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游戲分級來了,電影分級還遠嗎?
原創 網視互聯編輯部 網視互聯
作者 | 貓叔
12月16日,在國家新聞出版署的指導下,由騰訊、網易、人民網牽頭53家企業機構共同編制的《網絡游戲適齡提示》團體標準試行稿正式發布。
這意味著,籌劃了很久的游戲分級制度,正式落地。
從“未成年人防沉迷”到“游戲分級”,游相關政策的初衷其實都是“保護未成年人”。
不過令人意外的是,對于游戲分級的出臺,游戲企業似乎并不悲觀。
相比此前實名制注冊、限制玩游戲時長、限制玩游戲時段、限制充值額度來說,分級制度反而讓游戲企業可以針對不同的用戶標準有的放矢,這會兒估計游戲廠家都已經在研究如何合法地讓受眾用戶“掏錢”。
看到游戲分級制度實施,也有不少網友呼吁影視分級制度的到來。其實這樣的呼聲一直都在,國內一直沒有實行電影分級制度,但不管是觀眾還是創作者,都已經越來越需要它了。

游戲分級為何取消6+和18+?
按照《網絡游戲適齡提示》團體標準,游戲適齡提示的標識符有三個年齡標準,分別為綠色的8+、藍色的12+、黃色的16+。
同時還明確了標識符的具體使用場景,即適齡提示標識必須安放在游戲產品界面的顯著位置,包括但不限于游戲的官網,客戶端注冊、登錄節點,游戲付費界面和宣傳視頻、廣告等,以突出標識在游戲產品中的能見度和可視性。

其實早在2019年7月26日,人民網就上線了“游戲適齡提示”平臺,這也是《網絡游戲適齡提示》的前身。
經過對比,網視互聯發現,按照人民網的體系標準,戲適齡范圍劃分為6+、12+、16+、18+四級。
而此次公布的中宣部發布的《網絡游戲適齡提示》,同樣由人民網主導,卻分為了8+、12+、16+。

人民網分級標準6+級“不應出現的問題”
游戲分級從6+提到了8+,這意味著,6歲以下兒童正處于視力發育等的關鍵時期,國家不建議他們單獨使用電子產品進行游戲,8歲以上才可以接觸游戲。
此外,《網絡游戲適齡提示》并未列入可能引起歧義的18+年齡標準。
網視互聯注意到,在2019年11月,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布了《關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其中就有“探索對網絡游戲予以適合不同年齡段用戶的提示”,目的是幫助未成年人、家長和老師等更好區分網絡游戲,引導未成年人更好使用網絡游戲。
但《通知》也明確規定,適齡提示并不等同于西方的分級制度,決不允許色情、血腥、暴力、賭博等有害內容存在于面向成年人的游戲中。
這或許就是此次游戲分級并未列入18+年齡段的原因,只有16+標準,沒有18+,16+已經是游戲中最寬松的級別。

全球大流行的“電影分級制”,為什么中國卻沒有?
讓人意外的是,游戲分級制實施,卻讓電影行業有點振奮。畢竟都屬于文娛產品,這似乎讓電影分級也看到了一絲希望。
其實,全球影視劇都存在“尺度”審核問題。不同的是,其他國家有嚴格的影視劇分級制度,而中國卻一直沒有。
影視劇分級制度規定的是,什么樣的影視劇適合給什么樣的觀眾看;而中國的審核制度規定的是,什么樣的內容禁止拍攝。
以韓國為例,電影作品分為 5 個等級:所有年齡層均可觀看、12歲以上可觀看、15歲以上可觀看,青少年不可觀看,以及限制級。所有分級都要在作品上市前完成。
而韓國電視節目也分5個等級,比電影分級少了“限制級”,但多了一個“7 歲以上可觀看”的級別。
大多數韓劇,都是“15 歲以上可觀看”作品,這就意味著這些作品不能將暴力、犯罪、破壞倫理等行為合理化,也不能出現對暴力和性行為的具體描述。

而且韓劇會根據每集播出的具體內容,有可能會出現不同的分級結果。
比如5月份播出的《夫妻的世界》,最初被判定為“15 歲以上可觀看”,所以安排在公共平臺未成年人能觀看的時間段播出。但后面部分集數因出現美化性犯罪、將性商品化等情節,違背“理應推廣兩性平等觀念”的原則,被判定為“青少年不可觀看”,于是被韓國廣播通信審議委員會處罰。

其他國家也大同小異,比如美國,公共臺每個家庭都能收到,尺度就比較小,嚴禁任何裸體鏡頭和粗俗語言。付費的有線臺(如HBO),尺度就明顯要大很多。
在日本,電影雖然擁有嚴格的分級制度,在電視劇卻沒有正式分級。雖然沒有分級,但卻有時間段的劃分,分為“普通檔”“深夜檔”“收費頻道”。
一般來說,晚上9點前尺度比較小,嚴禁少兒不宜;晚上9點之后的節目,如果包含限制級內容,則會在播出之前打出告示,提醒家長注意。晚上11點之后的節目,尺度就會大很多。
總體來看,國外影視劇分級的紅線是12歲的保護級,15歲的限制級,18歲的成人級。
中國雖然沒有這樣的分級,但卻有一條紅線,那就是——“保護未成年人”。
中國沒有推行分級的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官方認為目前分級制度無法有效地“保護”未成年人。
因為國內沒有電影分級制度,片方和宣傳方又極少會在電影宣傳物料或正片中給出相關提示,哪些電影適合少兒觀看,哪些電影不適合少兒觀看。
國內電影保護青少年的工作目前主要落在家長身上,一部影視劇是否適合兒童觀看,基本要靠家長自己判斷。比如有的家長可能會在朋友圈問某部電影是否適合孩子觀看。
而一旦有家長看到某部電影少兒不宜,就有可能會進行投訴、舉報。
網信辦每年都會推出“護苗行動”,那些引起未成年人身體或者心理不適,或者對青少年造成錯誤引導的內容,只要投訴,就可能會被下線。
國內影視劇之所以經常下架,很多都是因為被“家長”投訴、舉報的結果。當然,除了“家長”以外,宗教、民族、婦女也都是常見“雷區”,需要慎之又慎。

中國電影人對分級制度有多渴望?
在國內,經常有作品因為“尺度”問題而備受審查困擾,甚至停播、撤檔、刪減、下映。
在一份關于審查制度的調查中,81%的創作者支持電影分級,9%的創作者認為藝術創作不應該用行政手段進行干涉,還有10%的創作者認為制度無法改變,只能自己適應制度。
2019年國家廣電總局發布了《未成年人節目管理規定》,這是第一個關于“未成年人節目”的相關規定,一度被視為“影視分級”的前奏。
而早在2016年,愛奇藝就曾對影片作出分級。當時,愛奇藝電影共分為三個等級:0+級(大眾級)、12+級(輔導級)、17+(限制級);而且在正片播放前,會有一個3秒鐘的分級提示。
比如,恐怖片提示為17+級,含有中度或重度的情愛、暴力、驚嚇、臟話、恐怖等其他讓人不適的元素;像動畫電影《海底總動員》《大魚海棠》的分級提示為0+級,適合闔家觀賞,而《大話西游3》《戰狼》《美人魚》《滾蛋吧!腫瘤君》的分級提示為12+級,包涵輕微令人不適的畫面或情節建議在成人的指導下觀看。

愛奇藝算是對國內電影分級制度尚未立法普及之前的一次大膽試水,然而這樣的分級在短暫上線之后突然下線。
《電影促進法》第20條規定:“電影放映可能引起未成年人心理不適的,應當予以提示。”
《未成年人節目管理規定》實施之后,在影片已經達到上線標準要求的基礎上,根據影片的內容來規定和劃分適合觀賞的受眾年齡段,針對未成年人作出提示,也許將成為常態。
近兩年已經有院線電影開始嘗試自主分級,比如《湮滅》《金剛狼3》《血戰鋼鋸嶺》和動畫片《犬之島》,在內地上映時都發出了“兒童不宜”的觀影提醒。國產動畫《大護法》《大世界》也曾在海報中明確提醒“建議學齡前兒童及小學生在家長的陪同下觀看”。

在網視互聯看來,大眾對電影分級制度期待,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擴大電影的表達空間;二是引導未成年觀眾。
從片方自主分級,到官方分級制度的出臺,還有很長一段時間的路要走。不過目前看來,分級制度并不會擴大電影創作的表達空間,但至少可以讓片方在規定等級內進行創作,也讓創作者可以在規定范圍內對更多元的題材內容進行探索。
·END·
原標題:《游戲分級來了,電影分級還遠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