情況,無疑增加了醫患交叉感染的風險。
為此,張湘民設計出一種集“咽拭子采集、口咽檢查、防護、照明攝像”多功能的防護裝置。經測試,該裝置能有效減少交叉感染的風險。為了共同抗擊疫情,他還公開了該專利的相關資料。

◎ 張湘民發明的咽拭子采樣及口咽檢查的防護裝置。
據統計,光是今年申請的專利就多達20項。
張湘民回憶,自己從小好動調皮,從觀摩大人修理、做玩具,到慢慢學會自己動手造彈弓、鳥槍、鐵圈,還會幫家里鄰居修鎖頭、修鬧鐘。在《十萬個為什么》等科學好書的滋養下,對工科越來越癡迷。后來參加建設兵團、去了醫院工作,受到華羅庚黃金分割法的啟發,又專門學習了醫療器械修理,張湘民磨煉出一手爐火純青的修理技能。

◎ 張湘民用給自己發明的口咽檢查裝置,給病人做檢查。
“鑄劍更懂劍”這句話同樣適用在張湘民身上。對外科醫生而言,手中的器械便是真正的性命所系,正因為深諳器械脾性,才能更好為他所用驅除病魔。
這樣的醫者,也讓患者愿意信賴。
通訊員:戴希安
*本文中患者及家屬姓名均為化名
RECOMMEND
原標題:《張湘民:用俠骨仁心治病,為試驗新手術甘當“小白鼠”》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