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它為了生存四處漂泊,一不小心竟跨越了大西洋

2020-12-19 16: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號

原創 一個男人在流浪 物種日歷

二月的梅里特島還很溫暖,疫情帶來的緊張情緒也還沒蔓延到美洲東岸,正因如此,這里才會成為候鳥的天堂,許多像安德斯·吉倫哈爾一樣的觀鳥者也才能驅車千里聚集,見證一則已經蔓延兩周的流言。

佛羅里達的意外訪客

對于大多數常見鳥類的分辨,這群觀鳥老手都已十分熟稔。800米的沙洲上棲息的那群鳥類并不難識別,僅從羽色、姿態和體型上遠遠一瞥,安德斯也能確鑿的認出那是一群海鸕鶿和美洲白鵜鶘的混合群。

觀鳥愛好者在使用雙筒和單筒望遠鏡觀察鳥類。在中國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觀鳥活動中。圖片:Ryan Hagerty / wikipedia

然而,被鳥群環繞的一只大鳥卻讓他犯了難,美洲白鵜鶘是美洲飛禽中體型較大者,但這一只顯然比美洲白鵜鶘更為壯碩,即便是在物種繁盛的鳥綱里,剩下的可能性也已經不多。觀鳥多年,又走遍世界,安德斯心里已經隱約有了答案,但他還是舉起望遠鏡,試圖分辨更多的細節。他不能相信、也無法解釋自己的判斷。

這群鵜鶘里,有一只似乎和其他的不太一樣。圖片:Anders Gyllenhaal / flyinglesson.us

似乎是為了坐實那則流言,鳥群騰空而起,徑直向觀者所處的岸邊飛來,安德斯也終于看清了巨鳥的真身。相隔只剩30米,粉色的羽毛和眼睛周邊菱形的裸露皮膚已經足以顯明身份——一只白鵜鶘(Pelecanus onocrotalus),一種生活在地球另一端的傳奇巨鳥,正不可思議地降落在佛羅里達的海岸。

意外出現在佛羅里達沿岸的白鵜鶘,其翼下則是北美當地的美洲白鵜鶘。圖片:Anders Gyllenhaal / flyinglesson.us

風口上的胖子也能飛

按照全球動物地理區域劃分,北美和亞歐、非洲的區別并非是幾片不同的大陸那么簡單,漫長的地質時代帶來的大陸隔絕無形中影響了生物從最初發生地向四周拓展的范圍。1857年,鳥類學家斯克萊特正是依據各地鳥類的區別,將全球劃分為6大鳥區,演化論泰斗華萊士在此基礎上率先提出了六大生物地理分布區的概念,依據華萊士劃分法,亞歐大陸和非洲北部歸屬古北界,撒哈拉南部非洲為埃塞俄比亞界,孤懸海外的北美則獨為新北界。

華萊士繪制的生物地理區劃圖。圖片: wikipedia

然而,不同生物地理區域之間的生物并非全然沒有聯系,一些擴散能力杰出的生物的確能跨越界與界之間的阻隔,白鵜鶘正是其中的代表。橫亙在古北界和埃塞俄比亞界之間的撒哈拉沙漠就沒有徹底阻礙白鵜鶘的分布,它也曾是歐亞和非洲最常見的鵜鶘物種。

在非洲的湖泊里,不難見到白鵜鶘和火烈鳥同框的景象。圖片:Thomas Fuhrmann / wikimedia

廣泛的分布足以證明,白鵜鶘是一種擅長飛行的鳥類,在長途遷徙的路徑上,這群玩弄風口的高手從不錯過任何一個上升氣流,借助氣流的力量,白鵜鶘的飛行極為高效,由數十個V型陣列組成的廣達1.5公里的遷徙群以45公里/小時的高速劃過長空,這是古北界最壯麗的生命景象。

重量級的白鵜鶘,也能借助氣流在高空翱翔。圖片:lucaboscain / inaturalist.org

上世紀80年代的航拍跟蹤顯示,一群白鵜鶘在一天之內穿越整個以色列而幾乎完全沒有扇動過一次翅膀,而從成鳥體內營養儲備推算,如果氣流一直順遂,一只成年雄性可以在完全不進食的前提下跨越2500-4000公里,雌性也有1000-2000公里之遠。

在上升熱氣流的幫助下,很多大型鳥類能夠在長途遷徙中節省力氣。圖片:Azurfrog / wikimedia

盡管有如此高超的飛行技巧,但白鵜鶘的遷徙依舊面臨巨大的風險——它們的遷徙距離也著實太遠,從尼羅河口的傳統越冬地出發,部分繁殖群需要前往中亞和古羅布泊,而這種偉岸的鳥又太重了,成年雄性甚至有超過15公斤的記錄,在所有能飛的鳥類中,它是最為龐碩的代表,風助力了它們遷徙,卻也讓它們對風極度依賴。

成年白鵜鶘雄性比雌性要重二分之一,這也是一種明顯的性二型(雌雄性在外形上有明顯的差別)。圖片:Andrei Prodan / Flickr

1985年,200只白鵜鶘死于土耳其西南部的一個山地湖泊旁,途徑此地時陡然惡化的天氣迫使其必須迫降,此后連續幾天的環境都無法滿足它們起飛的條件,高山湖泊稀少的魚類又無法滿足鵜鶘群的胃口,它們是被活活餓死;5年之后,另一群白鵜鶘在以色列的海法大量死亡,猛烈的逆風很可能是阻撓它們北上并最終導致疲勞致死的真兇。

大群的鵜鶘,也需要大量的食物來維持生存。圖片:Ali Arsh / Flickr

氣流和中途覓食的途徑地是滿足白鵜鶘遷徙的兩個必備要求,它們成就了白鵜鶘廣闊的分布,卻又以同樣的方式將白鵜鶘的生存范圍牢牢錨定。今天的白鵜鶘雖然廣泛分布在古北界和埃塞俄比亞界,但撒哈拉沙漠南北的白鵜鶘也已經形成兩個地理隔絕的獨立種群,撒哈拉南部的白鵜鶘似乎更多呈現出留居和漂鳥,而古北界的白鵜鶘則依舊保持著候鳥的屬性。

你們不要再打了啦!圖片:25621 / Pixabay.org

淺水撈魚,用嘴呼吸

如果撒哈拉就足以成為隔絕白鵜鶘的阻礙,那么跨越大西洋直抵佛羅里達就變得更難實現。

廣闊的海面缺乏足夠的上升氣流可以利用,大洋腹地也不足以提供足夠的食物補充。作為一種典型的水生鳥類,鵜鶘的生態位和鰹鳥、鷗鳥相近,但當鰹鳥像箭一樣從空中俯沖直撲魚群時,鵜鶘卻選擇了另一種更簡單粗暴的捕獵方式——大多數鵜鶘并不俯沖入水,它們只是靜靜地游蕩在水面,待到魚群游近,就猛地將大嘴兜進水中。

埋頭苦吃中的鵜鶘。圖片:Heather Paul / Flickr

體型最小的褐鵜鶘確實有空中俯沖捕食的習性,但它們入水后的捕食策略也和同類們相似,更多的是依靠大嘴猛兜,這樣的捕食策略決定了它們只能捕食表層水面的魚類維生,為了適應這種淺水環境,它們的演化甚至變得更為決絕:淺水捕食難免泥沙俱下,鵜鶘的鼻孔已經徹底失去呼吸作用,只是作為排除鹽分的腺體通道,為了確保唯一的呼吸通道——口腔的通暢。

你能找到它的鼻孔嗎?圖片:steve bidmead / pixabay.org

鵜鶘還能用脖子將整個喉囊頂出下頜清理,不慎吞下的泥沙、魚鱗也就可以一掃而空。大西洋魚類資源充沛,但大洋腹地缺乏營養鹽匯入,自然也就無法支撐足夠的浮游植物生存,表層水域反倒成為一片生命的荒漠,想要降落在洋面覓食休憩也變得不可能。

放聲大笑清理喉囊的鵜鶘。圖片:Nav Tombros / Youtube

漂泊,是生活的常態

那么,安德斯面前的這只白鵜鶘究竟是從何而來的?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白鵜鶘第一次造訪佛羅里達,2016年,一只白鵜鶘出現在墨西哥灣薩尼貝爾島的丁達令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第二年,在相近的地方又發現了一只。和安德斯一樣,保護區管理者也試圖解答這些遠朋為何而來。他們最初認為,佛羅里達沿海的白鵜鶘可能是人工養殖逃逸的產物,這種解釋也并非空穴來風。

有些白鵜鶘并不怎么怕人。圖片:Sonse / Flickr

白鵜鶘的人工養殖歷史悠久,早在1664年,俄國大使贈送的白鵜鶘就被引進到倫敦圣詹姆斯公園中,直到今天,已經衍生出一個龐大的人工繁育種群;世界各地的其他動物園里,白鵜鶘也并不罕見,從津巴布韋引進的十幾只白鵜鶘在極寒的哈爾濱森林動物園也生活的非常適應。雖然早就被列入許多地區性保護公約,但白鵜鶘還并非華盛頓公約中禁止全球貿易的瀕危物種,在異寵養殖發達的美洲,不能排除有私人玩家圈養的個體。

白鵜鶘在世界各地的動物園里十分常見。圖片:Jerrin Mathew / wikimedia

但更多的人認為,三次造訪佛羅里達的白鵜鶘可能的確是一位野性的遠途者,它每次都現身在本地原生的美洲白鵜鶘群體中,似乎在試圖融入這些體型稍小的遠親群體里,這符合白鵜鶘野生狀態下群居的習性。

喜歡群居的鵜鶘。圖片:Stig Nygaard / Flickr

在歐亞大陸遷徙的白鵜鶘可能為佛羅里達白鵜鶘的意外漂泊提供佐證。近幾十年來,漂泊就是白鵜鶘的常態,從西歐到東亞,散落在廣袤古北界的白鵜鶘繁殖區域一直在劇烈變動。許多地區的湖泊過度捕撈迫使繁殖期的白鵜鶘遷居他處或擴大自己的覓食范圍,如同羅布泊這樣的湖泊徹底干涸,也讓曾經一度在我國西北常見的白鵜鶘愈發罕見。土耳其的白鵜鶘繁殖種群已經消失,希臘的繁殖種群則規??s小,古北界的白鵜鶘種群已經驟減3成。

白鵜鶘的頭和頸部經常會有淡淡的粉色,因此在德語里也叫“粉鵜鶘”。圖片:Sharp Photography / wikimedia

繁殖地的淪喪故事也出現在至關重要的越冬場所。尼羅河口一度是古北界白鵜鶘唯一的越冬地,年復一年的洪水滋養了埃及文明,也在尼羅河口沖擊出巨大的三角洲。然而,當阿斯旺大壩的興建馴服了奔騰的河流,三角洲的存續卻又變得搖擺不定:失去泥沙補充的三角洲在海浪侵蝕下不斷萎縮,不再受到洪水威脅的淺灘也被開墾成永久耕地,不知從何時起,白鵜鶘徹底放棄了這個越冬地,但新的越冬地在哪?那里是否能支撐一個物種的生存?那里是否也在遭受不可逆轉的改變?至今還沒有答案。

遼闊的尼羅河三角洲,在太空中看上去就像沙漠中的一片巨大的銀杏葉。

天空沒有國界,山海有時也無法阻擋鳥翼遠行,鳥類拓展或萎縮自己的生存區域時有發生,日益顯現的氣候變化更是加速了這個進程,最近幾十年,從境外拓展到我國境內留居的“歸化鳥種”已經至少出現了77個。但佛羅里達海岸的白鵜鶘能用這種正常的模式套用嗎?恐怕不行。遼闊的生存空間是阻礙我們對其深入研究的最大障礙,直到今天,白鵜鶘還只是IUCN名錄上“暫無威脅”的物種。但無論是繁殖地的消逝、越冬地的變遷,還是佛羅里達的意外來客,都應當為我們敲響警鐘,這種偉岸大鳥背后到底發生了什么,值得我們盡快一探究竟。

正在觀察智人的白鵜鶘。圖片:Sonse / Flickr

原標題:《它為了生存四處漂泊,一不小心竟跨越了大西洋》

閱讀原文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河县| 嫩江县| 福海县| 本溪市| 平塘县| 秭归县| 福贡县| 静安区| 宝丰县| 广南县| 专栏| 吉林市| 新邵县| 南投县| 大同县| 东山县| 麻城市| 雅江县| 东乡| 芮城县| 永嘉县| 彭泽县| 全南县| 陈巴尔虎旗| 宜章县| 张家界市| 滁州市| 青岛市| 开化县| 射阳县| 营口市| 尼木县| 修水县| 凤山市| 咸宁市| 清徐县| 金秀| 普安县| 梅州市| 石景山区| 房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