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棒!少年》上映:一群“沒有爹媽可拼”的少年,如何叫板命運
原創 周瀅瀅 外灘教育
看點 在中國,棒球一直被視為“中產運動”,棒球運動員也大多是那些準備出國留學的孩子。但在北京西郊,一個叫做“強棒天使棒球基地”的地方,卻聚集著一群來自全國各地各地的底層少年,在前中國棒球國家隊長孫嶺峰的帶領下,試圖通過棒球獲得與命運叫板的力量,以此改變窮苦的人生。他們的故事,既精彩又震撼。
文丨周瀅瀅 編丨Travis
最近,正在熱映的紀錄片《棒!少年》,引來了很多關注。
這部第十四屆FIRST青年電影展的“最強黑馬”影片,拿下了“最佳紀錄片”“觀眾選擇榮譽”雙料大獎,還收獲了影展開幕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掌聲和歡呼。

在之前的點映中,它就獲得豆瓣8.8的高分,甚至被網友評價為“比劇情片更精彩的紀錄片”、“2020最值得帶孩子去看的電影”。
這部紀錄片,講述的好像是一群棒球少年為夢想而努力的故事,卻又不僅僅如此。
在激動人心的棒球運動背后,還是一個真實的逆襲故事。
在北京西郊一個名叫“強棒天使”愛心棒球基地的地方,一群來自偏遠山區、留守家庭、貧困家庭的孩子,甚至是失去雙親的孤兒,將人生交給棒球,組建成了一支零基礎棒球隊。

在很多人印象中,棒球在中國屬于一項小眾、冷門的“中產運動”。
然而,這支由底層窮苦少年組成的棒球隊,卻在硬件設施落后、身體素質差、棒球技術零基礎的條件下,短時間里刷新了多項紀錄:
2017年,有4名孩子入選國家少年棒球隊,赴日本參加著名國際青少年棒球賽事PONY杯,榮獲成長組冠軍;
成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代表亞太區,赴美國參加世界少棒聯盟PONY國際青少年棒球賽事的球隊,和芝加哥隊對決;
2019年球隊受邀參加“第三屆海峽兩岸學生棒球聯賽”包攬了U10組別所有的個人單項獎。
這部影片最打動人的地方,不是棒球賽事多么精彩,也不是孩子們揮棒投球之間的帥氣瀟灑,而是生命的綻放和蛻變。

在棒球場上身著棒球服、肆意奔跑的,不是一群正在學習棒球文化,為出國留學做準備的富家子弟,而是原本游離在主流社會之外,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深陷困境的孩子。
他們有的家庭殘缺、父母雙亡;
有的孩子父母吸毒死亡,販毒被捕;
有的親人殘疾或智障,病重在床,家庭困難無力撫養;
有的則是父母離異,幾乎無人看管。
小小年紀的他們,身上無一例外都背負著一個無比沉重的童年。
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們不幸灰暗的童年里,注入了一種叫做“夢想”和“信念”的東西。
“出生不完美的孩子,怎么去實現夢想?”影片給我們的啟發還不止這些。
正如有影評人說,每個孩子的共通心理需要其實就是這些:和父母、原生家庭的關系;交朋友;受到良好教育,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影片也在不斷將我們拉回到這些最基本的需求上來。

讓出生不完美的孩子
有夢可追
“選中”這群如野草般的孩子,帶著他們煥發新生的,是中國棒球界傳奇人物,孫嶺峰。他也因此成了孩子們口中的“孫教練”與“孫爸爸”。

孫嶺峰
這位前中國棒球國家隊隊長:
在1995年第一次參加全運會時,就率領全隊拿到了全國冠軍;
剛滿18歲的他,入選國家隊;
20歲,他成了中國棒球界最好的外野手。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他帶領中國隊取得歷史性突破的成績。隨后的幾年里,孫嶺峰幾乎站在了中國職業棒球的頂峰,被譽為中國隊的“第一棒”。
2010年,退役后的孫嶺峰,先后擔任過江蘇省棒球隊總教練、運營幾乎中斷的中國棒球賽事,但是他發現這些都不是他最想做的事情。
他希望能將“棒球運動推廣”和“幫助貧困兒童”的公益事業結合起來,這也是他內心埋藏了十多年的夢想。
就這樣,2015年,他成立了“強棒天使棒球基地”,從全國各地吸納7-10歲的貧困兒童進行棒球訓練。

愛心棒球基地的孩子在訓練
一般來說,挑選運動員苗子,要考慮身體條件、運動天賦和性格,以確保一個孩子適合打棒球。
但是,孫嶺峰“挑來”的這些孩子,因為營養不良,90%連基本體質都不達標。他的選拔標準只有三條:家庭貧困、年齡合適(7-10歲)、身體健康(身高達到平均水平,能把沙包扔得挺遠)。
但是,孫嶺峰會對孩子們說:“你們是我千辛萬苦,從世界各地找到的未來最有潛質的孩子。”
他希望,這些孩子能跳脫不幸的人生,和命運叫板,創造屬于自己的輝煌。

可是,一個有著不完美出身的孩子,想要實現夢想,有多難?孫嶺峰內心很清楚。
“現在的社會是一個拼爹、拼媽、拼資源的社會,但是這些孩子什么沒有,他們只有靠實力。”在他看來,運動場上,是真正靠實力說話的。體育,是一個充滿夢想和傳奇的平臺,能創造奇跡和神話。
孫嶺峰說,如果有哪種競技體育不問出處,甚至連天賦都不苛求,“不拘一格降人才”,那就是棒球。
“和別的不一樣,籃球要個高,橄欖球要壯。棒球是高的、矮的、瘦的,不同人在不同的位置,把自己的特點變成特長,在棒球場上就是高手。”

愛心棒球基地
他自己就有這樣的經歷:一個沒什么天賦、“不被看好”的孩子,靠著后天沒日沒夜的練習,終成棒球“黃金一代”的傳奇人物。
為了給孩子們更好的訓練,孫嶺峰還請來了自己的“恩師”,中國傳奇教練張錦新。孩子們都叫他“師爺”。
師爺曾是北京豐臺棒校校長,從事棒球培訓四十多年。他帶領中國少年棒球隊獲得過4次世界冠軍,為國家隊輸送了60余名國手,培育了幾代中國棒球人。中國國家棒球隊近50%的隊員都受過他的啟蒙或訓練。

“師爺”張錦新和基地的孩子們在一起
如今,70多歲的師爺,也把基地當家,和孩子們同吃同住在一起,說:“看著他們就像自己的孫子一樣,已經離不開這群孩子”。
愛心棒球基地吸引來的“志同道合”人士,也越來越多。
畢業于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曾是清華大學棒壘球協會會長的郭忠健,是基地里第一個志愿者,負責孩子們的學習和日常管理。他不拿工資,只想做點自己開心的事,滿足精神需求。
紀錄片里,這個笑起來很憨厚的“郭老師”,當孩子們犯了錯,就會板起一副面孔,像家長那樣教導孩子。

孩子們口中的“郭老師”
就這樣,由孫嶺峰、師爺、郭忠健三個男人,搭建起來的另一個家,成了孩子們追夢的起點和基地。

“如果不是打球,我就是一流氓”
《棒!少年》導演許慧晶,在2017年注意到這個特殊的棒球基地。孩子們的原生家庭和生命成長的狀態,深深吸引了他。
“這群孩子提供了足夠多的社會切面,比如在他們的原生家庭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家庭暴力、親情缺失、農村的消亡等。如果沒有棒球,沒有社會的幫助,孩子們的人生或許是可以預見的。”
在拍攝過程中,一個意外被帶回基地的孩子,馬虎,成了鏡頭聚焦的主要人物。

馬虎
馬虎來自寧夏少數民族,媽媽在他三個月大就離家出走了,父親常年在外,他基本是由奶奶帶大的。
馬虎的到來,讓基地“雞飛狗跳”,經常闖禍、一身“匪氣”的他,讓基地上下都頭疼不已。
每次犯錯時,教練們都會放狠話:“你要是不好好練球,就回家去。”
不過,他們從沒有真正放棄馬虎。懷著極大的耐心,他們等待這個孩子能在后天學習和環境熏陶中,懂規矩、有德行,內心溫暖有力量。

馬虎
正如孫嶺峰在一次開會時說:“如果不是打球,我就是一個流氓。”他擔心,很多基地孩子如果不是打球,尤其像馬虎這樣疏于管教、戾氣很足的孩子,根本沒法正常融入社會。
在少年時期,給他們一個努力的方向和精神上的支柱,無比重要。而體育,就是這樣的指引工具。
這些少年不僅在球場上習得規矩、磨練意志,學習團結協作,盡情揮灑自己的力量,也在學習今天很多孩子都缺少的一課——如何面對失敗。
紀錄片中最重要的一場比賽,孩子們前往美國對戰往屆U10冠軍芝加哥隊。這也是中國少年棒球隊第一次代表亞太區,參加PONY國際青少年棒球賽事。
但是,一個投球失誤,讓他們輸了比賽。
這些第一次來到美國打球,也是第一次走出國門的少年,泣不成聲、抱頭痛哭:“這個機會多難得啊,我們輸了就是輸了!”
球場上的輸贏,殘酷而現實。

泣不成聲的孩子們
不過,這也正是體育精神的迷人之處。體育不僅是敢打想贏,還要能夠承受失敗的痛苦。
在一個人人都在講“成功”的時代,尤其欠缺一種和孩子討論失敗、從失敗中學習的文化和氛圍。失敗教育,可以讓孩子們變得更成熟、堅韌。
“棒球場上是一個濃縮的人生,每一次比賽、訓練都是。”孫嶺峰說,比起棒球技術,他更希望孩子能牢記“團結、奮斗、奉獻”的棒球精神。有了這樣的體育信仰,他們就一定能找到人生的意義。
當然,棒球訓練,并不是孩子們的全部。孫嶺峰相信,“首先要教會他們怎么做人,會做人,才會打棒球”。
每到一個新的基地,他就會聯系附近的打工子弟學校,讓孩子們上午在學校學文化課,下午回基地接受訓練。每天只訓練3個小時,其余時間都用來讀書。

平時也有一些志愿者來輔導功課,開設的課程包括國學和禮儀。孫嶺峰相信,德行和教養才是一個孩子屹立于社會的“根”,如果根滋養好了,未來他一定會“枝繁葉茂”的。
這也是為什么:
基地的孩子每次吃飯都要等到隊員到齊;
用餐時要感謝為自己準備食物的叔叔阿姨;
用完東西自己要收拾歸位;
見到陌生人要脫帽問好;
即使犯錯挨訓了,他們也會恭敬地說一聲“謝謝教練”。
看著這群舉止得體、富有教養的孩子,你會很欣慰,他們正在通過后天環境的滋養,開啟新的人生。
有一種力量,叫自我認同
按照這條路走下去,孩子們也確實有著可期的未來。
“我愿意付出10年的時間,把這些孩子真真正正培養成頂級人才。”
孫嶺峰的理想是,未來有孩子成為世界級棒球明星,打進美國職業聯賽;也有孩子進專業隊、省隊、國家隊,成為職業運動員;學習好的可以讀大學,成為體育特長生… …
就算孩子們無法成為頂級球手,未來至少可以成為棒球培訓人員、棒球教練,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他說,目前中國這方面的缺口起碼有七萬人。
對于這些困境少年來說,棒球,給了他們“逆風翻盤”的機會,幫助他們從社會邊緣和底層掙脫,重新掌控自己的命運。
我們以為,所有孩子都會緊緊抓住這一天賜的良機。
然而,在紀錄片拍攝的尾聲,最受師爺喜愛的“元老級球員”梁正雙(小雙),這個和頑皮的馬虎形成鮮明反差,常常一臉憂郁、沉默寡言的孩子,卻在從美國比賽結束后,選擇退出基地,偷偷回到了河北老家。

“主力投手”小雙
導演許慧晶很不理解,作為最佳“主力投手”的小雙,為什么要放棄基地的生活,以及可預見的光明未來,拼死要回去?甚至孫嶺峰開車去河北接了8趟,也沒能把他接回來。
后來,他才得知,是孩子二伯得了胃癌,想回去照顧二伯。二伯是小雙在世唯一的家人。
許慧晶恍然大悟:“對于小雙來說,從小經歷了太多的變故,看著親人一個個離去,親情是他內心最需要的。
不管他出生在哪個地方,或者他的親人能夠給他帶來什么,那都是他可以自由呼吸、大聲吶喊的地方,那是屬于他的世界。”
許慧晶相信,早晚有一天,小雙還會再走出大山,并有所成就,因為他足夠善良。

比賽中的小雙
童年時期對人的一生至關重要。
或許對于馬虎、小雙這些孩子來說,內心深處都由于原生家庭的種種問題,造成了極度的不安全感。
但是,這種內心空缺,卻在愛心棒球基地得到了“填補”。
就像“師爺”說的,“教育小孩子急不得,否則只會適得其反”。這些性格迥異、經歷不同的孩子,雖然都有各自令人頭疼的地方,但是基地卻像真正的“家”一樣,給予他們足夠的耐心和鼓勵。
更重要的是,基地和棒球,給了他們內心最大的力量——自我認同感。我們往往會忽略了,對于一個出生不完美的孩子,甚至對于任何一個孩子來說,自我認同感的重要性。

這種自我認同感,來自于“自卑”的克服。
越是那些天賦、水平一般的孩子,孫嶺峰越會重點去夸他們。“很多人忽略了,可能一句話,會改變孩子一生。當一個孩子有了自信,他哪怕不練棒球了,到別的行業也不差。”
自我認同感,也來自于對某一件事的專注和熱情。
無論這些孩子私下里有著懦弱、膽小、淘氣、莽撞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一進球場,就好像變了一個人,傾注全力、全神貫注,會為隊友、為自己,發自肺腑地吶喊,充滿不服輸的銳氣。
如今,每一個孩子,和剛來基地時相比,都在完成各自的成長。就連馬虎,也在悄悄發生著變化。他不再是原來的那個莽撞少年,而是漸漸地愛上了基地、愛上了棒球,也為自己感到由衷地驕傲。

導演許慧晶說:“希望這些孩子,每當有自我懷疑,和否定自己的時候,可以回想起這部紀錄他們成長的影片,提醒他們記得年少時的自己,為了贏得比賽所做的努力和付出,想起自己是多么的勇猛、堅定和無畏。”
這份自我認同感,將幫助這些出生不完美的孩子,在未來的成長中,不僅有叫板命運的力量和武器,也有自我療愈的智慧和勇氣。
同樣,對于每一位孩子來說,自我認同、自我接納,又何嘗不是一種偉大的力量。
原標題:《《棒!少年》上映:一群“沒有爹媽可拼”的少年,如何叫板命運》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