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不配愛”的陳韻如,原來是“孤島型”戀愛人格?

《想見你》
作者 | 林立晴
審校 | 酷炫腦主創
美工 | 雪今金
編輯 | 小注
有人在愛情里患得患失,有人在親密關系中拼命索求,有人勇敢,有人退縮,這是為什么呢?
1.想靠近,卻又害怕親密
塞林格曾有句名言:愛是想觸碰卻又伸回手。
這句話放在去年熱門影視劇《想見你》的女主角陳韻如身上,再合適不過。
她性格孤僻,總是低著頭獨來獨往,在舅舅經營的唱片行中兼職時,結識了兩個主動前來搭訕的同校男生,李子維和莫俊杰。
男生們熱情爽朗的笑容,結結實實觸動了她。

在此之前,她仿佛生活在一片灰暗之中:
媽媽從事著不體面的工作,每天喝酒到早上才醉醺醺回到家,根本無暇顧及她;弟弟是家里的寵兒,也因此態度飛揚跋扈,經常用粗魯的語言和姐姐說話,把她當女傭人一般使喚;在學校,她也沒有朋友,同學們覺得她很陰沉,嘻嘻哈哈的校園氛圍里,從沒有人樂意找她玩。
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她也越來越把自己包裹起來,日記里滿滿的絕望。
即便男生們的出現,照亮了她的世界,她喜歡和他們呆在一起,可她還是經常猶豫著躲開:我配嗎?
有著相似成長經歷的莫俊杰,主動給她關懷,但她似乎也并沒有真正接受。

和她對話,也絕不是一件快樂輕松的事,她的回答總是簡短到沒什么信息量的幾個字,也很少敞開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總是需要別人一次又一次主動問詢,主動邀約,否則她就如同隱形人般消失了。
她似乎沉浸在自己的悲劇命運之中,表白李子維被拒后,更是達到了巔峰——讓她更加確信,自己是不被愛的,是一個糟糕的存在。
剛伸出去的手,馬上又縮了回來,并且這次縮得更加徹底。她簡直想逃離這個世界。
多數觀眾都不怎么喜歡這樣一個敏感、孤僻的角色,但她又讓人很心疼:陳韻如之所以過著被嫌棄的一生,和她的成長經歷密不可分。
想要理解為什么一個人會有當下的行為模式,童年藏著關鍵的答案。
2.你會擁有怎樣的親密關系,一切有跡可循
心理學里著名的依戀理論認為,早期親子關系的經驗形成了人的關系模式,并影響著成年以后的親密關系。
陳韻如從小生活在一個缺乏愛的環境里,父母忙著爭吵,弟弟又更受偏愛,因此她習慣了不向父母提任何需求,也很少有親密互動。
看似懂事和獨立,實際上卻是缺乏情感支持下的不得已。
也因此,長大后她也習慣了這種模式,和他人保持距離,什么事情都自己解決,害怕被拒絕。
她就像孤島一樣,拒絕讓愛進來,也無法自如地表達愛。

而有的人則恰好相反,他渴求愛,為了愛奮不顧身,但越愛越害怕失去。
就好像《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里的豬頭,他把燕子當做自己人生的一切,愿意做任何事情來滿足燕子的需求。
但即便他為對方拼命工作,把省吃儉用的錢都交給她,他依然覺得自己還不夠好。
最后燕子依然選擇和他分手,他哭著求對方不要拋下自己。
他的愛看起來很卑微,總是在關系里看輕自己而把對方想得太美好,永遠在做那個追逐著不敢放手的人。

根據依戀理論的延伸,成年后人們對待親密關系有著不同的心理模型,對應著不同行為表現。
不管是陳韻如、豬頭還是我們自己,都會在愛情中表現出特定的模式。
當我們對自己的心理和行為有了充分的了解,就更能理解自己為什么會在愛情里有某種表現,可能存在的問題是什么,而不是在感情出現狀況時,把一切歸咎于運氣。

酷炫腦長期征集腦科學、心理學類文章,歡迎投稿
投稿請發郵箱:2829023503@qq.com
點這里,讓朋友知道你熱愛腦科學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不配愛”的陳韻如,原來是“孤島型”戀愛人格?》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