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麻醉藥是毒品,用了就會上癮?
原創 麻小寶 知麻糖
在麻醉門診和術前訪視時
常有病人會擔心
手術過程中用了麻醉藥
會對自己有影響,會上癮
大家擔心的就是
負責鎮痛的麻醉藥--阿片類藥物

阿片類藥物最早在三千多年前
古埃及醫學文獻的藥方里就出現了
那時叫鴉片,大約在六朝時期引入中國
它來源于一種花
提煉自罌粟花的物質,
既能產生快感,也能減輕疼痛。

鴉片的名稱一直沿用到了現在,
但是在 19 世紀,
它的一種化合物——嗎啡
被德國化學家澤爾蒂納
在1805-1806年首次以醫療為目的
將其從鴉片中分離出來,
并使用希臘夢神Morpheus的名字
將其命名為嗎啡

嗎啡、可待因,
以及其他直接從罌粟中提取的物質
統稱天然阿片劑。
而與這些阿片劑相似的合成物質,
比如海洛因、 羥考酮和芬太尼。
無論是合成的還是由鴉片衍生的,
這些化合物統稱為阿片類藥物。

目前我們臨床手術的鎮痛藥
用的最多的是芬太尼系列
(芬太尼,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等)
因為有過一段阿片類藥物濫用階段
鴉片-阿片給人的感覺就是
不管是合成的還是天然的、
合法的還是非法的,
都是“毒品“

雖然有強大的止痛效果,
但極容易讓人上癮。
這讓大家對手術麻醉就存在這樣的誤解
止痛藥不能用
手術鎮痛泵不能用
對就醫過程使用的阿片藥物非常抗拒
那我們一起來了解下
阿片類藥物是怎么讓人上癮的?
這點必須了解
成癮和依賴并不是由藥物
或食品攝入和消化導致的現象,
而是藥物/食物吸收后在大腦中的直接作用。
喜歡喝奶茶,別老說自己管不住嘴,
是管不住腦袋

人體本身就存在一個鎮痛機制以及阿片類受體
不是使用了阿片類等藥物才會有阿片類受體
當人體受到疼痛刺激時,
人體內會分泌內啡肽會與阿片類受體結合,
從而削弱疼痛信號,
而阿片類藥物是可直接與阿片類藥物受體結合
比人體內啡肽的結合更強,也更持久。
所以,相比內啡肽,
阿片類藥物能緩解更加嚴重的疼痛。

而阿片類受體比體內的內啡肽天然信號分子
作用更明顯、更廣泛、影響范圍很廣,
除了鎮痛作用外還影響情緒以及人體日常功能
可以理解為藥物的并發癥
比如阿片類會與大腦中的阿片類受體結合,
從而作用于人體的“愉悅系統”

藥物與阿片類受體的結合
會觸發多巴胺的分泌。
多巴胺與愉悅感有關,
攝取阿片類藥物時標志性的愉悅感
可能就是由它引起的。
吸食“毒品”帶來欣快感。
與此同時,阿片類藥物
會抑制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
從而影響清醒度、呼吸、消化和血壓。
治療劑量的阿片類藥物
會導致去甲腎上腺素水平減少,
從而引發一些副作用,比如便秘。
更高劑量的阿片類藥物
則會讓心跳和呼吸頻率下降到危險水平,
令人失去意識,甚至死亡。

用一次阿片類藥物,可能會帶來以上并發癥
但繼續使用
隨著時間的推移,
人體開始對阿片類藥物產生耐藥性。
體內的阿片類受體數量可能會減少,
或者受體的反應會變弱。
要想體驗與以往等同的多巴胺分泌
和相應的情緒作用,
人們就必須服用越來越大的劑量,
而這一循環會導致身體產生
藥物依賴性和成癮。

目前臨床上需要
如此阿片類藥物劑量治療可能就癌痛治療了
如果在手術或醫用治療過程
使用中阿片類藥物劑量過大
我們也有解救辦法
有一種叫做納洛酮的藥物
是防止阿片類藥物過量的最佳手段。

納洛酮會與阿片類受體結合, 但不會激活受體。
它會阻止其他阿片類藥物 與受體結合,
甚至能把它們從受體上撞開,
逆轉用藥過量的情況。
這類療程使用的藥物 會與阿片受體結合,
但不會像嗎啡、海洛因等 那樣產生精神作用。
不過阿片類藥物的鎮痛效果也會被拮抗
那病人就會繼續痛痛痛
所以
平時的手術,術后鎮痛等一次或偶爾使用,
并不會導致成癮
可能有會一些惡心,便秘等并發癥
而且有專業醫護在場,
阿片類藥物使用是非常安全的

01
為什么我們的阿片類藥物不能只鎮痛,
不激活“愉悅系統”呢,就不會成癮呀?
引用 饒毅教授的文字:
發現內源性阿片樣物質,
對于痛覺理解很重要,
但我們迄今并不完全理解痛覺,
我們還不能分開嗎啡的鎮痛和成癮作用.
對于阿片類藥物的正常醫用治療不用恐懼
而應避免阿片類藥物的濫用導致成癮.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