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助力教育評價改革,“智能化基礎教育評價系統”建設提上日程

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在會上發表演講。澎湃新聞記者 程婷 圖
當前,教育領域已經成為人工智能重要的應用場景之一。盡管人工智能介入教育引發了有關倫理、隱私保護等問題的探討,但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仍是大勢所趨。
12月11日,由中央電化教育館、北京師范大學、科大訊飛聯合主辦的“2020全球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數據大會”在北京舉行。中央電化教育館黨委副書記李萍介紹,此次大會為期2天,著力當下,放眼未來,從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最新技術切入,設置了1個主論壇、9個分論壇,議題涵蓋了人工智能、大數據、腦科學、心理健康、智能化教學、教學評價等多個領域,邀請了國內外百余教育專家、業界精英,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技術實踐經驗。
會上,教育領域專家學者們認為,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為代表的科技正在推動教育變革,應轉變教育觀念,通過人工智能等技術賦能教育,促進教育公平,推動教育評價改革,提升教育質量。
北京師范大學校長董奇在會上表示,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與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等相關單位正致力于建立“智能化基礎教育評價系統”。
與此同時,面對人工智能帶來的社會倫理和數據安全等方面的新挑戰,專家學者們提醒,要加強社會價值引導,注重保障數據安全、算法公平,做好風險防控、隱私保護。
教育轉向智能化、個性化,需關注其中風險
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歐美同學會副會長、教育部原副部長劉利民在會上指出,人工智能正在引領科技變革,教育則正在從數字化、網絡化向智能化轉變。構建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終身化教育體系,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這是智能教育的核心,是推動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目標。
類似的,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認為,當前5G、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技術,正驅動教育結構性的變革創新,新時代人才培養目標發生變化,未來教育必定朝著智能化、個性化、多樣化、協同化、集成化的方向發展。
如何借助人工智能促進教育向智能化、個性化轉變?
劉利民認為,可借助大數據的學習分析技術,幫助教師更加精確的掌握學生的認知特點、優勢潛能和學習特征,進而設計個性化的學習推送方式,讓教師可以專注于課堂教學,真正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實現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雷朝滋則認為,新形勢下應重點強調抓好四個環節:首先即要以智能技術促進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觀念的轉變,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適應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新需求。其次,要深入一線研究實踐,對后疫情時代教育發展、線上線下教育融合等關鍵問題提出理論指導。第三,采取多種方式,全面提升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改進教育教學的意識和能力,推動教師主動適應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第四,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要充分發揮信息化生動、直觀、形象的優勢,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效率,使學生真正成為主角,實現個性化成長和全面發展。
與之同時,劉利民提醒,“人工智能在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潛在的新挑戰,主要集中在社會倫理和數據安全等方面,需要我們加強注重社會價值引導,注重保障數據安全、算法公平。”
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也提醒,教育信息化中要解決三個問題,即認識問題、軟硬件問題和教師的技能問題。其中認識問題,即教師要能認識到人工智能、大數據+教育的優勢在哪;人工智能應用到教育中時有沒有風險,會不會引起家校之間、家長之間的矛盾。軟硬件的問題在于,一些測量、評價或幫助教師批改作業的工具還需開發改進。
“智能化基礎教育評價系統”建設提上日程
在北京師范大學校長董奇看來,教育的評價與改革是當前教育實踐中的一個突出問題,而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在賦能教育評價上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董奇表示,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與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等相關單位已開始著力于建立“智能化基礎教育評價系統”。
澎湃新聞注意到,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于2007年在北京師范大學揭牌成立。該中心的主要任務是對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習質量和身心健康狀況以及影響學生發展的相關因素進行監測,準確地向國家報告基礎教育質量的現狀,為教育決策提供信息、依據和建議。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則是由北師大與教育部考試中心及多所師范院校、研究機構于2012年共同建立,是我國教育學和心理學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

北京師范大學校長董奇在會上介紹“智能化基礎教育評價系統”建設計劃。澎湃新聞記者 程婷 圖
今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要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董奇認為,只有把這四個評價落到了實處,才能真正落實文件要求、真正建立起科學的符合時代要求、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教育評價制度。而要做到這幾個方面的改革,則需要對學生成長的數據進行持續追蹤的分析和研究,需要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數據進行記錄,需要對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數據進行分析。這些分析要考慮到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并需要對學生高階的思維能力進行更有效的評價。
他指出,目前的評價更多以紙筆測驗為主,偏重知識和技能,信息模態較單一,而且缺乏過程性的數據,反饋滯后。因此,借助信息技術來展開探索,創新評價工具,具有重要意義。
面對建立智能化基礎教育評價系統這一重大工程,董奇表示,他相信通過5-10年的努力,可以取得豐碩成果。未來,這樣一個系統將具有智能化的數據采集能力、數據分析能力、診斷能力,以及很強大的反饋能力、為用戶提供改進建議和指導的能力,它不僅能提供多維多模態信息、及時反饋、精準服務,減輕師生負擔,而且最終還可形成一個閉環,能夠對改進的評估狀態進行再評價。
董奇強調,只有在相關的理論問題、基礎科學問題、應用問題、技術方法問題等方面實現突破與創新,這個系統才有可能實現它的功能。要實現這一點,最重要的是實現跨界協同,這需要政府、大學、科研機構、企業、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尤其是一線中小學的老師校長一起緊密合作。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