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的蘇州河|徐昕:恍惚的眼前,與蘇州河和解
【編者按】
與磅礴的江水不同,蘇州河曾與在周邊生活的人們息息相關,她承載過居民家中一部分生活空間的功能,也曾擔負過許多人的買賣生計,是一些人漂泊的住所,也是工廠傾瀉廢棄物的出口……熙攘、繁忙、雜亂甚至骯臟;然隨歲月變遷,城市功能改造提升,她亦要轉變,試圖成為更多人走進和了解上海的“會客廳”。
有人悵然,那些留在時光里的氣味注定要被帶走;有人懷想,她的更新會帶來新的氣象; 也有人想得通透,新的東西終會成為舊的記憶……哪怕是同一條河流,同一段河岸,在每個人眼里都是不同的,河流則包容了這份差異性。在蘇州河42公里岸線貫通之際,澎湃新聞·視界邀請6位攝影師,以一周時間觀察流經上海城區的六段改造岸線,黃浦、虹口、靜安、長寧、普陀、嘉定。通過圖與文,我們看到蘇州河中的新與舊,改變與堅守,個人與群體。

黃昏時的南蘇州路。本文圖片 徐昕
恍惚的眼前
徐昕/在讀研究生、自由攝影師
陸元敏拿著相機每天騎車經過蘇州河去文化宮上班,已經是三十年前的事情了。婁燁舉著攝像機穿河而過拍出《蘇州河》已也經過去了快20年。而賈樟柯拍攝的《海上傳奇》紀錄片也已經是十年前的事情了。一代又一代的導演,攝影師,不厭其煩地將鏡頭對著這條穿過上海這座城市的河流。那么我呢?自然也逃不過。
蘇州河畔那條名叫慎余里的弄堂,我也已經出走了八年時間。在這八年之中,我離開過上海,城市也在不斷變化,而蘇州河卻依舊兀自日夜流淌著,就像是一種信標,告訴著我曾經的弄堂雖然化為了廢墟,但它依舊還能陪著我。慎余里是我的外婆家,也是我的樂園。三層樓的曬臺之上,向東能望見東方明珠,向南向西便是蘇州河。兒時的河面時常駁船魚貫而出,一條接著一條,外婆便喚我來看船。外公會拉著我走過每一座橋,沿河而行盡頭便是霓虹旖旎的外灘。每一座橋之間不同的路段,都有著不同的氣味,橡膠的氣味,五金機油的氣味,老房子被太陽曬過后溫暖而又陳舊的氣味……太多的細節不忍回想。
在無數次自暴自棄與蘇州河再也不似從前的憤懣后,我決定與自己,與這條河流和解。于是我重新背起相機,用一種帶著審美和玩味的目光去認識,去記錄屬于這個時代的她。

蘇州河上久違的駁船。

乍浦路橋的生活空間。

浙江路橋堍下工作的工人。

上海大廈對面拍照的女生。

河濱大樓做操的姑娘與修繕河南路橋的工人。

河濱大樓下遛狗的居民。

河南路橋下維修的工人。

外灘附近修繕的綠化帶。

浙江北路附近修繕的河堤。

乍浦路橋的工人。

蘇州河邊商店很有年代感的字。

蘇州河邊鍛煉的居民。

行人。

乍浦路橋。

酒店對面晚鍛煉的人。

修繕。

黃昏時的南蘇州路。

河濱大樓遠眺外灘。

郵政大樓下休息的工人。

行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