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翁以鈞:三叔翁萬戈的電影生涯
按:翁以鈞先生是12月9日在美國去世的翁萬戈(興慶)先生的侄子,也是翁萬戈先生父親翁之熹的長孫。改革開放以來,翁萬戈先生多次回國探親訪友,大多時候都是以鈞先生陪同,因而他對翁萬戈先生的人生以及電影事業有了較多了解。翁以鈞先生這篇回憶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目前國內有關翁萬戈電影史料的缺憾。(上海音像資料館 龔偉強)

1948年翁萬戈回國時與父母兄弟姐妹的合影。前排男孩為翁以鈞,后排左一為翁萬戈,左二為翁萬戈夫人程華寶女士。

2020年11月翁以鈞先生(右)參加上海音像資料館在天津張園舉辦的“翁萬戈早期電影作品放映活動”
謹以此文悼念敬愛的萬戈三叔。
三叔翁興慶1918年出生在上海。在家塾接受基本教育后,1930年起在天津公學(現天津耀華學校)讀初中,1933年到北京匯文中學與兩位兄長同班讀高中。1936年,為了離老家常熟近些,方便和過繼的母親見面,于是放棄了直升燕京大學和考入中央大學,而到上海交通大學讀電機工程專業。后因日本侵略中國,1938年赴美國普度大學繼續攻讀電機工程專業,1940年獲碩士學位。隨后便進入工程公司工作,參加了印度的一項給排水工程設計。
因為他的興趣和志向是從事藝術及文化交流,對工程設計沒有興致,所以當時華美協進社社長孟治先生建議他做電影制片專業,這既要熱愛文藝,有藝術底蘊,又需要有電氣專業知識。因此他到了1940年底在哈蒙基金會(Harmon Foundation)開始學習教育電影制作。他在此期間還發揮和鍛煉寫作才能,在中美報刊上發表了美國游記一類的作品。翁萬戈(Wan-go Weng)這個筆名從此面世了。

翁萬戈先生
他學習制片是很艱苦緊張的:白天的時間要用來在基金會上課和學習,每天晚間要連夜給報社畫出一幅連環畫,第二天一早交出作品給報社,這樣才能在報社獲得報酬,維持生活。而他學習半年后便獨立進行制片,影片銷售到學校進行教育之用,基金會便給他發獎金,可用于生活消費。于是他辭去連環畫的工作,由以畫為生轉為以制片為生了,專心到各圖書館閱讀中國美術史及制作電影等方面的書籍資料,給制作中國美術方面的教育影片打基礎。
在哈蒙基金會學習制片的一年多時間里,制作了若干部教育短片,如:1941年攝制的《中國古畫》,請張書旂教授示范如何繪制沒骨花鳥。當時美國還沒有這種視聽資料,所以這些短片很受學校和博物館的歡迎,用作教材,補充書面課本的不足。這也是他制作教育電影的開始?!吨袊女嫛芬黄悄壳安槌龅乃牡谝徊抗_發行的紀錄片。
在此期間恰逢中國教育電影先驅者孫明經在美國考察西方電影教育等事項,共同的理想和事業使兩人結交,成為終生好友。
1941年12月7日發生了珍珠港事件,日美開戰,基金會讓翁萬戈制作了《滇緬公路》《中國兒童》《重慶再起》等短片。1942年8月美國軍部的電影服務部門急需編制一系列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因的系列電影《我們為何而戰》,其中第五集叫《中國之戰》,需要懂得電影的人來制作,便找到了翁萬戈。攝影師則是黃宗霑。
1942年底及1943年春美國國務院為了向中國人民介紹美國的社會情況,請翁萬戈從眾多的美國紀錄影片中選編出優秀而適用的部分,用中文制片,給美國駐重慶大使館,免費發行,以增加中國人民對美國的了解,共同進行抗日戰爭。這樣,直到日本投降共完成了許多中文有聲片。例如《鋼鐵》,講美國的鋼鐵工業;《大河》,講美國的水利工程,防洪,灌溉,水電,航運;《青空無界》,講鳥類的遷徙,提倡人類合作保護生物。1943年5月美國務院與華美協進社簽約,把該項工作移交該社,仍由翁主持。后來擴大了任務范圍,特制一些影片,由哈蒙基金會承辦,翁是監制。其中有介紹美國圖書館的短片《有書大家讀》;另外重點是拍中國赴美留學史的《镕美鑄華》,加強中美文化交流。他在此片的拍攝過程中結識了終生伴侶程華寶女士。

翁萬戈先生
1945年抗日戰爭獲得勝利,二戰宣告結束。翁萬戈便想利用這幾年積累的知識和技能為中國的戰后恢復出力,愿意用教育電影的方式來提升國家和民族的水平。此時駐華盛頓的中國制片廠廠長羅靜予提議成立“中國照相電影器材公司”,由翁、羅及上海商會會長壽景偉、上海冠龍照像器材公司總經理黃嘉恩四人合作,日常業務由翁在紐約、黃在上海執行。經羅的聯系,16米厘(毫米)電影放映機在華特銷權歸此公司,而后公司逐步具備了拍攝、剪輯、放映、錄音、燈光、沖印等整個電影廠的能力,可供應各教育機構、電影院、制片廠。
此年翁萬戈還和晏陽初先生合作,籌劃“平民電影”和“平民出版”。 然而終因籌措資金和國內政局的變動,此項工作總在等待之中。
1946-1947年,美國國務院延請中國文化界的教授到美國考察,成員有:小說家老舍,戲劇家曹禺,漫畫家葉淺予及舞蹈家戴愛蓮等。電影界派來了制片人鄭用之,導演司徒慧敏及孫瑜。于是在1945年秋翁萬戈組建了“中國電影美國公司”,自任總經理,司徒為副手,鄭用之和孫瑜為董事。主要業務是一方面把美國好的紀錄片和教育片介紹給中國,另一方面為美國觀眾制作中國題材的影片。最早制作的短片是《中國民族舞》,由戴愛蓮表演,司徒慧敏導演,翁和葉淺予繪制背景。下一部是《中國人物畫》,由葉淺予繪戴愛蓮的舞姿。再一部是《中國山水畫》,翁萬戈自編自演。第四部是《中國影戲》,即灤州皮影,由美國人本騰(Pauline Benton)女士利用她在華收集的彩色皮人及學到的操作技巧,表演《白蛇傳》中“水漫金山”和“祭塔”的片斷。這些短片受到美國的學校和博物館歡迎?!吨袊褡逦琛泛汀吨袊皯颉穬善煌七x到兩年后的愛丁堡第二屆國際電影節演出放映(1948年)。
1948年夏翁萬戈赴美已有10年,時時思念家鄉和親人,于是他和夫人程華寶攜女兒翁以思返華探親,帶著照相機和電影機,在合適的時間和場合拍下留念的影像。他們在常熟、南京、天津、杭州等地都拍下了紀錄片。這段時間國統區經濟凋敝,通貨膨脹嚴重,因此開辦的電影器材公司只能壓縮,甚至關門停業。真是“無心栽柳柳成蔭”,沒想到他在1948年回國拍的這些英文紀錄片在2018年竟引起國內各地的轟動。

翁萬戈先生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美國國內對華氛圍極差,后來形成“麥卡錫主義”,對在美華人進行刁難甚至迫害。
1950年開始,翁萬戈夫婦為美國電影做中文字幕,譯制了一些世界名片。如《凱撒》《隨風而逝》《卡薩布蘭卡》等。這些都要求有極好的中英文水準。
而后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攝制了《中國美術簡史(總介)》《中國古銅器》《中國歷代陶瓷》《中國歷代雕刻》《中國歷代繪畫》五部系列片。除總介為30分鐘外,余下四部每部20分鐘長。完成后在美國文化機構演出,得到胡適、林語堂、賽珍珠等人的好評。 《中國美術簡史》在大波士頓電影節獲獎,《中國歷代繪畫》入選第六屆愛丁堡電影節(1952年8月)。
到了1955年,翁萬戈夫婦看到只能放棄暫居異邦的想法,需做長久的計劃,便在赴美17年后辦理了入美國籍手續。然而他們繼續研究中華文化,不忘自己的文化根基。他們利用多年來在美國文化界建立的人脈關系,以及家藏的中國文物的影響,逐漸把業務范圍擴大。由于美國反華的思潮泛濫,制作中國題材的電影遇到諸多困難,只好擴大題材范圍,制作了《玩具制作人》《國旗的故事》等教育片,還承接了巧克力廠家協會的《巧克力的世界》,西屋電氣公司的《怎樣修理渦輪機》及《特快室內電車》,全國電工承包商的《電的世界》。此時翁萬戈開始想利用積存的電影資料制作系列的電視片《生存的傳說》,分別講獅子和大象。這種娛樂教育性的電視片在當時未獲成功,又制作了系列(四部)短片,是NBC廣播電臺《探測》節目的一部分,以動畫形式拍攝,喜獲成功,廣播后作為教育片發行了若干年。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他便預見到電視的發展潛力,將影視聯合,為科普及教育電影的發展拓寬道路。
1968年老朋友貝聿銘力邀翁萬戈參加1970年大阪萬國博覽會的中國臺灣館建設和布展工作,這樣直到1970年5月多次往返美國、日本和中國臺灣之間,攝制了無聲文化短片《漢文字的發展》《陶瓷》《蠶絲》《印刷》《書法》,每部3-5分鐘。這些解說針對性強,符合各國觀眾尤其是日本觀眾口味,反映極佳,在博物館界極具影響力。
1970年開始集中精力制作《中國佛教》一片,與華美協進社簽訂合約,在歐美等各大博物館積累了諸多中國佛教的影象資料,對佛教的起源、發展、傳播給出有圖像的闡述。1972年3月完成了《中國佛教》一片,在華美協進社內部試演,獲得各位董事的滿意通過,并一致支持他繼續完成《中國歷史影片大系》。而此片在美國當時最大的廣播電視網CBS教育節目上播映,日后在亞特蘭大第六屆國際影視界中獲金牌。
1974年翁萬戈拍攝了一系列關于中國歷史文化的彩色電影,為此赴倫敦、西柏林、斯德哥爾摩、東京、京都、舊金山、西雅圖等各地,在博物館、圖書館里廣泛采集素材,共制成13集的電影,從史前夏商開始至清末、辛亥革命止,供美國大、中學及博物館的教育機構及教育電視用。1975年在紐約成立了Film Dimentions Inc.,以此單位名義發行影片。影片共有以下內容:
1,“中國的起源:先史至商”;
2,“文化的形成:西周、春秋”;
3,“百家爭鳴:戰國”;
4,“天下一統:秦、漢”;
5,“文化的混合:魏、晉、南北朝”;
6,“黃金時代:隋、唐”;
7,“天可汗:唐與世界”;
8,“文化的成熟:宋”;
9,“蒙古大帝國:元”;
10,“恢復中原:明”;
11,“滿族的統治:清”;
12,“西潮東漸:東西文化的沖突”;
13,“悠久的傳統”。
這十三集影片連續播放需要四個半小時。在教學應用時可選其中相關的某一集,而觀賞全片時則常常要分四次播映。
腳本寫作方面請了專家學者作為顧問,計有哥倫比亞大學的房兆楹教授(全部),耶魯大學張光直教授(先史到商),柯利夫蘭博物館何惠鑑博士。而搜集資料及拍攝方面則完全是翁萬戈夫婦來完成,從1972年始,到1974年共到北美、歐、亞各國,約三十個城市,六十二家博物館和文化機構,十五家私人收藏,費時三年半才算完成。最大的遺憾是當時中美尚沒建交,無法到中國進行工作。
此片在1975年底完成,1976年5月4日在華盛頓預演,11月5日在紐約公演,大獲成功,觀眾爆滿。華美協進社將此片的發行權交給印第安納大學,在教育界應用至今,且轉化為電視錄像片。
1976年10月又將此系列片制成中文版,翁萬戈夫婦自譯、自編、自播、自錄,用時兩個多月完成。這是當時唯一的系統講述中國歷史的教育電影。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團的侯桐、趙明德先生觀后表示希望幫助翁萬戈夫婦回國,修訂和豐富影片內容。
這部《中國歷史大系》可以說是翁萬戈電影事業的一個高峰,在美國好評如潮,觀眾踴躍觀看,學校和博物館爭相排隊聯系放映檔期。這主要源于翁萬戈豐富而深厚的中國文史根底,以及來自各收藏機構的支持和配合。
1975年翁萬戈夫婦決心離開紐約這座喧囂且高稅的大都市,選擇了美國東北部的萊姆小鎮,在此自己設計建造了他的居所——“萊溪居”,1977年移居在此,專心于寫作事業,當然也漸漸脫離了他所鐘愛的電影事業。
從翁萬戈這三十多年的電影生涯中可以看到,他熱愛文藝、熱愛中國文化的初心不改,一心一意地用電影等手段來宣傳中國的歷史文化。能夠在西方社會宣傳中國文化,讓西方社會了解、認識、熱愛中國文化,這才是真正的愛國之舉。
他做事認真,講求高標準。電影的腳本要正確無誤,請專家審核。演員也是高水平,例如:畫家拍張書旗、葉淺予,舞蹈請戴愛蓮女士表演。這些都是當時的頂尖人物。中文的片頭、字幕、解說由他自己擔任完成。夫人程華寶女士對外文解說給予把關。該花的錢就花,不為蠅頭小利而影響電影質量。
1977年后他繼續致力于向西方社會宣傳中華文明,寫書,辦展覽,奔波不倦,樂此不疲。
當然他的電影事業從1941年算起,到1977年共有36年之多。為什么在中國知道他的電影事業的人不多呢?主要是社會歷史原因造成的。中美正式建交從1979年始,此時他已經不再拍攝電影。而1979年前大陸方面無法知道他的電影活動。二是他的影片主要面對的是美國大眾,在中國宣傳甚少。并且這種教育電影當時在中國還是小眾文化。三是他從不喜歡自我表現,“夾著尾巴做人”,不自吹,不蹭熱點,外人絕少知道他的電影業績??傊冀K埋頭做事,在美國宣傳中國文化。
補記:
2020年12月我開始組織材料,準備寫文章講述三叔的電影事業。不料9號竟傳來萬戈叔父去世的噩耗。頓時頭腦僵滯,心如亂麻,無法繼續寫作下去?,F在看到各方的紀念文章,促使我重振精神,盡快寫完此文,作為對三叔的懷念。
翁以鈞 12月12日

2020年11月翁以鈞先生(右)參加上海音像資料館在天津張園舉辦的“翁萬戈早期電影作品放映活動”

2020年11月翁以鈞先生(右)參加上海音像資料館在天津張園舉辦的“翁萬戈早期電影作品放映活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