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成為新晉“交通樞紐之城”,臺資高地淮安如何搶抓“新機遇”
在寧淮揚鎮高鐵開通的同一天,來自各地的臺商也在淮安聚集。
12月11日,第十五屆臺商論壇在江蘇淮安舉行。

第十五屆臺商論壇現場。 本文圖片均由淮安市委宣傳部提供
臺商論壇是海峽兩岸第一個也是唯一以“臺商”命名的論壇。15年來,該論壇已成為各地臺商交流的重要平臺。
“淮安綜合交通樞紐地位將更加彰顯。”淮安市委書記蔡麗新說,臺商論壇已走過15個年頭,淮安將以臺商論壇為契機,推動淮安“臺資高地”建設再出發,認真踐行“101%”優質服務理念,“努力把淮安建設成為臺商之家”。
搶抓“交通樞紐”新機遇
京杭大運河與淮河在此交匯、南北分界線穿城而過,淮安自古以來就是“南船北馬,舍舟登陸”的換乘樞紐。不過,近代以來,隨著運河的地位逐漸被鐵路取代,交通短板已成為長期制約淮安發展的“痛點”。
不過,日前隨著徐宿淮鹽、連淮揚鎮等高鐵的開通,以及未來寧淮鐵路的開建,淮安又成為多條高鐵路線十字交叉、連接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目前,淮安到2小時內到南京、3小時達上海。
“高鐵開了,老板就高興了。”有臺商在會上稱,過去,有昆山的臺資企業想要來淮安考察調研,去程5小時、回程5小時,“想想就很辛苦”。本次論壇結束,有不少臺商就是坐高鐵回蘇州、上海,時間比以前少了近3個小時。
全國臺企聯會長、上海冠龍閥門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政宏說,2007年第一次來到淮安,就認為淮安是一塊還沒開發的寶地。“淮安一直深受臺商認可,依托高鐵的發展,利用交通區位優勢,將迎來更大的發展。”
臺資在淮安落地已經有30余年。1988年,淮安就迎來首家臺資企業,淮陰賽福樂皮革制品有限公司落戶。緊接著就是源通制帽、旺旺食品、膳魔師、富士康……2014年,淮安成為蘇北首個臺企超1千家的設區市。
如今,淮安市主要產業布局中,龍頭企業均由臺資企業擔當。比如生產汽車鋁部件的敏實集團,如今已經成為淮安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的“火車頭”。
截至目前,淮安已累計設立臺資項目1400個,總投資超過200億美元,占全市利用外資的“半壁江山”。澎湃新聞了解到,“十四五”期間,淮安還將重點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精密機械、精品農業與綠色食品、精細化學品等四大臺資產業。
交通的互聯互通,為區域協同化發展提供了便利。比如,長三角區域的兩大臺資重地——南面的昆山與北面的淮安,近幾年就互動頻繁,淮安已承接了大量的臺資企業的遷徙。
昆(山)淮(安)臺資經濟協同發展已初見成效。在產業的承接上,淮安決心做好“配套專家”,承接昆山電子信息、精密機械等優勢產業鏈條的補充。此外,針對昆山臺資食品、現代農業、臨空經濟等尚未形成鏈條的產業,淮安則積極挖掘和延長產業鏈條,發揮淮安食品產業的優勢,推進產業集聚集群發展。

“淮安有當年昆山的味道”
“南有昆山,北有淮安”,國內兩大臺資高地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兩地臺資經濟都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產業發展達到一定階段后加強交流合作,合作也經歷了從民間自發松散到政府主動引導的變遷。
在服務臺商、優化營商環境方面,兩地更是高度的一致融合。在發展初期,這也是吸引臺資相繼落地的重要因素。
今年2月,疫情防控形勢尚處嚴峻之時,臺灣南寶集團以“云簽約”的方式,在淮安投資5000萬美元,建設年產千萬件碳纖維零配件項目。
“淮安的領導很熱情,讓我想起當年的昆山,有昆山的味道。”全國臺企聯常務副會長兼新聞發言人、南寶樹脂集團大陸區董事長孫德聰說。
從簽約到取得營業執照,南寶項目只用了18天,孫德聰驚訝于這樣的效率。如今,他也成了淮安在臺灣的“義務推銷員”,“要讓更多的臺商知道淮安的熱情”。
臺灣有101大樓,淮安有“101%服務”品牌。有臺商坦言,“淮安在細節方面的用心讓我們覺得很親切”。淮安方面提出,對臺商臺企提出的合情合理合法要求會100%滿足,此外再多為臺商臺企提供“1”份貼心的服務和驚喜,這就是淮安對臺商的“101%服務”品牌的名稱由來。
“101%服務”贏得的口碑,幫助淮安打開“以臺引臺”的招商新局面。淮安也連續7年被評為大陸地區投資環境“極力推薦城市”。
今年9月,淮安市臺商臺胞服務中心升級后重新開放。過去臺商臺胞需要跑多個部門、多個窗口才能辦成的事項,現在只需到服務中心,就可以“一窗受理、一網通辦、一次辦結、一站即成”。
最近,全穩生技農業科技公司董事辦秘書李心喬來給新公司辦營業執照,當天申請,當天就辦下來了,“執照辦理速度太快了,簡直讓人難以想象”。
盡管對于臺資數量以及投資額度上,淮安目前尚未能達到昆山的能級。但放眼未來,淮安在臺資高地的建設上也有著明顯的后發優勢。比如,土地容量空間大,人力資源成本低等。“從工廠用工的需求度來看,淮安本地的高職院校能夠提供5萬人年輕的職業新工人,這對臺商的投資選擇上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淮安副市長顧坤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