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Z博士的腦洞|糧食安全問題是個什么問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2021年中國經濟八大重點任務,其中關于農業部分是重點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這也是近幾年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到種子問題,重點強調保障糧食安全。“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將糧食安全問題作為經濟工作的八大任務,是基于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的客觀事實,具體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中關于糧食安全的舉措,體現了糧食安全在國家經濟安全中的基礎位置。
糧食安全問題是個什么問題?
是個離我們最近又離我們最遠的問題。
說離我們最近,所謂“民以食為天”,糧食問題就是人類生存的底線問題,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底線問題,是社會維持穩定的底線問題,誰都不能、不會去否認;與此同時,糧食問題似乎又離我們很遠。上世紀80年代,我國已經基本解決了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餓肚子”問題似乎早已離我們遠去。而2020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我們愈加覺得,所謂“糧食安全”,仿佛已然是一個離大家生活相當遙遠的概念。
然而,從事實情況看,全球的糧食安全問題仍然沒有得到全面解決,而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仍然值得重視,可以說,糧食安全問題是統籌安全和發展的底線。
怎么看糧食安全形勢:全球的困境
從國際層面看,全球糧食安全赤字有增無減。全球瀕臨50年以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國際糧食市場出現較大波動,加之蝗蟲災害、極端天氣等因素影響,全球糧食安全形勢愈發嚴峻。《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提到,2019年,全球近6.9億人處于饑餓狀態,與2018年相比增加1000萬,與5年前相比增加近6000萬。2020年,全球預計將至少新增約8300萬饑餓人口,甚至可能新增超過1.3億。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與糧農組織發布的《嚴重糧食不安全熱點地區早期預警分析》顯示,至少25個國家今年將面臨嚴重饑荒風險。保護主義抬頭引發糧食供應鏈安全。
尤其是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究竟對全球糧食安全造成了多大影響?答案是:很大。而且這種影響總體上來說不是由于真正的供給不足、而是由于恐慌和“自閉”心態造成的。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當前全球糧食供給較為充足,2019至2020年度世界糧食(不包含大豆)供給量為34.7億噸,總需求量為26.7億噸,期末庫存近8億噸,庫存消費比近30%。但是新冠疫情以來,俄羅斯、越南、埃及、印度等多個國家限制甚至停止糧食出口,全球糧食供應鏈受到較大沖擊,而那些嚴重依賴糧食進口的國家更是陷入了極大的被動。人為造成的糧食流通和供應受阻讓依賴糧食進口的地區面臨嚴峻考驗。
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三低一高
從中國國內層面看,中國糧食安全面臨的主要痛點是“三低一高”,即規模化程度低、人均耕地面積低、人才儲備數量低和特定作物對外依存度過高。農業人工成本高,糧價調節潛力變小。
一是規模化程度低。我國小農戶數量占農業經營主體的98%以上,糧農的戶均規模僅7畝。規模化低使得農業生產難以實現大型機械化,這讓我國畝產成本、農業人工價格和糧食價格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劣勢。
二是人均耕地面積低。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大量土地用于支持城鎮化和工業化,而務農效益差也導致大量農業人員進城務工,撂荒面積逐年增加,耕地流失嚴重。已耕種土地的復種指數減少,2019年全國復種指數為122%,比歷史最高值下降了23個百分點,保持種糧面積壓力大,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三是農業人才和從業人員儲備數量低。我國農業勞動強度大、工資低,缺少城市“五險一金”保障,農村教育、衛生、文化、體育與娛樂等生活設施嚴重滯后,難以吸引年輕人口務農,農業勞動力人口日益萎縮。農業真正的現代化需要優質人才儲備,但目前社會中金融、計算機等學科的吸引力強于傳統科學,農業大學吸引優質生源的能力不足,農業大學的學生缺乏實踐知識,很少把去農村工作作為職業目標,農民也缺少應用技術的專業知識,農業科技人才后備乏力。
四是種子對外依存度高。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對種子的重要性作出如下表述:“關鍵時候,一粒小小的種子能夠絆倒一個巨大的國家;種業的安全關系到糧食的安全,也關系到國家的安全。”中國是糧食生產大國,也是種子需求大國,但中國種子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卻不強。我國種業起步較晚,發展時間較短,直到上世紀90年代后期,才進行了實質性的商業化、市場化改革。世界絕大多數種子供應已被美、法、德等西方國家種業公司壟斷,孟山都、先鋒等跨國種業巨頭國際種業對中國市場的控制力也在逐漸增加。我國特定作物受貿易摩擦影響風險大,如大豆對外依存度高達86%。
糧食與科技創新
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因此,需要將新科技的運作作為農業的新增長點。要加強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的運用。從國際上看,美國已經有大量科學家開始致力于農業領域的大數據研究,通過大數據了解不同地區的氣象、病蟲害等條件,對農民種植作物給予指導,這樣的做法值得借鑒。運用科技手段保障農產品安全,提升檢測科技手段,防止瘦肉精、抗生素等濫用。
還要將培養農業人才擺在農業工作的關鍵位置。要保障糧食安全,人才是關鍵。要加大力度培養多層次農業科技人才。一方面要加強農業大學和農業技術人才的政策支持力度,讓年輕科技人才能夠長期扎根農村。將耕地保護作為農業工作的紅線。強化監督管理,落實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制止各類耕地“非農化”行為,堅決守住耕地紅線。另一方面要培養農業科技領軍人才,在人才政策上予以傾斜。
關鍵是將種子問題擺在農業工作的基礎位置。有人將種子比喻成糧食的“芯片”,一旦斷供斷鏈將對糧食安全構成嚴重威脅。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現代種業體系,不斷提高農業良種化水平,建設好中國傳統優良種子庫,提高育種技術,讓好的種子實現增量商品化。要加速培育各糧食品種龍頭種子企業,提高種子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培育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鏈一體化的龍頭種子企業,提高各主糧品種種子行業集中度;改進種子企業與科研單位的合作模式,以種業終端市場需求為導向,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用科技力量解決育種問題,包括小麥、玉米、大豆等主要作物的育種是關鍵。
糧食問題也需要統籌安全和發展
面對不穩定不平衡的國內外環境,保障糧食安全要怎么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我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明年世界經濟形勢仍然復雜嚴峻,復蘇不穩定不平衡,疫情沖擊導致的各類衍生風險不容忽視”。糧食安全就是疫情沖擊重大衍生性風險之一,從總體國家安全觀角度看,要統籌安全和發展,經濟安全是基礎,糧食安全則是經濟安全的底線。提升我國的糧食安全水平需要綜合施政,在人均耕地面積上“開源節流”,提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通過“一帶一路”建設探索建立國際糧食安全“命運共同體”,以雙循環主動塑造于我有利的糧食安全環境。
特別應該指出的是,在糧食安全問題上,我國恐怕還存在著科技轉化率低的問題,這需要相關政策的進一步配合。在農業育種的問題上,各界人士和社會各領域存在著許多不同的解讀和誤讀,但在對一些科研人員的調研中,他們認為我國在一些新育種技術上有領先地位,卻因為種種原因,還難以推廣。希望有關部門本著科學精神,盡快在中央精神的指導下,在糧食領域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更好更優的維護我糧食安全。
當然,糧食問題始終是人類的問題,以雙循環主動構建“糧食安全命運共同體”亦是未來方向。在后疫情時代,應將農業合作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發展方向,在沿線國家建立合作機制,從政策、技術、綜合角度采取提升共同體糧食安全的措施,確保沿線國家糧食安全的水平。在此基礎上,中國可先與友好國家建立海外10億畝耕地或1.5億噸糧食的多元、長期海外“供應鏈”,通過合作開發、長期租用、期貨等多種途徑進行經營,確保我國擁有人均穩定進口糧食70-100公斤的能力和基礎。要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為重點,積極發展糧食國際貿易,促進糧食進口來源、渠道和結構多元化。發揮資金融通作用,通過銀行和基金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給予農業合作更多支持,在勞工使用和進出口配額等問題上進一步磋商,增強政策協同。支持更多有實力的糧食企業走出去,在沿線國家大力推廣綠色農業,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后記
有人類以來,糧食安全就圍繞著、貫穿著人類的歷史。人類大規模擺脫“饑荒”這個概念的時間并不算久遠,到如今,這也仍然是個不能忽視的問題。
當然,在新時代,糧食安全問題也有了新內涵,比如需求端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到節約糧食的“光盤行動”,供給端從“鋤禾日當午”到機械化程度日益升高、甚至與人工智能等相結合。如今,再也沒有“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但我們仍應當牢牢記住“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時刻記住重視糧食安全問題。
(作者萬喆為經濟學家,澎湃新聞特約評論員)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