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這個被出軌女人的獨白看哭了多少人
原創 雪沫 婚姻與家庭雜志

作者:雪沫 編輯:賈方方
來源:婚姻與家庭雜志(ID:hunyinyujiating99)
重塑自我,不被“好”字束縛,不懼外界流言,不棄個人成長,卸下光環,提燈前行,可以活得更坦然。
——小婚家
由趙薇導演、詠梅出演的女性獨白劇《重塑》很扎心。

“有一個人沒有痛感神經,別人割下TA一塊肉,TA也不知道……TA一邊流血、一邊哈哈笑……”
這話說的就是女主。
從小到大,她都很聽話,放棄喜歡的專業,辭掉上升期的工作,磨平棱角,做個好女兒、好妻子、好媽媽。
可人到中年,作為“三好女人”的她,走上了媽媽的老路——被出軌。
在她的原生家庭里,父親嚴厲,母親溫柔,母親是個名副其實的賢內助,父親卻有了小三。如今,她也走到同一個分叉路口。
是像母親一樣,為了體面而隱忍;還是無懼外界聲音,重塑自我?
隱忍向左,家庭不會破裂,自己甘心嗎?重塑向右,一切重頭開始,自己能行嗎?
向左,還是向右?
經過撕裂、修復的陣痛,她有了自己的答案。
01
“我”被裝進“好”的籠子里,是一場圍剿
在短片里,女主回顧自己的經歷。婚前做父母的好孩子,婚后做老公的好妻子,生育后做孩子的好媽媽。
從一個追風少女到家庭主婦,這就像是我們身邊的很多女性朋友。
一路走來,都有劇本安排,一步走錯,導演就喊“卡”。漸漸地,她們只能丟掉自己,被世俗同化,在腳本化的人生里,扮演“三好女人”的角色。
這個角色沒有自己的名字,有時叫XX媳婦兒,有時叫XX媽媽。她們在不同的人面前,戴上不同的面具,雖然活得竭盡全力,卻無法沉浸在當下。
不怪她們身心“疏離”,因為一直以來過的,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不結婚,別人說她自私;被傷害離婚,別人說她是一個失敗者;選擇原諒,別人又說她離了男人不能活。

就像女主,當父親搬去與別的女人同居后,母親悲傷地告訴她:“我只有你了,你要爭氣,你要嫁一個誠懇、可靠的男人。”
言下之意,女人最爭氣的事不是自己取得多大的成就,而是有一個安穩的家。
似乎很少有人質疑,將女人的價值與家庭完全對等的傳統思想是對還是錯?就直接一口吞下標準答案,來不及咀嚼和消化,就內化成自己的價值觀。
片中的女主又何嘗不是這樣?
她目睹母親的不幸,不去反思母親的活法是否需要改進,而是以為自己只要嫁給一個與父親截然相反的人就能有一個安穩的家。
可人心會變,時間會變,所謂誠懇可靠,也可能是砍斷夢想的鈍刀。
很多時候,女人就像一只鳥,被趕進“籠子”里,源于父母、丈夫、世俗的圍剿。兒時,她們也曾掙扎過,因幼小失敗。當順從成為慣性,獨立思考遭受打擊,成年后,也忘了思考和反抗。一步步被自我卷入好女兒、好妻子、好媽媽的身份認同里,折斷飛翔的翅膀。
02
一個“好”字,是“我”的勛章,更是枷鎖
而活在“三好女人”的標簽里,低頭付出,不問反饋,當變數襲來,回擊都會后知后覺。
“你是好媽媽,孩子歸我,可以留在好的學區。”“對方無業,脫離社會多年,我方本著實際情況,申請撫養權。”
傷害當前,女人還在接受現實、安撫自己,男人早已做好萬全準備。
正如女主所言,一個“好”字成為刻在她額頭的勛章。她是好女兒,好妻子,好媽媽,她已經退無可退,可還是被逼到和母親一樣被拋棄的結局,甚至還有可能骨肉分離。

“媽媽,你那么懂事,為何夜里,只能躲在衛生間里哭?”
這既是問母親,何嘗不是問自己,問每一個為家庭丟掉自我的女人。
一個“好”字,是勛章,更是枷鎖。
它讓很多女人在婚姻里,被心安理得地壓榨;婚變后,又被理所應當地期待放手。
就像女主的母親,被出軌、被家暴,可她居然不恨,就因為丈夫顧及了家族的體面,沒有離婚。而那個體面,何嘗不是根深蒂固的家庭觀念,害怕沒了婚姻,就沒了一切?
而這樣畸形的觀念,不只禁錮著全職太太,職場女性也深受其害。究其原因在于,這個社會對女人偏見太多。
一個女人,無論工作與否,成就多大,主內都被視為她分內的責任,而在關于女人價值的考核標準中,“三好”占比最大。
尤其不公的是,“三好”這件事,做得好,應該應分;做得不好,活該被罵。更有甚者,會將女人的付出,作為她不上進的原罪和被拋棄的借口。
當世俗偏見內化,假如女性內心不夠強大,將自己困在“不做三好女人,就不是好女人”和“我也想為自己活一次”的博弈里,所謂勛章,亦是枷鎖。
03
跳出“好”的捆綁,“重塑”真實的自我
最近,在網上有一個話題,“女性如何在婚姻中保持自我”霸屏熱議榜數周。
這個話題引3.7億人圍觀,3.2萬人討論。除了熱議,還暴露出許多女性在婚姻里的兩難困境與傷疤,其中不乏《重塑》里的故事再現。
都說戲劇源于生活,生活卻會更狗血。無論是故事里的女主,還是現實中的我們,真正抵觸的并非做個“三好女人”,而是期待在此基礎上,也能為自己活。
而與其期待被解救,不如學會自我解綁。
不原諒,不報復,放過自己。
我們總被教育,人要寬容。然而,在短片中,面對傷害,母女二人做出兩種選擇。母親原諒父親,折磨自己;女主不原諒、不報復。收集男人出軌證據、承認自己做“三好女人”的價值,爭取孩子撫養權和應得利益。

很多時候,原諒意味著放棄一切,假裝什么都沒有發生過。可一件事情只有真正了結,才能徹底放下。
不想虧待自己,不妨重拾信念,為自己而戰。不弱化和抹殺傷害,釋放悲痛,將責任歸位,讓自己解脫。
不懼怕,不放棄,重塑自己。
在短片中,有一個故事有兩種結局。其中一個是,一個女人拖著沉重的箱子趕火車,她拼命跑,結果沒趕上火車,還心源性猝死。這個版本勸退很多女人,沒有資本,叛逆就是一條不歸路。
害怕未知是人的本能,而當這種未知被人為放大,謠傳成各種悲劇,很多人會望而卻步。一個女人要活出自己,的確艱難,然而,放棄嘗試才是真的悲劇。
當然,嘗試并非無謂掙扎,而是有目的的“重塑”,身體和精神的撕裂、修復缺一不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關注身體感受;把精神力放在自己心上,聆聽真實聲音。當體能帶動“精神體能”實現質變,很多曾以為做不到的事情,都有可能實現。
就像短片中的故事還有另一個結局:
那個拖著箱子的女人,重塑自我,趕上火車,到達心中的桃花源。
重塑意味著撕裂,卻也意味著新生。

“媽媽,那是個太陽很好很好的早晨。”
當女主說出這句話,她已經自我和解。她用蛻變告訴媽媽,告訴每一個“向左”隱忍的女人:假如不快樂,人生還有另一個方向。
“向右”重塑,不被“好”字束縛,不懼外界流言,不棄個人成長,卸下光環,提燈前行,活得可以更坦然。
作者簡介:雪沫,自由獨立女性,喜歡用文字溫暖心靈。人潮如海,水北山南,愿我們都在塵世中獲得幸福。
編輯、排版:王云峰
審核:李津
原標題:《這個被出軌女人的獨白看哭了多少人》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