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國海洋裝備技術的取勝之道在哪?專家在這個論壇上給出建議
2020年11月10日8時12分,我國研制的載人潛水器“奮斗者”號在世界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標志著我國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消息傳來,國人振奮,用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有生的話說,“下五洋捉鱉”的意義不亞于“上九天攬月”。
“機遇與挑戰——面向未來的深遠海資源開發裝備高峰論壇”12月13日在滬舉行。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俞凱 攝
12月13日,“機遇與挑戰——面向未來的深遠海資源開發裝備高峰論壇”在滬舉行。吳有生在主題演講中指出,發展海洋科學技術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重點在深水、綠色、安全的海洋高技術領域取得突破。
他認為,海洋裝備技術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的取勝之道是,變“注重造軀體”為“注重造內臟與神經系統”,彌補“動力、配套與信息裝備技術”的短板弱項,補齊技術鏈與產業鏈,帶動船舶行業的內循環;以發展“綠色與智能技術”為著力點,推進創新驅動,占領決定國家未來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深海”技術制高點。
吳有生介紹,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開展了“載人潛水器和深海工作站技術”發展戰略論證,列入了863高技術海洋領域立項論證報告。2002年,國家科技部立項,“7000米載人潛器蛟龍號”啟動研制,2009年完成研制。2012年夏天,“蛟龍”號到達7062米的深海,標志著我國深海裝備技術的跨越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有生在論壇上發表《我國海洋裝備技術與產業的取勝之道》主題演講。
到了2017年12月1日,我國又完成4500米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的驗收和交付使用,實現了深海裝備由集成創新向自主創新的歷史性跨越,其國產化率達95%,包括鈦合金球殼、浮力材料、充油鋰電池、機械手、低噪聲推進電機、超高壓海水泵等關鍵部件;鋰電池充電次數增加到500次,使用壽命長達5年;擁有5個觀察窗,是世界最先進的載人潛水器。
今年“奮斗者”號海試成功,標志著我國具有了進入世界最深處開展科學探索和研究的能力,體現了我國在海洋高技術領域的綜合實力。
吳有生透露,2010年以來,我國總裝造船完工量占世界份額35%~44%,已成第一造船大國;第七代鉆井平臺“藍鯨2”號、“永樂科考”號科學實驗平臺、極地凝析油輪等一批深海、極地高端裝備取得突破。2019年,我國有4家企業的世界造船完工量、 6家企業的新接造船訂單量和4家企業的手持造船訂單量,分別進入世界前10強。
不過,吳有生強調,必須看準努力的方向,“綠色、智能”是兩個重點。
世界90%的海洋水深超過1000米,海洋里的礦產資源是陸地的1000倍,90%的生物生活在海洋。深海蘊含著不亞于陸地的大量科學問題,其研究將極大地影響未來地球和人類歷史的發展。
在吳有生看來,我國目前海洋裝備創新發展的條件之好前所未有。船舶與海洋裝備領域高校有40多所,師生數量超過世界所有其他造船國家的總和,世界上一半以上船舶行業人才由中國培養;2019年規模以上企業1213家,海洋裝備制造業的規模達到世界第一,基礎雄厚。
論壇上,上海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創新中心院士服務中心舉行了揭牌儀式。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