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媒體時代,傳統新聞網站未來路在何方?
新媒體時代,傳統新聞網站未來路在何方?
作者:陳雪穩
來源:南方傳媒書院
如果現在想要獲取一條新聞,你會在哪里尋找?又會怎么做?
可能絕大多數的人會說:“打開微博或者今日頭條不就可以獲得新聞了嘛,有時候公眾號、百家號也會給你推送新聞。”
誠然,以上是目前我們獲取新聞的主要途徑,通過手機這個小小的載體,每天會給你推送成千上萬條新聞,讓我們能及時有效的了解外界發生的事情,獲取新聞已經擁有一條便捷的道路。
那在此之前,人們是從哪里獲取新聞的呢?
從最開始的新聞紙,到后來報紙的出現,一步步滿足人們對于新聞信息的需求。
但自從1994年中國開始全功能接入互聯網,面向社會開放網絡提供服務,迎來網絡發展的時代,產業技術開始革新,信息載體也在發生改變。
于是,1996年《廣州日報》電子版成為我國第一份上網的地方報紙,1997年,中國新聞媒體形成第一個上網高峰,在1月1日,人民日報網絡版正式發布。同年11月,新華網上線,到2000年末,我國內地大部分媒體都有了新聞媒體網站。

新聞網站,是指以新聞業務為主要業務的網站。通過互聯網站、應用程序、論壇、博客、微博客、公眾賬號等形式向社會公眾提供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一般以新聞單位或宣傳部門為主體的網站。
這一時期的新聞網站在互聯網的迅速傳播下,開始展露頭角。
一方面,一些新聞網站依托自身特色打造獨特標簽,比如《中國青年報》始終堅持“青年”這一主題。另一方面,新聞媒體開始意識到網絡傳播的巨大優勢,開始從內容到形式進行大膽創新,提供更為完善的服務功能。
新聞網站的發展引起了國家的關注。1999年10月,中央下發《中央宣傳部、中央對外宣傳辦公室關于加強國際互聯網絡新聞宣傳工作的意見》,這是黨中央關于網絡新聞宣傳的第一個指導性文件。
此后,各大新聞網站進入全面發展時期,各大網站也做出相應改變,比如《人民日報》網絡版稱為“人民網”,《中國青年報》稱為“中青在線”,以適應網民的需求。
在著力打造下,中國新聞網站多層次、全方位的網絡傳播結構已初顯雛形。

新聞網站發展的原因
背靠傳統媒體
傳統新聞網站發展的最大優勢就是背靠傳統媒體這棵大樹,它產生于傳統媒體,擁有傳統媒體的豐富資源,在人才支援、技術支援、資金支援、管理支援等方面擁有極大優勢,使新聞網站能夠以低成本狀態下運作。
并且,傳統媒體擁有采編權,能夠為新聞網站提供豐富的新聞內容和新聞資源。新聞信息資源的共享和原有新聞采集力量的應用,為新聞網站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前提。
互聯網迅速發展
由于互聯網行業在我國的飛速發展,網民人數大大增加,為滿足網民網上新聞信息的需求,新聞網站應運而生。它的誕生,符合時代發展趨勢,適應人民需求,自然能夠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
并且,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的突飛猛進,為新聞網站的發展提供物質保障。
信譽優勢
新聞網站的發展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最開始的新聞網站基本上是由國家省市區日報社或廣電局所創辦,可謂是根正苗紅,具備不可比擬的新聞資源和政府資源優勢。
這些媒體長期以來積攢了較高的權威性和公信力,這種信譽優勢自然會惠及新聞網站,吸引大量民眾上網瀏覽,并對新聞內容產生信任。
這是傳統新聞網站一種無形的資本,促使它迅速在人民群眾心中站穩腳跟。
政策優勢
為推動新聞網站的發展,國家和政府制定多條規章制度。2000年3月底,中央下發《國際互聯網新聞宣傳事業發展綱要(2000——2002年)》,提出互聯網新聞宣傳事業建設的指導原則和三年奮斗目標,加強對重點新聞網站的支持力度,規范互聯網行業市場秩序,為新聞網站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

新聞網站的黃昏
中國傳統新聞網站在形成之初就擁有了良好的環境做以支撐,可以說是搶占市場先機,但是它在發展中并未獲得應有紅利。
先是因為在初創階段新聞網站以發布報紙電子版為主,社會影響力不足。
接著,以搜狐、新浪為代表的商業網站日益崛起。
他們通過與具有發布新聞權利的報紙、雜志、電視臺等媒體建立合作關系,取得轉載權。基本上依托廣告收入維持自身運營。
商業網站不斷提高上網速度、新聞更新,從周一到周日24小時追蹤,進一步提高新聞時效性。
在新聞內容上,符合受眾的新聞選擇心理,并在硬新聞和軟新聞上分別發力,及時轉載主流媒體文章,選擇貼近讀者的新聞內容。
因此,商業網站加大新聞信息資源開發,提高信息傳播質量,充分利用讀者閱讀心理,整合新聞內容,突出新聞的可讀性和貼近性。在新聞傳播的時效性、可讀性取得相對優勢,吸引更多讀者。
這也是商業網站發展的原因和基礎。
以搜狐網為例,1998年2月,張朝陽推出搜狐,打開了中國網民通往互聯網的神奇大門。在1999年,搜狐推出內容和新聞頻道,奠定了綜合門戶網站的雛形,開啟了中國互聯網門戶時代。

搜狐新聞不斷增加合作伙伴,提高新聞首頁的信息量,每日新聞發布量提升到600條以上。
并在網上率先推出“我來說兩句”的新聞跟帖模式,突破了網友只能“讀”新聞的限制,大大提高網友對新聞的參與度。
搜狐新聞堅持不斷創新,多次對新聞頻道進行改版,調整頁面布局,適合網友閱讀,并不斷深化報道內容,進行深度報道。
隨著社會的發展,搜狐抓住機遇,迅速前進,并在2005年拿下北京奧運會互聯網內容贊助商。一時間,“看奧運,上搜狐”的廣告語傳遍大街小巷。
搜狐網不斷創新,適應社會和讀者的需求,最終獲得良好發展前景。
但此時的傳統新聞網站卻裹足不前,深陷泥濘。

新聞網站發展的缺點
收入難以支撐正常運轉
從全國新聞網站大規模發展至今,只有幾家重點網站達到收支平衡或稍有盈余。
由于傳統新聞網站誕生于傳統媒體,不可避免的帶有傳統媒體的烙印,很難進行商業化運作。并且由于新聞網站受歷史使命和擔負責任的影響,完全市場化是不可能的。
更重要的是,這些新聞網站基本上依靠廣告收入維持運營。但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PC端開始沒落,移動端已經成為主流,現在大部分的年輕人除了玩電腦時瀏覽一下彈出的新聞窗口,其他時間很少會主動打開新聞網站來獲取新聞。
資金鏈條的斷裂已成為新聞網站發展不可逾越的問題。
未擺脫體制化運營
傳統媒體從體制到觀念、方式、方法中長期積淀下來的負面問題拖累著新聞網站的發展。和商業網站相比,明顯缺少靈活性。
實行全新體制是新聞網站發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推動機制體制創新,才能激發新聞網站的活力,促進新聞網站的發展。
比如人民網,它在轉型方面做出了優秀成績。
它是以新聞為主的大型網上信息交互平臺,也是國際互聯網上最大的綜合性網絡媒體之一。
人民網堅持“權威性、大眾化、公信力”為宗旨,依托人民日報社的采編力量和資源優勢,24小時不間斷的發布豐富多彩的信息。
它還適應時代發展潮流,以網絡和手機媒體為發展重點,建立起強大的新聞信息平臺。
從PC端到移動端
這是新聞網站用戶逐漸流失的原因之一。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人擁有一部手機幾乎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相比于厚而笨重的電腦,人們更喜歡用手機瀏覽新聞,而且手機的便捷性能夠使人們隨時隨地看新聞,不用局限于時間和場地。
與此同時,各種新媒體平臺和APP相應出現。微博、微信、今日頭條等等,這些平臺的出現給人們獲取新聞提供了一個更為方便的方法。
于是,習慣于在新聞網站看新聞的人紛紛轉向手機端的這些平臺。
這是一場新陳代謝,新媒體平臺適應了人們需求,所以它迅速的發展起來。新聞網站沒有做出成功轉型,所以失去了用戶。

新聞網站未來如何發展
深化新聞網站和傳統媒體融合
新聞網站應當好好把握傳統媒體這一巨大資源優勢,充分利用傳統媒體的采編力量,發布有深度、有廣度、有內涵的新聞報道。
其次,傳統媒體還有豐富的人才資源,他們對于新聞發展方向和新聞發布內容擁有極高敏感度,能夠推動新聞網站的發展。
并且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新聞網站集合了文字、圖像、聲音、視頻等各類傳播手段,為傳統媒體的發展也提供了支持。
整合新聞內容
新聞網站雖然誕生了,但一定程度上依然沿用傳統媒體的發展方法,對于新聞網站的規律也沒有完全掌握,僅僅照搬傳統媒體新聞內容,單一化現象突出。
實際上,發布在傳統媒體的新聞和發布在新聞網站上的新聞面對的用戶是截然不同的。一方面是長期習慣于讀報、看書的中老年人,另一方面則是熱衷于在網上沖浪,希望獲取社會新聞的青年。
傳統媒體作為黨媒黨刊時,不可避免地帶有嚴肅、枯燥的特點,而且發布新聞以硬新聞為主,在新聞可讀性、貼近性就大打折扣。
當發布在傳統媒體的新聞被一動不動地照搬到新聞網站上,枯燥的文字,說教的內容是很難吸引年輕人點擊觀看。
在新聞網站發布的新聞應該符合人民需求,通過內容整合、協同策劃等方式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聞網站的影響力相互延伸,畢竟只有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新聞才是好新聞。在這一點,商業網站做得很好。
推動全媒體發展,形成聯動機制
隨著四大門戶到搜索,再從搜索到社交化網絡,接著從PC端到手機端,越來越多的新興事物開始出現,各種各樣的APP引導用戶分流。
新聞網站不能只單單依靠傳統媒體,每天靠著傳統媒體的新聞度日,應該和各類平臺相互融合,共同發展。
這一點上,新華網就做得很好。
1997年新華網成立,多次承建國際大型會議和活動,并在2002年在“兩會”設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多媒體現場直播和現場報道。
新華網還在百家號、頭條號、公眾號等平臺擁有屬于自己的賬號,賬號之間資源共享,但面對不同的平臺,也會通過更改新聞標題或內容以適應平臺用戶的需求。
任何一件事物閉門造車都是發展不起來的,新聞網站也是如此,只有更好的投入當今時代發展潮流,才能獲得轉型和新生。
新聞網站發展至今,經歷了數十年的風風雨雨,有轉型成功的,也有退出時代舞臺的,但是不管哪一類,都給中國新聞網站發展史添上了濃重的一筆,希望未來的新聞網站能不斷適應社會發展需求,迎來發展的又一春。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