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侯麥書單 | 生活就是電影,愛情也是哲學
埃里克·侯麥在其近六十年的導演生涯中,幾乎每部作品都在重現同一個電影母題——愛情。他讓筆下的角色無數次投身電影空間中,探索愛情中的自由意志、機遇與不朽,這是侯麥精心譜寫的一首優雅雋永的愛情哲學變奏曲,也是他對于人類安身立命的終極關懷。
今年正值法國電影新浪潮大師埃里克·侯麥誕辰一百周年。深圳百老匯電影中心將于2020年12月30日至2021年1月11日為深圳、廣州兩地影迷帶來侯麥百年誕辰回顧展,邀請觀眾共同回味這位愛情哲學大師曾給予我們的點滴智慧。

事實上,埃里克·侯麥并不是導演的真名。他的真名叫莫里斯·亨利·約瑟夫·舍萊爾(Maurice Henri Joseph Schérer),埃里克·侯麥只是他的化名,分別取自他喜愛的導演埃里克·馮·斯特勞亨(Eric von Stroheim)的名和小說家薩克斯·侯麥(Sax Rohmer)的姓。
侯麥的第一個職業是教師,不久轉向電影評論,1950年他成為著名的《電影手冊》的創始編輯之一,與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雅克·里維埃等后來著名的“新浪潮”導演一起工作,并做了7年主編。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拍攝電影,侯麥一生共拍攝了50多部影片,其獨樹一幟的法式清新令人過目難忘,他擅長在電影中探討情感與道德,采用富有哲理的人物對話,看似平淡,卻充滿了智慧的火花。
編劇博尼策曾經評論說:“應該怎樣生活,應該怎樣去愛?這樣的基本問題沖擊著侯麥片中人物的內心。他們怎樣找到自己的出口?”不過,在陷入電影情節之前,我們可能更多的會被畫面和氛圍所吸引,那樣的簡潔、純粹,真摯和淳樸勁兒,似乎毫不費力地就把生活升華成了一種藝術形態。
本期booklist我們就聊一聊侯麥電影里的文學、哲學和法式生活。
01
侯麥電影里的文學、哲學
《紐約客》曾寫道,“對侯麥的主人公們來說,野心、金錢與階級并不重要,他們唯一信奉的階級,便是品味與表達能力。” 他們調情時會說:“來我家吧,我有很多書。”

《夏天的故事》劇照

《冬天的故事》劇照

《午后之愛》劇照

《慕德家一夜》劇照
侯麥本人喜愛哲學和文學,他的電影主角們大都受過良好的教育,談吐中常常提到哲學或文學書籍。書籍有時在他的電影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甚至是情節的重要樞紐。

《春天的故事》劇照。從右向左:黑格爾《美學》,胡塞爾《純粹現象學和現象學哲學的觀念》,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柏拉圖《泰阿泰德篇·巴門尼德斯篇》,歌德《浮士德》,康德《判斷力批判》,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海德格爾,柏拉圖《理想國》。
在《春天的故事》里,通曉哲學的珍妮不斷的尋找和測量人和人之間最適合的距離。電影中的項鏈最初作為道德事件出現,娜塔莎懷疑父親的新女友偷了戒指,而父親則認為可能是娜塔莎出于對女友的討厭藏起了項鏈,電影最終以項鏈的失而復得結束。珍妮與娜塔莎聊天時提到,如果有人戴著柏拉圖《理想國》中的能讓人隱形的西杰斯(商務印書局的譯本譯作“古各斯”)的戒指,就可以看到她這一天做的所有事情。這一意象的出現,也暗示了電影的道德主題。

作者:柏拉圖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原作名:Πολιτε?α
譯者:郭斌和、張竹明
ISBN:9787100017565
《慕德家一夜》是侯麥“六個道德故事”系列影片之一,在影片初始,34歲的天主教徒路易斯在書店翻開帕斯卡爾的《思想錄》,自此,對于帕斯卡爾哲學思想的討論貫穿電影始終。布萊茲·帕斯卡爾是法國17世紀著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散文家,我們的壓強單位“帕斯卡”便是以他命名,除此外他在哲學領域也是相當有成就。在《思想錄》這部遺作中,帕斯卡爾繼承了理性主義的傳統,以一種浪漫思維的方式來談自身的哲學和神學思想,深入探討人生、人性、社會、宗教等問題,并提出了著名的“上帝存在賭博論”。

《慕德家一夜》劇照
《慕德家一夜》可以理解為是一部探索性影片,電影中主人公路易斯以自身經歷踐行著對于帕斯卡爾哲學的探索。理解《思想錄》,能更好的理解影片情節對生命偶然性的詰問,對于道德和信仰的討論,以及對于愛情與欲望的權衡。

作者:帕斯卡爾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副標題:論宗教和其他主題的思想
原作名:Les Pensées : Sur La Religion Et Sur Quelques Autres Sujets
譯者:何兆武
ISBN:9787100022842
侯麥的《綠光》和《冬天的故事》,不僅是文學作品的同名電影,同時也大量運用了文學及戲劇作品里的設定。
《綠光》借用了儒勒·凡爾納小說的許多設定,電影中的主角戴爾芬也像小說中的女主角一樣,期待著親密關系的出現,但同時又感到遲疑、緊張。朋友預言這一年綠色是屬于她的顏色,在馬賽的海邊她聽到了綠光的傳說,“見到綠光的人,會懂得自己,也懂得別人”。
看過儒勒·凡爾納小說《綠光》,了解其中的背景將有助于我們理解侯麥電影里綠光的含義。綠光是自然界罕見的奇跡,人心也是最深邃復雜的宇宙,尋找綠光就像是發現自己,這是貫穿一生的跋涉,也是侯麥電影中常常出現的主題。

作者:儒勒·凡爾納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10473
《綠光》中還出現另一部文學名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癡》,同樣是直視人的“靈魂之深”。侯麥也在用電影探索人心的復雜難測,或者說,整個現代社會的人所面對的靈魂疾病,在陀氏的文學中都早有體現。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譯者:榮如德
ISBN:9787532762682
《冬天的故事》則是莎士比亞歌劇《冬天的故事》的使用,不僅參與構建了影片的雙層結構,而且現代戀人的重逢和歌劇中雕像王后的復生之間也形成了一種有趣的互文對照。
莎翁話劇中埃爾米奧娜的復活極富人生意義,正如菲利茜觀看后所說“顯然是信仰使她復活”。借助該話劇,侯麥亦在強調信仰的意義以及一種無需信仰上帝的宗教,菲利茜沒有皈依宗教,但信仰靈魂與至愛,犧牲快樂和生活,只為了那觸不到的戀人。電影設定的喜劇結局幫助觀眾重燃希望,正如莎翁戲劇結尾表現的那樣:只有找回了失去的,戲才能落幕。通過戲劇,侯麥與觀眾共同探討人生哲學,信者得救,信仰本身自有價值。

作者:莎士比亞
出版社:未讀·文藝家·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譯者:朱生豪
ISBN:9787550265776
《六個道德故事》則是侯麥以自己的小說為腳本,拍攝完成后,他又將別人的小說改編成了兩部電影?!禣侯爵夫人》改編自海因里希·封·克萊斯特的小說,《柏士浮》取材于十一世紀克雷蒂安·德·特羅亞的史詩。侯麥在1957年創作的時候,并不認為拍攝偉大的文學作品是件好事,因為這會使一本書變得暢銷,二流小說會成就一流電影。當然他未曾嘗試拍攝巴爾扎克和雨果的小說,他稱之為“他的”作者。如此一來,電影直面了電影與文學之間的區別。
02
侯麥電影里的法式生活
吊帶悄無聲息地從肩膀滑落、針織衫松松垮垮地掛著、兩條腿在寬闊的褲管里自由晃動……主人公們的穿著,日常、簡單、優雅而不矯飾。人人都能穿的單品,卻因為舉止的灑脫與不刻意,而能夠性感得剛剛好,更不用說那些已經被眾多人嫻熟而不斷訴說的配色和穿搭。
法式生活的格調,隨性、熱烈,侯麥電影里的拿捏幾乎滿足了我所有想象。其中的法式吃喝沒有我們印象里法式大餐的繁復細瑣,而是充滿居家的愜意情調,契合著法式穿搭的異曲同工之妙。

《克萊爾的膝蓋》劇照

《春天的故事》劇照

《女收藏家》劇照
能在室外吃絕不在室內,若是室內,一定是靠窗。生番茄和果醬是常備的。下午沒事,幾個朋友一邊掰著法棍,一邊說笑,水果吃完,喝咖啡,咖啡沒了,幾個人分一瓶酒……
侯麥電影里的人一年四季好像無所事事但又都很忙。春天商量著夏天去哪里度假,夏天跑去海邊舔冰淇淋,秋天去郊外的野餐摘光院子里的水果做果醬,冬天懷里抱著剛出爐的法棍小跑著回家吃晚飯。
在餐桌上大家的話真不少,似乎餐桌更能讓人敞開心懷,貼近內心。
參考資料:
1、公眾號:澎湃,翻書黨 《侯麥誕辰100周年:他的電影中的文學與哲學》
2、公眾號:深焦DeepFocus《我們從未如此需要侯麥,因他的電影從不輕易判斷道德》
3、《侯麥傳》,作者:安托萬·德·巴克,諾爾·艾柏,譯者:范加慧,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年份:2020
原標題:《侯麥書單 | 生活就是電影,愛情也是哲學》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