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內地頂級導演被罵上熱搜,冤不冤
原創 魚叔 獨立魚電影
上周末,第二季《演員請就位》順利收官。
可萬萬沒想到,登上熱搜第一的竟是——
#陳凱歌寶貝兒 代孕#

閱讀量高達5.4億,「出圈」了。
就連《人民法院報》也參與了進來。

對于沒看節目的人來說,可能還一頭霧水。
這得從陳凱歌在最后一期節目執導的短片《寶貝兒》說起。

短片《寶貝兒》播出前,官方的預熱文案寫道:
「反代孕題材作品…一首情感破碎、有悖人倫的悲歌…情理不能大于法治。」

還以為是反思社會的現實主義題材。
可播出后一看,有點不對勁兒。
短片講述了代孕母親蔡雨珊(任敏 飾),在黑中介的牽線下,懷上了委托人(胡杏兒 飾)的孩子。

受孕成功后,蔡雨珊回到了男友(陳宥維 飾)身邊。
男友一直誤以為,肚里的孩子是自己的。
所以對蔡雨珊百般疼愛。

可誰知懷胎9個月后,蔡雨珊后悔了。
她對肚里的孩子有了濃烈的情感。
于是聯系中介,想要把錢退回去,把孩子留下。

但為時已晚,這畢竟是一場交易。
中介找上門去,男友也就此得知了真相。
他非但沒有因受騙而生氣,還很坦然地接受了。
順勢向蔡雨珊求婚。

短片結尾,蔡雨珊順利生下小孩。
委托人從她手里接過孩子,喜極而泣。
蔡雨珊和男友也跟著哭了。
臨走前,委托人對他們說:「謝謝你們。」

怎么樣,看出問題所在了吧。
說好的「反代孕」呢?
從播出版本來看,這部短片對代孕沒有絲毫批判和思辨。
甚至是一種偏正向的支持態度。
「代孕」成了考驗一對年輕情侶的手段。
兩人用行動證明,只要雙方都可以接受,「代孕」不是愛情中的障礙。

代孕母親通過中介拿到報酬,委托人也如愿以償,喜得愛子。
結局皆大歡喜,沒有任何人因此事受到懲罰。
要說能跟「反代孕」沾得上邊的,也就中介和酒吧客人輕飄飄的兩句臺詞:
「它不是特別合法。」
「這事不合法。」


以及片尾的字幕。

網友形容得很準確,這行字的作用,就等同于香煙盒上的「吸煙有害健康」。
果然,有這樣觀后感的絕不是個例。
網上瞬間炸鍋,聲討一波接一波:
「我看他這片咋這么像鼓勵代孕的。」
「代孕利己利人,結局完滿。」

就連《人民法院報》也發文點評了這支短片:
「別以身試法!實施代孕技術或可構成犯罪。」
還特別指出:
我國明確禁止代孕行為。

在輿論的合圍之下,《寶貝兒》的制片人員發布聲明。
他說,片頭片尾原本有警察出現。
只是被告知這件事最好發生在國外,所以兩場戲被刪掉了。

但是,片中全員說中文的語境,怎么看也不像是在外國。
我們不去惡意揣測導演的意圖,也許,真的只是無心之失。
關鍵問題在于,短片弱化和掩蓋了「代孕」可能帶來的危害。
還有對「代孕」的錯誤認知,和莫名其妙的情感。
變數最多,最見不得光的「代孕過程」被省略了。
好像只要成功躲過警察的調查,這一切便被默許。
而因為肚子里的孩子,代孕母親蔡雨珊第一次感受到有人在乎她。
所以陷入自我感動,想要把孩子留下。

這本質上是一種欺騙。
男友事先并不知道這孩子不是自己的。
就算后來得知了代孕的真相,他的第一反應竟然是:
「人家的孩子當然要還給人家。」

這種認知本身就是錯誤的,孩子可不是人家的。
我國一直遵循「分娩者為母」的原則,與我國明確禁止代孕的立場相一致。
所以代孕母親就是孩子法律上的母親。
結尾委托人抱走孩子,對他們說了謝謝。
這聲「謝謝」,細思極恐,她感謝的對象是誰?
是代孕母親,還是代孕母親的子宮?

「代孕」是一個嚴肅的話題。
《寶貝兒》之所以能引發如此熱烈的討論。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代孕」離我們實在太近了。
此時不發聲,更待何時?

代孕,簡單來說就是「借腹生子」。
精子和卵子體外受精,再植入代孕母親子宮,代為妊娠和分娩。
現實中的代孕,大致可分為兩類:
志愿代孕和商業代孕。
志愿代孕,顧名思義,類似一種公益行為。
就像老美劇《老友記》里的菲比,她幫助自己上了年紀的弟媳生下了三胞胎。

而商業代孕,才是我們要探討的重點。
短片中所展示的顯然屬于商業代孕,而且是非法的地下商業代孕。
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同時禁止志愿代孕和商業代孕。
少數國家如新西蘭、英國、比利時、荷蘭,包括美國的一些州允許志愿代孕而禁止商業代孕。
而允許商業代孕的國家,當今世界最具代表性的有兩個——
印度和烏克蘭。
為什么我們視「代孕」為洪水猛獸,且總是抓住一切機會呼吁禁止代孕合法化呢?
解答這個疑問前,不防先來看看印度和烏克蘭的情況。
BBC在2013年拍攝了一部紀錄片《代孕者》。
聚焦印度底層的代孕母親。

自2002年,印度宣布商業代孕合法化以后,就以低價火遍全球。
在印度的一座偏遠小鎮,許多外地游客慕名前來,因為這有一所當地有名的代孕機構。
負責人是帕特爾醫生。

在她創辦的代孕機構里,可以看到一間房里同時住著好幾名孕婦。
像是一個個生育容器被排列在一起。
她們唯一要做的事,就是把孩子生下來。

在被問到為什么要做代孕時,答案總是一致的——
為了錢。
代孕的總費用是28萬美元。
代孕母親生下孩子的報酬是8000美元;

如果懷胎3個月不幸流產,報酬是600美元;
如果懷胎6個月不幸流產,報酬是1200美元。
在這些貧困婦女眼中,這是一筆可能改變人生的巨款。

就像其中一位代孕母親所說的:
「我現在做代孕母親,是希望自己的女兒以后不要再做代孕母親。」
但是在攝影機拍不到的地方,這筆錢是否能牢牢攥在代孕母親手里呢?
又或者,會不會轉頭就被丈夫奪去呢?
在底層社會,這都要打個問號。
而且通常來說,委托方支付的代孕費用,大頭也都落入機構的兜里。
代孕母親的子宮,成了機構待售的商品。

報酬越高,其實也意味著風險越大。
代孕,是被科學證明的高風險行為。
有研究顯示,代孕的活產率僅為15.8%。
為了成功懷上孩子,代孕母親可能會一次性被植入四個胚胎。
有一個成功之后,再把其余的「流掉」。
如果代孕母親因為剖腹產,留下了后遺癥,委托人和機構可不管她的死活。
有的代孕母親因為分娩喪命,也不一定會拿到合理的賠償。

就算順利把孩子生下來,也可能因為性別不合預期,或是先天疾病而被拒收。
曾經有一對澳洲夫婦到印度尋求代孕,點名要女兒,結果代孕母親生下一對龍鳳胎。
他們只帶了女孩回去,把男孩就丟在了印度。
種種弊端讓印度政府終于在2015年宣布:
禁止印度女性為外國人提供商業代孕。

從2018年起,印度又規定:僅為不孕不育的夫婦提供無償代孕。
代孕合法化的范圍在一步步收緊。
印度管得嚴了,有代孕需求的人就將目光轉向烏克蘭。
烏克蘭被稱作「歐洲子宮」。
每年大約有2000-2500名兒童在這里通過代孕出生。

烏克蘭的代孕價格同樣很低。
而且監管不嚴,雙方只要私下簽個文件就可以了。
在朱塞佩·托納多雷的電影《隱秘》里面,就有一個被當作生育工具的烏克蘭女人。
她被囚禁了整整十二年。
除了被當作泄欲的工具外,還代孕生下了8個孩子。

《隱秘》劇照
這恰如代孕合法化之下,在極差環境中被「圈養」的代孕母親。
在這兩個代孕合法化的國家,發生著如此觸目驚心的悲劇。
代孕母親的生存境遇,并沒有隨合法化而改善。
反而因此被更加明目張膽地剝削。

最后,說回國內的情況。
代孕在我國是違法的。
2001年,衛生部《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中明文規定:
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不得實施任何形式的代孕技術。
但,條文并未明確禁止私人機構進行代孕。
這也導致了地下代孕產業猖獗擴張。
僅2019年,中國大陸的代孕機構就高達四百多家。

支撐這個灰色產業的,大致有兩類人:
一是失獨家庭,二是不孕不育的家庭。
可所有地下代孕機構有個共同點——無序。
所以,無論是代孕母親還是委托方的權益,都難以得到保障。
山東衛視的《調查》節目,曾深入探訪過湖北潛江市的一個「代孕村」。
早在十年前,村子里有人去城里做代孕媽媽。
生下一個孩子,報酬在20萬-25萬不等。

當然,這都是拿命換來的錢。
稍有意外,就要付出慘重代價。
一位代孕母親自述,做了三次試管都沒懷上。
「每次要打七十多針,我年紀大了,受不了就不做了。」

還有一位三十出頭的代孕母親,剖腹產生完小孩。
沒等傷口長好,就又做了第二次代孕。
結果肚子上的傷口崩裂,連命也沒了。

而針對這些意外的賠償金額,都低到離譜。
一般常見的,清宮賠1萬,流產引產賠2-3萬。

自然有人會問:既然地下代孕不靠譜,那能不能把代孕合法化?
其實近些年一直有試探的苗頭。
但每次,都被洶涌的民意給壓下去了。

現階段代孕合法化的口子,是絕對不能開的。
為什么?
因為一旦代孕合法化,上述所說的一切悲劇現象,都可能會在合法的外衣下,被擺上臺面。
要不憚以最大的惡意去猜測可能發生的情況。
因為悲劇一旦發生,就是具體的——
物化女性,使她們淪為生育工具。
甚至可能出現對代孕母親設定條件,明碼標價。
侵害女性尊嚴,造成二次傷害。
這樣的悲劇,我們已經在《使女的故事》當中目睹無數次。

再說了,又如何能確保代孕母親是自愿的呢?
怎么保證不會有女性因此淪為家里人賺錢的工具?
代孕生下的孩子,又該如何面對倫理道德上的問題?
羅翔老師曾經說過:
「如果自由不加限制,一定會導致強者對弱者的剝削。」

禁止代孕合法化,其實就是限制了一部分處置個人身體的自由。
這樣的限制,就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弱勢群體。
如果真要開放代孕,那也必須先從志愿代孕開始。
首先,嚴格監管,在指定機構進行;
其次,嚴格篩選委托人和代孕母親,避免別有用心的人鉆空子;
最后,也是最關鍵的,形成接納代孕母親和孩子的社會氛圍,避免污名化和歧視。
但問題是,這些條件能全部實現嗎?
太難了,幾乎不可能。

在一切都還未就緒的前提下,對「代孕」任何的鼓勵和暗示,都有可能誘導犯罪,釀成悲劇。
其實反觀印度就知道了。
一旦宣布了代孕合法化,之后想再禁止,反而會推動代孕轉入地下。
在更陰暗的地方,繼續做著剝削的勾當。
從禁止到合法,是個不可逆的過程。
就像潘多拉的魔盒,打開后還想再關上?
絕無可能。

全文完。
原標題:《內地頂級導演被罵上熱搜,冤不冤》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