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央行參事室主任紀敏撰文:最大限度減少金融監管的自由裁量權
中國人民銀行參事室主任紀敏12月22日發表論文稱,適應雙循環趨于均衡的宏觀格局,完善以內為主、內外均衡的現代中央銀行貨幣調控框架;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新發展格局下無論是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還是更為充分的資金等要素流動,都對維護金融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這篇題為《高質量“雙循環”及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論文,是11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 《政策研究》專欄開通以來發布的第5篇文章。《政策研究》刊發人民銀行行領導及各部門、各單位負責人或課題組研究文章,體現人民銀行研究成果。
論文通過比較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前后全球經濟特別是中美兩大經濟體循環格局的變化,分析了我國經濟邁向高質量“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必然性和基本特征。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未來一個時期與構建新發展格局相適應、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思路和著力點。
論文提出,堅定不移地推動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與現代中央銀行制度相適應的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型金融新體制,應該而且能夠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重要作用。
紀敏表示,適應雙循環趨于均衡的宏觀格局,完善以內為主、內外均衡的現代中央銀行貨幣調控框架。
此外,適應內需驅動和供給質量顯著提升的要求,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 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
具體來說,一是適應內需特別是消費驅動特征更加顯著的要求,健全政策激勵和包容創新監管,著力提升金融普惠性,助推中低收入人群消費能力提升。二是適應供給要素質量顯著提升的要求,著力發展高質量資本市場。三是適應能源資源轉型發展需要,大力發展綠色金融。
論文同時提出,適應高質量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高水平金融開放打造國際合作新優勢。
論文最后提出,新發展格局下無論是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還是更為充分的資金等要素流動,都對維護金融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具體來說,一是加快健全自主可控的高質量金融基礎設施,穩步推進金融業關鍵信息、 支付結算、征信評級等基礎設施自主可控,完善信息發布管理規則和金融業綜合統計,穩妥推進數字貨幣研發,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支付結算機制, 適時動態監管線上線下、國際國內的資金流向流量,使所有資金流動置于金融監管視野。
二是提高金融監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健全金融風險預防、預警、處置、問責制度體系。在健全監管制度的同時,對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堅持依法依規監管,最大限度減少金融監管的自由裁量權。通過健全金融市場違約處置、存款保險制度和完善金融機構破產制度,建立市場化、法治化的金融市場退出機制,依法平等保護各類產權,壓實股東、 債權人、地方政府、金融監管部門責任,充分維護廣大人民利益,嚴肅市場紀律,切實防范道德風險。
三是建立與更高水平開放相適應的跨境資金流動監管體系,完善宏觀審慎和微觀合規兩位一體的管理框架,保持微觀監管政策跨周期的穩定一致可預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